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三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1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通过研读文本,查阅资料,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结合本课第一首古诗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中,课前让学生诵读经典,为课堂创设古典诗词的氛围。一开课我就让学生回顾第一首古诗,为后文进行对比埋下伏笔。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第三个环节进行朗读的第一道关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感。第四、五个环节明诗意、有感情朗读,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自我展示等方法共同理解古诗词句意思,进一步更深层次地朗读,通过朗读第二道关卡,读得有感情。到此,本节课的重点基本解决,第六个环节体会诗人情感,解决本课难点。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对比两首古诗异同,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使学生的朗读更深入了一步。

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一层层地深入文本朗读、感悟,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体会到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感受到了我们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诗人对西河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我试图将音乐和文学综合起来,让学生一边欣赏秀丽的风光景色和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有三点欣喜的发现:

一、多媒体课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

在课程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西湖的风光影像资料,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这样的吸引让他们更认真地朗读古诗,想去看看诗中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在之后指导朗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句子时,我同样展现了一段莲叶荷花相映衬的影像资料,学生看影像资料的时候,不时地发出“啊”的惊讶声,所以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颂读古诗。在朗读中能够专注,接下来的背诵就显得容易多了。

二、充分地朗读让学生更好的如情入境。

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朗朗的书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个体朗读的机会很多。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现出来。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孩子语文素养的发展。

搭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的首要就是要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正因为充分、认真地读,所以在初读之后学生发现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而在熟练的背诵古诗之后,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中没有写离愁?”的问题,通过谈话交流,他们更是悟出了诗句背后蕴藏的点点离愁、丝丝眷恋,想象到了那一番依依惜别的场景。这都是得益于课堂上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理解、颂读、思考的结果。

四、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说实话,当我在进行“指导朗读诗”这一环节时,心里有点虚。因为我一连点了两三个孩子,他们都读不准,更不要谈对诗题的理解了。因为在执教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在“指导朗读诗题”和之后的颂读、背诵古诗的环节中,我就只想着:要让孩子们读好,通过反复地朗读,美美地颂读一定可以改善他们的朗读情况。事后想一想,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机智地调整教学环节来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在指导朗读诗题时,我可以让孩子们找一找“时间、地点、事件”帮助他们读懂题目的意思;而指导朗读,我的带读和范读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读准、读好诗句。但是通过这次的比赛,促进我不断完善自己。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克服犯同样的错误

三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学生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三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4

5月22日,我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是部编本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学习它写景的高妙。这样,这首诗在解读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课标中所要求的“阅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在教学中也是这样做的。我在备课时虚心请教于讲课出色的于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仇老师,我的成功离不开仇老师和于老师的耐心指导,以及及时指出的高明建议。

一、授之以渔,教方法。

我在破题理解古诗题意后,就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诵韵味。因为就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目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老师加以总结,明白地出示给学生,即是对过去学习古诗的总结,又是对本课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朗读教学,特色鲜。

对于诗歌朗读追求正确、通顺、有节奏和韵味,正确和流利自不必说,有节奏和韵味方面,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读出古诗的停顿,并用左斜线标出,接着让学生诵读古诗,后来我大胆范读、引读,采用了男女生分句读等,最后还设计了看图吟诵古诗,总之朗读教学特色鲜明。我觉得填空读也特别好,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小,采用各种读给出理解的支架,既理解了古诗的意境,也练习了朗读感受能力。对古诗的范读,既为学生树立了读诗的榜样,还起到示范作用,把古诗的韵味诵读出来,才是学古诗的境界所在。通过一段诵读视频,我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学生随着视频中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或击掌为节拍,读出了诗句的意韵生动,凝练含蓄更读出了诗句的独特韵味。也践行了一上课告诉学生的“诵韵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想象画面,好体验。

二年级的学生善于想象,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感受能力。我先引导学生先弄懂古诗中的字词之意,并以课件辅助理解,如,“毕竟”之意为“到底”,“四时”之意为“四季”,“接天”之意为“与蓝天相接”,“无穷碧”之意为“异常碧绿”,“映日”之意为“在朝阳映照下”,“别样红”之意为“特别红艳”。接着利用课件分别出示诗句的第一、二行和诗句的第三、四行,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之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

如果在拓展环节留给学生一问题:“这首送别诗中为什么没有一个送别的字呢?”就更能凸显送别诗的“妙”了。

总之,我的这一堂课,凝聚了老师们许多的心血,对我耐心地指导,和提出的中肯建议。今后我会再接再厉,不忘初心,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