西厢记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17读后感

欢迎阅读西厢记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 篇1

《 西厢记》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它与《红楼梦》并提。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写这篇读后感前无法下笔并不是感觉不足以动心动情,亦或是不够深刻,而是感觉满满的,那么的贴切那么唯美,只有去感知无法将它语言话,尽管如此我任然想把这心中诸多感触付之笔杆,一吐为快。

故事曲折,情趣动人,描写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何谓爱情的美学宣言呢?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里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洞穿亘古而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连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将这句词题为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当生活略显枯燥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层净化,翻开《西厢记》,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种坎坷的爱情,那种甜蜜的聚合,还有那里面美得让人心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喜欢上张生,也仅仅是因为张生的才气和气质。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

西厢记读后感 篇2

寒假,我发现书柜里有一本书已经落满尘灰,拿起来擦了擦便读了起来。这本书叫做《西厢记》,看完后感受颇深。

至于《西厢记》的高深论坛评价,前人、古人、今者学家总说纷纭!我倒是只觉得此书倒真值得再看她几遍!“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读罢此书,在翻阅元稹的《莺莺传》感觉着实有点儿遗憾,以至于《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西厢记诸宫调》应该在此书之前读!

自古才子佳人的爱情结合都难免遭到上天的妒忌,也难免有所催人泪下的波折,也难免会有后人的传诵。至于结果是否完美,那自是另当别论。中国自古以来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有大团圆!即便是牛郎织女,即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便是白素贞与许仙!张生与崔莺莺也算是最终修得正果!

张生的'才与貌无可厚非,崔莺莺那简直是完美,那是自古以今所有天下男子心目中的女子的化身,压根儿就是“唯美”!莺莺的貌,不多说,只张生道——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我和他作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只索手抵着牙儿慢慢的想。其才情其家势,你也简直没得挑剔!也难怪张生即便考取状元,也没有如郑恒所说为尚书女婿。

或许女人给了真心,爱得愈深愈容易患得患失,莺莺先是心动、思恋到最后的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依依惜别,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再到寄送张生汗衫、裹肚、袜儿、瑶琴、玉簪班管等东西,不外乎担心他的心上人有“始乱终弃”的念头。呵,天底下究竟又有几个崔莺莺呢!不过难得的是,张崔二人毕竟是真爱的。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电影,都必符合郎才女貌,其背景都应是王公贵族,不是贝勒公子便是少爷,或者公主小姐,呵,反正不是万金也有千金,要么什么明珠,总之排场要耀眼的。

至于穷书生巧遇佳人,如《西厢记》或《柳梦梅》那也不是没可能,不可否认的就是真爱。话说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我想他们肯定是上辈子种红豆的,而且投胎之前贿赂了柏拉图和维纳斯的!

话题回到《西厢记》其实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大凡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我要说张催二人爱情背后的确有一个功不可没的红娘,这是肯定的!不管他们二人相遇相识到相知这整个过程,都抹不掉红娘的影子。至于老夫人、郑恒、孙飞虎那只是他们爱情的试金石!

一部《西厢记》着实让人赞叹王实甫的才华不一般。还一个——永老无离别,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我感谢那些尘灰让我有机会看到《西厢记》这本好书。

西厢记读后感 篇3

"东风摇曳杨树行,游丝引桃花片."在这样一个浪漫的季节,张生遇见了崔莺莺,并一见钟情。我一直记得张生对盈盈的第一个评价是“谢武的腰又软又软,那么优雅迷人,就像晚风前一样。”我想,他们相遇的时候,就已经注定要有一段美好而残酷的爱情故事了。

崔莺莺是一位大胆、美丽、善良、温柔的贵族夫人。生为郭襄小姐的她,从小在母亲的管教下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大量的封建道德教育。当她爱上张生时,她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违反道德的坏女人,这构成了思想和行动的矛盾。在我看来,崔莺莺爱上张生并不容易。但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她能不顾一切地爱上张生,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这样的女人,在我们现代,让很多年轻人汗颜!很多年轻人都发过誓,立过海誓,但最后呢?最终在世俗的名气下,大部分不过是当年的恋情变成了今天的浅浅吟唱。想想“爱是认真的,意义是连续的”,想想“相思是烟和水分开的”,想想那栋蓝袖碧玉红音符的高楼,所有的一切都像过眼云烟和浮华的梦,崔莺莺对张生的爱纯粹而美丽,没有任何杂质。

当她离开张生时,她从不希望自己的第一丈夫像其他女人一样穿着最好的衣服回家。在她眼里,“爱”这个词是第一位的,她可以忽略一切对与错。“桂兰已经孤独了很长时间,她无事可做。如果指望她唱歌,她就应该同情人,和人一起叹息。”在回复张生的诗时,她把自己不愉快的孤独感写得淋漓尽致。她自然表现出对张生的爱,但她最终没有勇气见到张生。在听钢琴的时候,她的心被张热切的`呼唤深深打动了,但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缚的心控制着她,即使她已经有了眼泪。此时此刻,她心中的爱情正在与封建教育发生激烈的争吵,最终,爱情战胜了封建传统思想。

当她收到张生的爱情诗时,她终于鼓起勇气回了一句《西厢记》。“月儿在西厢房下,迎风门半开,墙在动,凝望玉人。”读到这里,我笑着想:崔莺莺很幸运,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爱。正如沈从文所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走过了很多路,走过了很多桥,见过很多云,喝了很多酒,但我只爱一个人,他只是最好的,也是最老的。”的确,崔莺莺很幸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她写《明月三五夜》的时候,只有20个字,意味着崔莺莺走上了叛逆的道路,追求她的爱情。

世界上有许多人选择用名利填满自己的生活,在世界上度过他们的时光,走了一段路后变得自满。有些人选择爱自己所爱的人,用真心填满生活。我对爱情的理解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互相理解对方的缺点和优点,能够包容对方的缺点和优点。相爱的人,不是拥有的钱。在这个复杂而混乱的世界里,有一个爱你的人,他分担着生计的艰辛,与你共度余生,就这样慢慢老去。

西厢记读后感 篇4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语言是非常生动的。剧中人物的语言,基本上都是鲜活的口语,十分传神地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而人物的语言也是展开他们个性的重要形式。张生和莺莺是具有很深文化底蕴的读书人,所以他们在倾吐闺怨相思,离愁别恨时,所用的语言具有华丽的风格。但两者也有各自的特色。张生的语言往往表现出他的诚实厚道但又迂腐可笑的形象。莺莺的语言是婉转的、闪烁其词的,这个与她性格深沉、态度犹豫有很大的关联。当然,莺莺的'语言并非始终如此的。当得知老夫人“赖婚”,她无法控制自己,毫无保留地倾吐了满腔的愤怒。在这里,我想到了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唱道: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这句多么准确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被压抑的青年男女的心情。莺莺也是这样,老夫人越间阻,她越思量张生。红娘的语言就更富于个性特征。她的语言就如其人:尖锐犀利明快幽默,不论是嘲笑张生“银样蜡抢头”,揭穿莺莺的虚伪,还是反驳老夫人,都反映了她聪明机智的性格特征。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

除了语言外,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王实甫的杂剧和关汉卿杂剧以本色为主、朴素流畅不同,它明显地偏向于华美,形成一种诗剧的风格。许多曲词,广泛融入唐诗、宋词的语汇、意象,运用骈偶句式,以高度的语言技巧造成浓郁的抒情气氛。像“长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两段唱词: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端正好》)

这曲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后人把“长亭送别”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就是因为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因此,我想这一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