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 10 个生字。会写“愿、姿”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 16 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 5 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 13 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 16 周 2 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 10 个生字。会写“愿、姿”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 16 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
掌声
英子 默默地 早早地 最后 不愿意
快乐 说笑 跳舞 有勇气
鼓励 尊重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篇2
一、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读中体会,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2、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3、情感目标:领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1、师:今天,李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片,想不想看?
2、播放有关录像片。
3、短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结: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5、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l、自由读文。
2、课件出示:我会读
愿意 注视 困境 持久 忧郁
犹豫 骤然间 落下残疾 经久不息
3、指名认读,齐读。
(三)对比参读,蓄积能量
1、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出示小英图片)你能用书上的句子介绍一下她吗?
2、出示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
(2)配乐引读。
3、课件出示:我会想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想:
4、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和朋友,你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后来小英有没有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呢?快速找到有关段落。
5、出示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抓住省略号,想象小英还会做些什么?
(3)配乐指导朗读
过渡:读到这,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和小英一起走近那天的演讲课吧!
(四)潜心品读,感受爱意
1、课件出示:我会思
仔细地读一读课文2、3自然段,把描写小英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一下,当时小英心里在想些什么?
2、出示句子
(1)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a、男同学读。
b、此时此刻,小英低下头在想些什么?
(2)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a、女同学读
b、理解“犹豫”。哪个词语最能看出她的犹豫?
c、生活中,你遇到过犹豫的时候吗?
d、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齐读。
过渡:小英的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样沉重,就在她万般无奈、无比痛苦的情况下,是什么带给她勇气和信心?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
1、课堂上响起了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2、聚焦第一次掌声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1)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 现场采访:如果此时小英就站在你的面前,会送给小英掌声吗?你想用你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
(3)小英听懂了我们的掌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小结: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呀!你们的掌声就是对小英最好的鼓励。
(5)指导朗读。
3、聚焦第二次掌声
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1)指名朗读。
(2)理解“经久不息”。
(3)同学们为什么又再次送给小英掌声?
4、掌声过后,小英有什么表现?
(1)出示句子,齐读。
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2)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奇妙的掌声,它改变了小英的一生。怪不得后来小英在来信中这样写到:
5、(出示来信)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1)指名朗读,谈感受。
(2)出示:我会写
掌声是
掌声能
(3)小结:人人都需要掌声,人人都需要关爱。
7、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女同学,请轻轻地把这段话告诉自己。(配乐)
(2)男同学,请真诚地把这段话告诉身边的朋友。(配乐)
(3)全班同学,请大声地把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配乐)
(五)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1、师:生活中,学习上,你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帮助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又会怎么做呢?
2、观看图片,响起掌声。
3、结束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后,让我们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语文课。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篇3
【主题】
诗意语文主张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生命唤醒为光华,以感性复活为情怀,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以心灵对话为境域,主张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笔者认为,这一“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
【背景】
随着以王崧舟为代表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兴起,诗意课堂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追寻目标。前不久,笔者以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执教了《掌声》。对于诗意语文,沉静后有了些许感悟。
【情境描述】
一、诗意语文:以感性复活为情怀
师:大家觉得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
生:掌声。
师:我也同意,可我还有些纳闷。难道仅仅是掌声改变了英子吗?藏在掌声背后的究竟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3自然段,并用”“划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生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思考:“那一刻”指的是哪一刻?(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配乐旁白,让学生闭眼想象。)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低着头,眼圈红红的,她一摇一晃地,一瘸一拐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顷刻间,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此刻对英子来讲,好象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五秒……十秒……四十秒……终于,英子终于站定了……你看到了吗?看到什么了?
生1:我看到英子走的很艰难;
生2:我看到英子脸红红的,快哭出来了;
生3:我看到英子很害怕的样子;
……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此时,她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1:很紧张;
生2:忐忑不安;
生3:此时,她最需要鼓励;
……
师导读: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女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男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大家一起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二、诗意语文:以心灵对话为境域
师: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对英子说:“英子,你别害怕,我们大家支持你!”
生2:我会对英子说:“英子,我相信你一定能讲的很好!”
生3:我会对英子说:“英子,你是我们的同学,勇敢地去讲吧!”
……
师:听到同学们的鼓励(板书:鼓励),英子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原来同学并没有笑话我,而且还鼓励我,我一定要把故事讲好!
生2:没想到同学们非但没取笑我,反而这么支持我,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
……
师:英子并没有辜负同学们的期望,她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把“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学生接了下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第一次的掌声背后是鼓励,这一次的掌声背后又是什么?
生:称赞(板书)
师:你想怎么称赞英子?
生1:英子,你故事讲的真好!
生2:英子,你普通话真好听!
生3:英子,我们要向你学习。
……
师:是呀,故事讲完了,面对同学们再一次给予的掌声,英子也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千言万语在英子的喉咙哽咽着,她觉得再多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她内心的感激,于是,她向大家(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此时的“一摇一晃”的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刚走上讲台时的英子很自卑,现在自信了。
师:掌声唤醒了英子的自信,掌声鼓起了英子的勇气,掌声使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听,故事讲完了,(学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读得真好,这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英子的爱,对残疾人的爱,(板书:爱)让我们在这浓浓的爱意中,把感动表现在脸上,溶进声音里,齐读第3自然段。
三、诗意语文: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掌声除了是“掌声”还是什么?
生:关心、爱护、尊重、表扬、夸奖……
师: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你觉得在我们班里,在我们的学校,在社会上,还有谁需要掌声?
生1:我想把掌声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希望他们不要泄气,只要努力,成绩一定会很好的。
生2:我想把掌声送给所有的残疾人,你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只要有自信,同样可以成功的。
生3:我想把掌声送给老师,我们有时不听话,你不生气,还是一样的喜欢我们,教我们,您辛苦了!
……
师: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的掌声。课后,请把你的掌声,鼓励的话语,美好的祝愿都写在爱心卡片上吧。在班级里,在学校中,在社会上,处处需要掌声,时时需要爱,让我们一起把爱的歌声带回家,把感激的微笑留下!让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响起掌声,处处充满歌声!
【分析与讨论】
纵观整个课堂,之所以能够美如“诗”,学生之所以能够“诗意”的栖息,我想,关键缘于一个“情”字。这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见证:
一、以形象思维激情。生动具体的形象总是容易震撼人的情感世界,特别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虽然不及成人,但形象思维能力却不比成人逊色。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作者人生经验、智慧和感情的结晶,只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感动。但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难以深悟。这就要求教师将文中感人的信息调动出来,内化成自己充沛的激情,然后酿化成强大的感染力,去感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感悟,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感情。带着这种知识和感情,学生再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这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过程。本课例中,教师利用配乐旁白、学生想象的形式,将第一次掌声响起时的情景,再现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情感被充分激发,对掌声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又以一曲《歌声与微笑》的mTV,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颠峰。
二、以灵活引读唤情。引读法,将情融于读在本课中得到了创新的生发,成为课堂情感升温的有效手段。本案例中教师以不同的引述,引发学生反复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的中心小节。那些情感未被唤醒的学生也逐渐地随着旋律的回转,随之盘旋上升,调整到审美的、优雅的、极富震撼力的状态中。
三、以品味语言煽情。人文性无疑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但人文并不等于语文,语文的人文性还得体现在“学语习文”的基础上。本案例老师的“煽情术”,好就好在能渗透于品赏语言中:“英子走下讲台时的“一摇一晃”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还一样吗?”这一小小的细节却突显了浓浓的语文味。
四、以生活体验炼情。对英子掌声前后变化的深切感受,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发现,离不开对英子同学美丽心灵的发掘,这个过程是与学生的自身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她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对英子说些什么呢?”“你想怎么称赞英子呢?”……这些发现、发掘的过程,都注重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情感的升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生词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1.读熟课文。
2.查字典理解“忧郁、犹豫、骤然、歧视”等词语。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感人的课文,第29课 掌声,请注意看老师写课题。
二、检查词、句
1.出示生词。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想重点来检查一下这几个词语。
点击出示:犹豫、忧郁、刚调来
谁来读? (个别读、齐读2遍。)
2.理解词义。
师:我们看到“犹豫、忧郁”这两个词语,它们的拼音相同,但声调是不同的。那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忧郁:一个人总不爱说话,整天闷闷不乐的,我们就说这个人很忧郁。
师:这样看来,这两个词语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3.认识多音字“调”。
“调”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它还读什么?谁来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出词语。
4.读难读的句子。
出示句子:“因为他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这个句子里生字多,谁来读一读?
5.认识多音字“落”。
指出“落”在句子中读”lao”, 它也是本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这个字还读什么?谁能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词语。
6.齐读句子。
7.了解小儿麻痹症。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又叫脊髓灰质炎。这种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得了这种病,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腿脚萎缩,走路一瘸一拐的。英子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个孩子。
三、接读课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1.接读课文。
请5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课文中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故事里面都有哪些角色?(老师、英子、同学们)
老师是怎样的?(刚调来的)
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中的句子谈理解)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
师:还有吗?
生:英子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引导:你是从哪里知道出来的?
生:我是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看出来的。
表扬: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她能从课文的词句中读出自己的理解。真好!(老师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她是一个孤独的小姑娘。从哪里知道的? “早早地、又总是”
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说英子不爱说话、孤独、寂寞,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忧郁)
师:后来她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姑娘,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结合课文第四段内容理解)
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师引导:还可以说她变得怎么样了?(活泼、开朗)
四、重点探究,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此环节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一)渲染过渡
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变一种方式来学习这两段课文。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你们觉得行吗?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下面就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课文的2.3自然段,在自己认为要重点表演好的词句下面做一下标记。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演英子?
(注: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二)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开个故事会,请同学们轮流上台讲一个故事,老师借此来了解一下大家。
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讲完了故事,下一个,轮到英子了。英子,该你了?(英子表演)
(三)评议表演
同学们对刚才的表演满意吗?谁来评价一下大家演得怎么样?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词句进评议)
师:同学们,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英子。
英子, 我看到你站起来的时候眼圈红红的, 这是为什么?
师:同学们, 你们的'掌声想对英子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会讲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们会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难过,我们不会笑话你。
师:英子以前总是早来晚走,不愿意让同学们看她走路,今天她鼓起勇气走上讲台,
英子,你是好样的,你勇敢地走上了讲台, 战胜了自己!英子, 听了同学们的掌声, 你为什么流泪了呢?
(因为我没想到,同学们不但没有笑话我,还用掌声鼓励我,我非常激动。我一定要讲好。)
(四)配乐表演(课件出示第三段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完整地表演一遍这段课文,再现那感人的一幕。(表演略)
英子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鼓掌。英子鞠躬后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生:英子,你讲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动人了,以后欢迎你再为我们讲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声音真好听。
师: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大家的称赞,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五)朗读课文第三段
在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六)理解两次掌声
我们看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谁来读读这两句话?(一般) 谁能比他读的更好?(个别读、齐读)
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七)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师;在这一段中还有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点击出示:
1.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
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
师:大家看,这两句话中都有“一摇一晃”这个词语。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紧张、害怕;高兴、愉快)
(八)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师:同学们,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他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他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理解、尊重、支持、鼓励、赞扬、夸奖、关爱)
同学们,就是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九)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最后一段。
(十)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