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教案

欢迎阅读草原的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的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读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并能用课文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2、品读词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有关草原的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草原吗?或是见过草原吗?它是什么样的?和我们书中写的一样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告诉老师。(生谈自己的见闻)

2、师简介草原及其民俗民情。

二、学生自己读课文,进入学习

1、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掌握情况:检查读音、字形、组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3)激趣:如果让你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那儿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行吗?

三、再读课文,准备介绍材料。

1、把自己想向别人的景物作上标记,要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自己当导游,在小组里介绍,然后选代表上台介绍(可让学生利用挂图)

景物分为:自然风光

民族风情

要求:先说你想介绍什么?再作具体介绍,还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介绍的情况,相机作板书:(板书附后)

3、教师过渡总结:

听了他的介绍,你认为草原的自然风光美吗?(很美)美在哪呢?我们来仔细体味一下老舍爷爷是怎么样描写的。(读第一自然段)在自己喜欢的句子旁作旁注,想想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着重体会作者的心情)

(2)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草原美景)

(3)四面都是小丘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理解比喻句的妙处)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理解、品味句子意思)

(5)在这种境界里无限的乐趣。(联系生活谈感受)

在理解上面句子时,在让学生懂得句子的意思,懂得这样表达的好处,可以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仔细品味,进一步领略草原的美景。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并试着背诵这一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刚才我们听了小导游的介绍,知道了草原的自然风光,现在我们再美美的读读一读,享受一下这美丽的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我们知道了那里不但自然风光很美,而且民族风情也很有趣。谁来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读2至5自然段,讨论交流后,请一个学生介绍民族风情,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板书。(板书附后)

1、听了他的介绍,你觉得这里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热情好客)从哪里体会到的?读一读有关句子,仔细体味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1)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2)在汽车左右和前面引路。

(3)许多人从几十里外来看望客人。

(4)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手抓羊肉。

(5)姑娘、小伙子为客人们表演。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

2、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三、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有感情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比喻句的用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让学生谈谈它的好处。

(2)指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气特点。(要求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四、拓展训练

1、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里的语言,介绍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附:板书设计

草原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草原》教案设计(三)。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既……又……”造句。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初步掌握文章中描写事物与环境联系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情景交融即事物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教具准备】录音机一架、幻灯机一台、自录配乐朗读磁带一盒、幻灯片若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学生自学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一起随着录音去参观访问。

二、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四、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节写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流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 羞涩 鄂温克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 斜阳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练习作业第1题。

2.熟读第一自然段,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草原》教案设计(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了解事物与环境的联系。

一、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板书:“那么清鲜,那么明朗”)

3.“那么……那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4.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板书)

天底下 一碧千里

平地 绿

小丘 线条柔美翠流

羊群 白色的大花

6.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7.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8.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9.最后一句话写出谁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10.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1.指名试背。

二、讲读第二节

1.作者欣赏了草原美景,随汽车继续往前走,初入草原和快到公社时,作者分别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产生了怎样不同的感受?

默读课文第二节并在练习题上填写表一,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2.“马疾驰,襟飘带舞”是何意思?

3.为什么说“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了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第一节。

2.练习作业第2题、第3题。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讲读三、四、五自然段,领会中心,点明写作特色。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词语。

2.指名背诵第一小节。

二、讲读第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后题(3)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围绕以上问题,默读三至五小节,找出有关动词,填写在表(2)中,(指名将找到的.动词填在黑板上。)

3.主客见面,作者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之间是怎样握手的?(引读)怎样笑的?(引读)怎样说的?(引读)。你体会到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高兴、欢乐、热情)有感情地朗读。

4.主客之间就是这么握着、笑着、说着,不知不觉进入了蒙古包,在蒙古包里,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蒙汉人民的深厚情意?

5.饭后,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

(出示幻灯图景,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

6.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7.作者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意。

8.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9.这三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后面三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

草原的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

钢琴、蒙古族服饰、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起码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你看到这里有什么?

生:蓝天、白云、蒙古包......

师:说得好,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吗?谁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生:自由说。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喜欢骑马射箭,能歌善舞。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为主,他们的服饰也很有特色,男女都穿宽大长袖的袍子系腰带,长筒靴,平时以红、黄色布缠头,女子盛装时戴漂亮的头饰。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草原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想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出示目标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出示教学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当堂默写

熟读课文,读通、读准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生齐读目标

二、初读课题,扫除生字(第一次先学后教)

师:目标明确了,我们先来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字及时举手纠错。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板书:“墨、勒、腐、蹈、既、舒”。)

2、齐读易错字巩固

三、学习“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接下来,我们赛读生字,比比谁最先把会认字读准,记牢。

生自己读

同桌读(给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否真会了)

指名读

四、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准课文读得流利。

自由读,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指名读,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草原风光,使学生对草原有初步印象。

五、学习“会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师: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了,那接下来进行最后一场比赛,比谁的“会写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三分钟后开始听写。

生自己看

师听写(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小老师改,师指导书写,

同桌对照答案对改,补错。

六、读文初悟(第五次先学后教)

师:会读书的孩子每次读书都有自己的收获,请你再把课文快速读一遍,看有什么收获?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试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课文内容,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指名反馈,师生共同评议。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词语2遍,同桌试着互相听写。

2、读文,做简单批注,交流初读感受。

草原的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听辩音乐中的特定音效,做出各种的造型。

2.感受原野风的律动特点,引发幼儿跳模仿舞蹈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P.2、篝火活动的画图;啦啦彩球人手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场

师:“还记得《啦啦啦啦来跳舞》怎么唱吗?”

进场:教师带幼儿律动进场。

二、故事引导。

(请幼儿回忆上节故事,并说出来)家里来了好多的客人。终于,宴会要开始了,爸爸妈妈决定要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出示篝火活动的画图)你们看,人们都围起一个圆圈,中间是什么呀?(引导幼儿看图片中的火,并介绍篝火舞会的形式.)你们再看看图片中的人,这是什么动作呀?(教师指着图中的一位舞者)你们能看得出他们跳的是什么舞蹈吗?

三、口技和动作感应音效。

1.师:“今天,老师教你们跳非洲舞。”教师讲解手足律动并教幼儿口技叫声,学习过程先由慢到快。

手/手肘平举,双手下垂,并同步上下律动。

脚/左右脚轮替蹲提。

2.师:“我还带来一首非常适合跳非洲舞的音乐,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跳舞吧。”

3.手足律动(第一遍音乐)

音乐:手/手肘平举,双手下垂,并同步上下律动。

脚/左右脚轮替蹲提。

哨音:口技模仿呼应叫声。

4.师:“非洲人的舞蹈非常有趣,他们也会模范草原上的动物来舞蹈。你知道非洲草原上都有哪些动物吗?”引导幼儿创编各种动物的律动及叫声,听到哨声模仿动物的叫声。

(1)幼儿自由的想象创编。

(2)跟音乐完整的.练习各种动物的律动及叫声。

5.动物律动(第二遍音乐)

音乐:手/模仿动物特征,狮吼、羊叫、马叫、狼叫、猴叫

脚/左右脚轮替蹲提。

哨音:动物叫声。

6.探索原野律动,让幼儿创编原野律动,听到哨音模仿呼应叫声。

师:“非洲人非常喜欢射箭、打猎、爬树、跑步,你能把这些动作变成舞蹈吗?”

(1)让幼儿自由创编爬树、射箭、打猎等舞蹈动作。

(2)跟音乐完整的练习各种动物的律动及叫声。

7.原野律动(第三遍音乐)

音乐:手/划船、射箭、爬树、跑步、标枪

脚/左右脚轮替蹲提。

哨音:口技模仿呼应叫声。

四、啦啦彩球游戏

师:“啦啦彩球是我们小朋友就喜欢的。我们用它了跳舞吧。”(幼儿以传递的方式取乐器)

1.让幼儿自由拿啦啦彩球创编舞蹈。

2.教师引导幼儿在哨声时向空中抛接啦啦彩球。

3.啦啦彩球游戏(第四遍音乐)

音乐:手持啦啦彩球跳舞。

哨音:向空中抛接啦啦彩球。

单人/两人互相抛接。

游戏结束,幼儿以传递的方式收乐器。

六、结束活动

师:“今天的游戏好玩吗?那我们下节活动再接着玩。”幼儿听着《草原上的舞会》收啦啦彩球,自然结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