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人物不多: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小海龟找到了》一文的结构与主题,都类似于《找骆驼》。根据教材的特点,我从内容和学法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整体化设计,注重文本语言范式的习得与运用。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设计了教学预案,并进行了试教。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虽然整体设计不错,但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课堂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的朗读不够充分,不能很好的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不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兴趣。

2、虽然设计了课前预习单的填写,并且课堂上进行了评价预习单填写内容,但是没有真正促进对老人的观察与发现的理解。

3、由于过于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而忽略了有效的学习的方式,导致课堂上训练面不广,气氛沉闷。

4、对课堂上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进行有效处理,学生学习过程展示的不够充分,等等。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一度迷惘过,纠结过,无助过。但是,经过与我校语文教学专家及同段老师的讨论,我顿时豁然开朗。于是,我在保证设计理念和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重新调整和细化了教学设计,大致思路如下:

1、走进故事,范例引领,发展说话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为了能突破重点,我分以下几层设计教学,引导孩子们理解老人的话:

第一层:请学生上黑板贴纸条。

第二层:看梳理好的表格说话。

老人看见什么知道什么

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骆驼驮着蜜和米

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它缺了一颗牙齿

★借助表格,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一次发现。

★★借助表格,用上“因为……所以……”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一次发现。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能像老人一样把话说清楚、明白了,能否再学老人把话说连贯呢?

板书:说话:清楚、明白、连贯

★★★借助表格,把老人“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连起来,说清三次发现。

再次出示原文,对比找把话说连贯的秘密(说一说,圈一圈),练一练。(看见,又看见)

第三层:读了、贴了、又说了老人的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鼓励提出问题。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里,我的设计不仅层次分明,而且逐层递进。请学生贴纸条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填写表格可以帮助孩子理清看见的现象和知道骆驼特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才请孩子们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看见什么”和“知道什么”;“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2、走出故事,拓展阅读,迁移说话训练。

我们三年级孩子正处于句到段的说话写话过渡,说话写话时,大部分孩子习惯平铺直叙,没有联系前后文运用上连接词的习惯。通过《找骆驼》第10段的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看见……又看见……还看见……”三个连接词连句成段,把老人的三次发现说清楚,说明白,说连贯,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孩子拓展阅读《小海龟找到了》,学习说话:居里夫人是怎样指点伊芙找到丢失的小海龟的?用上”看见……又听说……于是(所以)……”把居里夫人的发现说清楚、明白和连贯。通过反馈交流,学生也体验到要根据不同的事情,选择不同的关联词,才能清楚、明白又连贯地说好每一次的话。拓展阅读并没有在这里打住,我由课内再次延伸课外,提出殷切的期望:大自然也藏着很多的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了思考与发现,还希望你们能清楚、明白又连贯地表达出来。群文阅读,迁移阅读同特点的文章段落再到生活中,以教材为拓展点,一篇带多篇,一点带一片,实现“个”到“类”的迁移。我想,在今后的说话写话中,学生将一定会继续关注并进行运用。

就这样,我带着这样的预案再次进入了课堂。课堂上,自我感觉基本上解决了第一次试教后存在的那些问题。事后,从同事们的网络评课稿中,我读到了他们对我这堂课的肯定。当然,我更希望读到的还是同事们诚恳的建议,因为这些诚恳的建议,将会激发我进一步的思考,将会引领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安阳实验小学谷炳铜)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今天听学校的安排,我在上午第二节课为全校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

昨天上午接到通知,说实话,我的心底是暖暖的,因为我即将获得一次进步的机会。即便知道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我要到郑州师范学院进行小学语文国培,肯定和乡里的决赛无缘了。

很多时候,我都怕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在工作上碌碌无为。我的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他们最常做的事情是:逛街、美容、闲聊。在灿烂的阳光下,他们悠闲地做着他们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三十来岁的青年把工作当成混口饭吃的工具,他们任何竞赛也不参与,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干嘛让我进步?我才不要求进步呢!”我怕自己对工作的热忱被岁月掩埋,“众口铄金”的力量,何况我还没有金的硬度呢,相信你懂的。

学校里没有人愿意讲公开课,语文组只剩下我和一位业务主任了,数学组只剩下组长和一位身孕在身的女教师了。本来安排进行两天的教研活动,最后一上午就结束“战斗”了。

预备铃响,听课老师们都陆续走进了我班教室。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时候的`我还在厕所呢,忙里忙慌的我一路小跑赶进了教室,匆忙的问好后,我便开始顺着自己的思路开讲了。

谜语导入;引入课题;骆驼简介;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检查词语,分为个别读和齐读;第二遍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课文主要内容;第三遍默读课文,思考骆驼的特点和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画出相关答案;第四遍接力读课文,共同找答案;标出自然段,共同总结答案,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总结老人的优秀品质;布置作业: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整个流程,我也是自己零时拼凑起来的。没想到,错误百出。首先,谜语导入环节,我想最多用时一分钟。谁知,一上来请孩子把谜语读给大家听,谜语中的很多字,孩子不会读。即便我纠正了三个字的读音,很多孩子还是不能流利地读下来。所以,导入环节,我就用了三分多钟。接下来,各个环节还算理想,孩子们都很配合。但到后面我的课堂语言就有些乱了,标自然段应该在默读课文之前进行,而我把它放在了总结答案的前面,很明显,我的设计有点太“急功近利”。标自然段就是为了说明答案在第几段吗?读书习惯的培养应该是不着痕迹、不急不躁的。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找骆驼》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商人丢了一只骆驼,他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消息,结果在老人的帮助下商人顺利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骆驼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懂得: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因此,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重点字句并理解;理解课文属性,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属性,弄清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的原因;从课文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思想教育。

为了实现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前播放《感恩的心》视频资料,虽然是在课前,但它对调整学生的学习情态有着不小的作用,使学生能很快的将思维集中到教室里来。二是上课时让学生猜谜语、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资料,这样很容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课文、理解骆驼的兴趣和欲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有了,我便顺势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正好与学习

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相一致。

我的教学流程是:课前激趣(播放《感恩的心》视频)——上课猜谜语激趣——引入课题——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文字资料——出示自学目标:边听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听课文朗读录音——重点解决老人说出了骆驼的那些特点——用“因为所以”将老人说的话连起来——总结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将今天学到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里人听。

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还不十分强,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指导为辅的方法,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相比较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突出了以下两个亮点:一是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学习情态方面,课前采用观看《感恩的心》视频资料,上课时采用猜谜语、观看有关骆驼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二是与文本的对话方面,主要采取听课文朗读录音与读课文的形式,并且不同的形式给了学生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开展有目标的学习。

板书设计我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设计,即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突出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多观察、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总体而言,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虽说是独立阅读课文,但字词的教学是不能丢掉的,实际的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做得很是不够,害怕因为过多的加入字和词的教学会冲淡和影响学生对课文属性的理解。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