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书报告

欢迎阅读语文读书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读书报告 篇1

这个暑假我一共读了三本课外书,分别是《繁星春水》《我要做好孩子》和《昆虫记》。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

《昆虫记》作者全名亨利

法布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学家。第一位在自然坏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刀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的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这本书介绍了螳螂,蝉,蟋蟀,蝗虫,蜘蛛,迷宫蛛,西西弗,绿蚂蚱,寄生虫,狼蛛,萤火虫,斑纹蜂,土蜂和孔雀蛾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和形象。在这十几种昆虫当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迷宫蛛和蝗虫。迷宫蛛被作者喻为最慈爱的母亲,文章写得也的确很感人。例如:“最后,到十月底的时候,它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替孩子们咬破巢后,便筋疲力尽的死去。它已尽一个最慈爱的母亲所应尽的责任。它无愧于它的孩子,无愧于世界。”这是多么悲壮又伟大的母爱呀!迷宫蛛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用尽全身的力气来筑巢,它用最后一点儿力气替孩子们咬破巢后,便筋疲力尽的死去。母爱就是如此伟大,连昆虫都有这样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帮助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长大以后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蝗虫在我们心中是一种坏形象,它们总是偷吃庄稼,危害人类,正所谓是百害无一益,可事实并非如此。母鸡很喜欢吃蝗虫,因为蝗虫可以提高它们的繁殖能力;农夫家养的火鸡之所以能够长出结实鲜美的鸡肉也是因为吃了蝗虫;具有优美歌喉的候鸟,长到九个月就非常肥美,它们的饮食习惯是首选蝗虫,然后才选择其他昆虫。这一系列的例子都说明了蝗虫不是百害无一益。蝗虫弹出的音乐声音很弱,并且只要有阳光照射,它就一直抖动——唱个不停,阳光越强越热,抖动的越强烈;但是太阳被云遮住,蝗虫的歌唱立即停止;等到阳光重现时,歌声就会继续,这也许是因为蝗虫热爱阳光吧!任何一种昆虫作者都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我们好像真的看见似的。所以我们也要多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肯定也会像作者一样写出好的文章。

《昆虫记》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昆虫的习性,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大家。读书可以增强我们的语言叙述能力,提高作文水平,所以我一定要在每个寒暑假都坚持至少读两本有益的课外书。

语文读书报告 篇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今天,我读完了《伊索寓言》这本书,心里的感触十分深刻。

《伊索寓言》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每个寓言故事的最后,都有一句点睛之笔的话语,教会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伊索的一生非常的不好,因为他不会说话,所以大家都排斥他,他被一位富豪开走,变成了奴隶,一天,他梦见有人把舌头安在他嘴里,第寓言二天,他就会说话了,就这样,编出一个又一个的寓言故事。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喜欢偷盗的儿子与他的母亲》这篇寓言故事,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天,有一个小孩在他的学校里面偷了一个苹果,回到家,母亲没有批评,还说他能干。第二次,他偷了一件大衣,他的妈妈很满意。就这样,因为母亲的纵容,小孩长成小伙子时,便去偷东西,有一次,他被捉住,送到了刽子手那里,他说,要和母亲说句话,却一口咬下她的耳朵,母亲骂他不孝,可他说“我当初偷的时候,如果你打我一顿,我就不会这样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小错起初不惩罚,必酿成大错。对这则道路我太熟悉了,因为父母的放纵,让我们养成了坏习惯,而如果把一些小小的错误和坏习惯放大,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应该要好好的面对这些错误,习惯和缺点,并把它们给清除掉。

我平时也有一些做错的小事,马马虎虎地写作业,有时总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开始写,总是写错别字,我也不重视。结果,那次我考得好差,东一个错误,西一个错误,如果一些小缺点不重视,那么就会是你前进道路的挡路石。我还在电视上看到过一篇,上面有:四岁时,我在工地拿了一堆小小的钉子,六岁时,我在家里拿了几个小小的钱,十岁到十五时,我在超市里拿了几个小苹果,长大后,我就开始偷东西了。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看见的一篇报告,上面说,有一个小孩,他天天都偷东西,可妈妈不知道,后来,那个小孩就变成了小偷。你看,如果他能及时的面对这些坏习惯,并把它改正的话,那么,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伊索寓言》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让我们受益匪浅,教会我们的道理至关重要,我一定会牢牢地记在心里。

语文读书报告 篇3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知识经验的载体,它记载着古今中外的各类知识,它可以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龙坚也许他读了书罢了,就救了他一家的生命:一个星期日的中午,他的爸爸在家的沙发上看报纸,他和他姐姐在家里的房间做作业,***妈在家里的厨房做饭。突然,龙坚的妈妈大叫一声,他们飞奔过去,连忙喊:“快!快!快把锅端起来,不然煤气坛会爆炸的!”爸爸伸手准备拿锅,可火太大,手伸不过去,他也束手无策了。这时,龙坚和他姐姐看到这里,姐姐急忙说:“快泼水!”爸爸立即阻止:“油太多,泼水不是火上加油嘛?”怎么办?眼看着火势越来越凶猛,几乎要烧到屋顶,说是迟,那时快,龙坚一个箭步飞身上去将锅盖往锅上一扑。嘿!大火马上熄灭了,全家才松了一口气。事后,龙坚、姐姐、爸爸围着妈妈问起起火的原因。原来妈妈炒菜前在锅里放多了油,就去找碗,想把多余的油盛出来。没想到时间一长,锅里的油就烧着了。爸爸妈妈见龙坚一下子就扑灭了火,格外高兴,还夸奖他聪明,问他从那里学的。他说是从书上学的。

瞧,龙坚之所以可以快速地拯救一家,这知识是从哪里学地呢?书!书是无言的诚实者,书籍是智慧的海洋船: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精益求精。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错,田要细耕,书要精读,只要这样,你就可以读懂好书里的“救济粮”。啊!对,在此,我想到了名人的'一句伟话:“书是精神的粮食。”是的,书可以以粮食的名义替代,生活中的难题可以在书中寻找解决的方法。书就像无声的导师,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使我们学识渊博,使我们心胸开阔。

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畅游在书的海洋泛舟,更好地吸取每本书里的精华吧!

语文读书报告 篇4

这一篇长达30页,内容多,写读后感如文字过少容易失之笼统,故而只针对“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一语写点感想。

农民是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同盟军,但是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认识不到这一点,为了迁就国民党而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毛泽东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历时三十二天,在湖南步行了七百公里,做了详尽的考察工作后写下此文。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的说法,其实是要回答当时的湖南农民运动是否“过分”的问题,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的问题。

中层以上社会、国民党右派认为革命“糟得很”;中派则认为农会“为所欲为,一切反常,竟在乡村造成一种恐怖现象”,所以是“过分”的、是“矫枉过正”的、“未免太不成话”。而毛泽东通过深入调查后,认为这些观点都是错的,农民革命“好得很”呢!他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

他的`依据主要有两条:

一是,一些所谓“过分”的事,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自己逼出来的;

二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之所以说出“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是由于农民运动已被一些反对者定性为“矫枉过正”,他是为了与这种观点针锋相对,是为了驳斥这种错误评价而将“矫枉过正”的成语予以改写,因此,这并不意味着毛泽东从根子上就认为:要矫枉,就必须用过正的方式来办,才是对的。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毛泽东的“矫枉必须过正论”,就能解释,为何毛泽东(虽不是同一时期)但其实是同意“过犹不及”的思想方法的。毛泽东在1939年致张闻天的信中,肯定了过犹不及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并从质和量的统一来说明了过犹不及的合理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