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士塔有感

多美网

2025-09-15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道士塔有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道士塔有感 篇1

的确,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但凡为中国人的都会有那么几种心情交织在一起:一是惊叹先祖留下的绝世之宝,二是无奈这些珍品竟由一个愚昧的道士来看管,三是对那些个就我“热血青年”看来万恶至极的一群所谓的“冒险者”(在我看来不过就是个骗子)的愤慨唾弃,四则是对当代敦煌学者的钦佩和自豪。

余秋雨先生的洋洋几千言,我想,再如何的犀利仍是惨白的,犹如倾盆大雨冲刷那一片沙滩,无力、徒劳、无奈。那个时期的中国有着太多太多的屈辱,而这些个屈辱的源点非是外国的船坚炮利,而是普遍性的无知和平庸就如那个王圆箓一般。

窗外的雨在下着,忧伤的蓝调配着滴答的'雨声。

看着“道士塔”三个字,内心是一种萧索,一种悲伤但又觉得可笑……笑什么呢?王道士?国人?还是……或许是一种哀叹吧!大概是一个苦笑!也可以说是一次沉思。

余先生的见识之广博与阅历之丰富是我所万万不能企及的,我也从未去过敦煌,也不曾听说过“道士塔”,只晓得敦煌有飞天是我国艺术的瑰宝,而我在文化潮水的渺小以致于我不知道潮有多大,水有多深,只是依稀晓得在很久之前它便开始消亡,不是很快也不是很多,仅是一点点地流逝着。

是的,只不过是失了那么一点点罢了,但我们总共又有多少呢?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个点,它所创造的文化至多也就是个点,少了一点也就没了一点,其实文化很脆弱,只有在盛世中它才会怒放,将其弃于荒野便会凋零。它的高贵,自然而然带来它的娇气。

在千年的风沙中,物是人非,敦煌早已失了昨日的繁华与奇丽,虽有如生的佛像和惟肖的壁画,也只是往日的烟霞与浮云罢了。

王圆箓、道士塔、莫高窟、斯坦因、冒险家……这些个早已远去的故事,过了的就让它过去吧!让伤痛留给过去!只是今天还有什么呢?桃花依旧笑春风?

读道士塔有感 篇2

在昏黄的灯光中我又一次翻开了《文化苦旅》,不慎又翻到了《道士塔》一文,为之一颤,眼前仿佛浮现出了莫高窟,王圆录、浮现出了外国商人一车车运走敦煌文物的情景,又一次揭开我心头的伤痛。

确实,我承认我不但没有去过敦煌,而且没有看见过王圆录,更没有看见过外国商人运走文物的情景。可是,不知是为什么,我总觉得似曾相识,并为其深深的伤痛......也许这就是爱国之心吧!

余秋雨先生"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其实,哪一个中国人忍心看着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积累的文物几乎无代价的被一车车运走而舒心吗?但是,我不怪那些外国商人也不怪王圆录。如果中国人知道别的国家有"免费"换文物的事,哪一个国家会没有人去?再者,假如大街上在"免费"送手机,你会不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对于王圆录,事情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最多也只能怪他用锤子将完美的雕塑砸了。那么到底应该怪谁能?只能怪那些官僚,如果官僚们拿出那么一些运费,敦煌的这么多文物会落到外国商人们手里吗?难道中国的正符和官员们真的'穷到联合起来都酬不够运文物的费用吗?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官员们没有赤肠下决心好好地将中国遗产保护好。谁也不能去怪那此外国商人,因为"无商不奸"。文物的损失,怪不得谁是国人自己毁了自己!

让我们一起努力多做为国争光的事吧!团结万岁!

自己毁了自己。

读道士塔有感 篇3

历史的罗盘飞快的旋转,望着飞扬的黄沙,我站在中央,心中有着太多的悲愤与无奈。但,回不去了。

——题记

我深深记得,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对洋人的怨恨,恨他们强盗一般的举动,恨他们将中国的艺术宝库洗劫一空,我恨!

但,现在,我迷茫了。

到底是外国的“强盗”毁了我国的敦煌文化还是我们自己呢?

心中的天秤,渐渐向自己倾斜……

没错,就是我们!我们自己地府了这一切!

我无法想象那些官僚吃着俸禄,住在王府,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到处逍遥时,是怎么一副嘴脸输出运费太贵;我无法想象他们用破旧的席子、麻绳捆着一笔笔文化财富时,沿途那捞碗油水时的自然,如此之“不经意”的将其放入己袋;我无法想象他们知道这些为无价之宝时,讲的不是怎样保护、使这笔文化延续下来,而是用它去贿赂高官时的阿谀奉承,我真的无法想象,更觉得恶心!

我怨王圆篆,但我不恨他,因为他只是无知,因为他只是一个想有点写的普通百姓,用他自己的价值观认为很值的将文物卖出去,这笔债让他背,实在太沉,太沉。我怒于斯坦因他们从一个不知世事的.道士手中用哄骗的卑鄙手段换取一车车经卷,但我也无奈与此,就如一群饥肠辘辘的人,见到一间摆满山珍海味的房间,他们本想用自己所大的猎物来换取,谁知连个守门人都没有,屋门打开,像在恭迎他们似的,谁不欣喜若狂?而仿佛最与此无关的那些官僚们,却是我的所恨之处。恨他们终是没有那份觉悟,恨他们终是没有那份赤肠忠心,不曾为祖国着想,不曾发觉这是一笔文化财富,不曾认为将一绚丽荣耀的文化所埋没的罪恶感!但我也无法想象如果洋人没有把这些文物带回去,没有看清它的价值将其放入博物馆小心珍藏,这些东西会怎样被我们糟蹋?也许,我们连文献的胶卷也没有了吧?

王道士,他只不过是这场变故里的一个受牵连的人物罢了,那些洋人也只不是一零星的火星而已,真正恐怖的是那些官僚的心理,思想,这才是真正的导火线啊!

抬头望天,那大洋彼岸的人们呐,我真诚并郑重的感谢您们帮中国保管着这笔文化呵,但那终只是借放,敦煌之魂,一直缠绕着这一有着灿烂文明的古国。

只是,那时的我们,迷失在了沙漠,努力的挥舞着双手想要拨开重重迷雾,但终是,未瞥见绿洲……

读道士塔有感 篇4

短短一段开篇描写,余秋雨先生以他细腻的文笔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凄凉、悲怆的年代。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如此地悲凉,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片空地愈发的诡异。就在这片令人生畏的空地上,有这么一座塔,它的主人叫王圆箓。对于我这个对历史不太通晓的人来说,这个名字无疑是陌生的。不过,作者很快就告诉我们,这个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一个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农民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了我的面前。就这么个逃荒的道士,能有那么大的`影响?抱着这样的好奇,我很快看完了这一章。心情十分凄凉,我去过那个曾经很辉煌的地方——敦煌石窟,但却不知道就在这美丽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凄惨的历史!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是最能触动我心的段落,此时我的心仿佛也在滴血。可是,在我们谴责王圆箓这个历史罪人时,有没有想到他也是敦煌文化宝藏的发现者?可以说,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同样有功,而不能视为过错。至于有人说应该在某个时代发现合适,那纯粹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一厢情愿。

如果说,中国的官僚不懂得敦煌文物的价值,那可就错了,他们懂,只是他们没有真正领悟,他们还在拿这无形的“敦煌学”文化和运费在比较,他们只知这些文物在自己手里把玩时的价值,却没有彻底明白它们对于国家的价值!这是文官的麻木、愚昧,却阻挡不了国外的学者、探险家、考古家的明智,他们不远外里、风餐露宿,费尽千辛万苦,在沙漠中穿行,预料着各种困难,只为了能一睹敦煌文化的风采,奢求着能将它的凤毛麟角带回自己的国家研究。而他们却不知道面对着个肮脏的王道士,一切都变得那么简单。他们幽默地耸耸肩,而此时在他们的眼里,敦煌文化,变了样子,可想而知,中国,又成了什么个样子?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篇文章都会感慨:“如果我能阻止这件事……如果我能回到那个世代……如果我能当政于朝纲……”如果……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果。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与其纠结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珍惜未来。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虽然很屈辱,但也不能成为我们放弃敦煌文化的借口!看,世界已经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相信早晚一天,敦煌文化也会在中国发展地如日中天。让那个渺小的王圆箓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能够变得真的那么渺小。

读道士塔有感 篇5

初见《道士塔》这名字,我诧异:一座平常的塔,有什么可写,不明白余先生为何选这平凡之物。

于是我抱者不解与轻微的嘲讽之意,开始浏览此文。渐渐地,我便心生佩服,佩服余先生的渊博学识,佩服他浑厚的文学功底。

因为历史的浩劫,使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遗传流到海外,守侯在敦煌石窟的王道士早已泯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中国魁宝乃至如今依然在异国他乡。那些是数千年来中华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啊!我好恨!似乎此刻明白为何余先生为何会恨。

喜欢书中这样一句,是一位日本学者的话:“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