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科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对于电的了解学生们在单元学习活动之前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从家用电器的调查、交流活动中可以引出同学们对电所了解的丰富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把同学们的观点梳理归纳清楚,并做一些补充完善的工作。由于接下来要进行一系列的有关电的实验,所以有关用电安全的教育应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用科学文件夹记录。
2.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3.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每人一份用于家用电器调查记录的科学文件夹。
教学过程:
1.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并用科学文件夹记录了自己家的电器名称、数量和用的是什么电。在调查过程中,大家一定有许多想法和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调查成果和发现的问题。
2.交流我们的调查成果。
(1)研究电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小组交流科学文件夹所记载的内容。要求每个人都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全班讨论交流: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电器有哪些?最常用的是哪些?最少使用的是哪些?这些电器分别用的是什么电?
(2)交流调查过程中的想法和问题。
·发现的问题有哪些?
·自己有哪些想法?
3.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有关雷电的知识
·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等这些地方的电很危险。
·富兰克林的故事
·物体与物体之间互相摩擦后会产生静电,摩擦起电的实验。
4.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1)有些地方存在着触电的危险。没
·在户外,哪些地方隐藏着触电的危险?
·在家里和学校,哪些地方隐藏着触电的危险?
(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不能随便去摸电线裸露的电器、电源插头、灯泡等物体。
·遇到雷雨时不能到高尖的大树、建筑物等地躲避。
·不能用家里的交流电做实验。
·不能用湿抹布去擦电器。
将课堂内讨论交流得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要养成习惯。谈谈你对电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电的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1、把相关的电器调查在课堂上以回顾的方式进行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2、教学中丰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并不等于不导电的解释,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用电安全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设,并能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做好简单的记录;
(3)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验证性实验。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能说出空qi枪的原理;
(3)会制作空qi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2)会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例子,知道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等。
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大塑料袋。
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4.制作空qi枪:
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
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qi枪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 学生回答。
3. 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学生交流。
5. 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 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 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 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 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 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 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 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10.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 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 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 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 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
5. 学生分组实验。
6. 学生讨论汇报。
7. 学生回答。
8. 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它的作用。
(三)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1. 演示教师自制的空qi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空qi枪吗?
2. 指导学生制作空qi枪。
3. 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qi枪。(强调:不要对着人)
4. 游戏: 比一比,谁射得远。
5. 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qi枪射得远?
(四) 总结
谈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空气具有哪些性质?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学教案 篇3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近视的原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做“眼球成像”及“近视眼病理”的模拟实验。)
3、向学生进行关于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才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及烛台、凸透镜2块,凸度大小不同,及支架、纸屏、火柴。
2、挂图或投影片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凸透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2)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2、谈话:
(1)凸透镜成像的作用,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还与我们的眼睛有密切的关系。你猜有什么关系?
(2)关于眼睛你有什么问题?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眼睛的科学(板书课题),重点是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
(1)认识眼球的构造
①谈话:要知道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首先要了解眼睛的构造。你认为眼睛由哪几部分构成了它们各有什么用?其中哪部分最重要?
②讲解:眼睛外部是眼硷(眼皮),眼险边长有睫毛,眼硷内是眼球。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是眼球,眼脸、睫毛都是保护眼球的。下面我们重点观察眼球的构造。(出示眼球构造图。)
③观察:眼球是什么形状的?从图上看,眼球由哪些部分构成了晶状体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④讲解:
眼球是球形的。眼球的外部是眼球壁,眼球壁有好儿层,内层是视网膜。视网膜由很多感光细胞组成,像照相底片一样,既能感知光的强弱,又能感知光的色彩。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相连。眼球的前部有一个小孔,叫瞳孔,外界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球。
⑤观察:两个同学相互观察对方眼睛的瞳孔。
⑥讲解:瞳孔后面是晶状体,晶状体是透明的,外形很像凸透镜,通过肌肉与眼球壁相连。
⑦讨论:
外界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后会怎样?(成像)成像在什么地方?(视网膜)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眼睛的构造像什么?(照相机)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⑧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眼睛很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外界物体能在眼球内形成像。人有了这架"照相机",才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
(2)认识视觉与光的关系
①讲述: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还与其他因素有关系。
②讨论:
在漆黑的屋子里,你能看见周围的物体吗?怎样才能看见?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解释,可以进一步启发:在没有光的条件下凸透镜能成像吗?眼球内能成像吗?)
由此可以知道,眼睛所以能看见各种物体,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③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眼睛才能看见各种物体。
(3)综合视觉形成的原因
①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是什么原因?
②讲述:
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一是在眼球内有能成像的构造,二是必须有光。(出示视觉成因示意图。)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球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2、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的原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
(1)讲述:健康的眼睛才能看清周围的物体。如果眼睛受了伤或有了病,特别是晶状体、视网膜、视砷经有了病,人就看不清、甚至完全看不见周围的物体。例如少年儿童的多发病近视,就是由于晶状体有了病。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
(2)实验:
①讲述:每个组都有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先用凸度较大的透镜实验。让蜡烛通过这块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讨论:在这个实验中,哪儿个部分相当于眼睛?它们分别相当于眼睛的哪个部分?哪个部分相当于眼睛看的物体?
④讲述:使物体离"眼晴"远一些(将蜡烛向外移),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有什么变化?
⑤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变得模糊)
⑥讲述:换用凸度较小的透镜,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怎样?
⑦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又变得清晰)
(3)讨论:
①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②在以上模拟实验中,凸透镜表示什么?透镜凸度的变化表示什么?(晶状体凸度的变化)
③由此可以惟想,人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有什么变化?(或问:由此可以推想,为什么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4)讲解: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睫状肌)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以孩子的口吻写成。诗歌表现新时代少年儿童喜爱科学、富于想象的特点。本诗通过对“我”奇思妙想的描写表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大胆畅想未来,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从小学科学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作贡献。
写作方法分析 篇章中突出的写作方法
1、运用过去与现在对比的写法,说明时代不同。
2、词语优美,想象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此写作方法在段落中的体现 诗歌的第3、4节针对第2节中父母儿时所爱,说“我”的所爱,进行对比,感到时代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易考点
1、朝多音字、乘与潜字的正音。
2、默写课文。
3、进行词语搭配。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对科学产生兴趣。
2.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想象的美好,并且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奇思妙想。
教学难点:感悟“我”的想象是“科学的种子”,且种子已萌发。
重点环节的步骤
采用的教学方法
或手段 1、比较爸爸妈妈与我的做法体会时代的变化
2、想象,以读代讲。
3、抓重点词句进行理解。
本课学生掌握的阅读或写作方法 比较阅读体会重点语句。
仿写点 将你的奇思妙想写在练笔本上。(分层要求)
A写一、二句话,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B写一、二小节,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快速读课文,回答,能够把课文度正确、流利(整体感知课文,按要求回答)
(我是一个爱奇思妙想的孩子,胆子大的孩子)
板书:奇思妙想
二、精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爸爸为什么说我爱奇思妙想,妈妈为什么说我胆子大?
1)读一读课文,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2)认真读一读自己画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的意思。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3)引导学生将3、4两节与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情况加以比较。
2.引导学生重点体会3、4小节,体会我有哪些新奇的想法,与爸爸妈妈小时侯的情况进行比较?在体会中学习重点句子。
1)“乘飞船探访天涯”、“潜入富饶的大海”在爸爸、妈妈的眼睛里为什么是“奇思妙想、胆子很大”?你能不能说说他们的理由?
2)引导学生用换位思维的方式去感悟。
读出自己的体会。
指名有感情朗读,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3)有感情齐读3、4节。提问:知道了小作者的奇思妙想,你是不是也有过奇思妙想?这是不是你心田之中科学的种子?把你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今天的“奇思妙想”在明天就会“梦想成真”,引导学生可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
引读:小作者种下的科学种子已经萌发了,快去读读。
自由读5、6小节。
读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1、说一说每一小节讲了什么内容,共有几句话,指导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练习把每一节的内容连起来进行背诵。
2、同桌互相帮助,互相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先背诵下来。
会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
3、选做:或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或自由发表学完课文后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粒科学的种子,只要我们敢想、敢做,那粒种子就会萌发。快去学习科学知识吧,让我们心中的科学之种萌发后能够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敢于奇思妙想
—— 梦想成真
萌发科学种子
仿写设计 将你的奇思妙想写在练笔本上。(分层要求)
A写一、二句话,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B写一、二小节,语句要通顺,写后多读几遍
学生练习反馈情况
反思(结合学生答题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及制定改进措施。)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按课文内容填空:
1、科学种子指的是( “我”的奇思妙想。 )
2、“我”的奇思妙想是(乘飞船探访天涯,向往潜入富饶的大海去采矿、牧鱼、安家。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设计: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读书情况、 学生测试题完成情况、 学生上课学习状态等方面自查自评。
评价量规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量规
评价方法:1优秀——10分
2良好——7分、8分、9分
3合格——5分、6分
4不合格——5分以下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 重视朗读训练,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本课是一首诗歌,以孩子的口吻写成。诗歌表现新时代少年儿童喜爱科学、富于想象的特点。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所以理解不是难点,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自读感悟来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学习在感悟基础上如何来进行语气的表达,也适当渗透朗读的一些技巧性知识。
2、在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仿写。
学生在学习读歌的过程中会渐渐感悟到诗中“我”是一个热爱科学并能进行大胆想象的孩子,而科学的种子就是这些大胆的想象,让学生对想象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些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问题也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学生习诗歌中的语句有一定的韵律,让诗句听起来十分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