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1
XX年4月8日至9日,我非常幸运的参加了弥渡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在为期两天的培训学习中,聆听了教育局局长史森林和教育局张金老师的精彩授课,及培训学习中各校优秀教师的报告和对eepo教学的简单说课。他们以自身的经验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
4月8日早晨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了金源山庄的培训学习点。首先是由弥渡县教育局局长史森林为此次参加培训的新教师们做开班仪式的讲话,此次培训分为两批进行,我很荣幸被分配到了第一批培训,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心情都是激动的。接着,史森林老师进行了生动的演讲。主讲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致青年教师
1、责任心
2、事业心
3、注意方式方法
二、对新教师的两建议
1、热爱教育事业
2、尽快适应工作
三、致青年教师的十九点忠告
1、不要迟到;
2、学会忍耐、切勿浮躁;
3、学会原谅他人;
4、不怕失败、不怨天尤人;
5、学会控制自己,不把情绪带入课堂(不情绪污染);
6、尊重老教师;
7、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做快乐教师,不做工作的奴隶等等。
尽管我已不是初出茅庐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但与那些在此岗位上辛勤耕耘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来说,我们确是年轻的一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学习的还很多。而以上史森林老师所说的这些也正是我们缺少的和最应该学习的。所以我们应该永不止步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2
炎热的暑期就要走过了,一年一度的校本培训也如期而至。回首刚刚走过的四天时间,是忙碌的、是炎热的、是辛苦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收获着、成长着、快乐着。校本培训的集中学习时间结束了,我由衷的觉得时间没白花,而且我觉得今年的校本培训是历年来安排的最充实、最合理的一次,我受益匪浅。
这次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如何注重自己的仪表美。
中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仪表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审美观正处于形成期,教师仪表的好坏会使他们直接产生好感和反感,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乃至他们上课时的效果。教师一走进课堂,自然成为学社工注目的中心,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整齐的衣着、端庄的外表、工整的板书等等,都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强调培养人文精神的今天,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仪表负责。在检查仪表时,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呢?
首先,教师的仪表要与教育教学的情调相适应,以便更有效的调动各方面因素传情达意、相互辉映,使其能更好的与教育教学内容保持审美情趣上的协调一致。
其次,教师的仪表要以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前提。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要慎重的把自己的仪表行为调整到符合受教育者的欣赏水平上,必须在为人师表的宗旨下,服饰打扮整洁朴实、美丽大方,充分的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言行举止,应谨慎谦和、文明礼貌;为人热情真诚、落落大方,给学生树立一个既值得尊敬,又和蔼可亲的形象。
再次,教师的仪表还应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符,与年龄特点相符。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对服饰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着装要痛职业相适应,服饰灌注精神,重在协调。如果将人与服饰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首先就应该考虑与背景协调。在不同的场合着不同的服装,早已是很多人的共识,视具体情况,既可作“万花丛中一点红”的对比,也可作“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烘托,但无论怎样,所选服装的款式、色彩、都应与所处环境的整体气氛相协调。人的仪态千差万别各具特点,很难用某种模式框定出来。只要自己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协调,便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装束,穿出个性、穿出风格,真正做到“衣如其人”。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从教以来,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工作务实、业务扎实等几个方面就可以了。但随着自己工作多年来的不断学习与总结,我在思考:时代在变,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变,尤其是对我们这些老教师来说,吃老本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的为自己的大脑充电,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新时代的小学生的需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做学习型的教师
几乎所有的讲师在培训讲座中都提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而这些讲座者本身也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魅力。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大家百听不厌,魏老师那渊博的知识、信手拈来的精妙语句,无不让我们自愧书读得远远不够。
在如今知识爆炸、信息更新加剧的社会现实中,也许我们有繁忙的工作,有琐屑的事务,也许我们身体疲惫,心力交瘁,也许我们迷于娱乐,忙于社交,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应该以书本为伴,以读书为乐。
而读书,不妨读得杂一些。不同风格、主题的阅读能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广博的视野,这样教学中才更有底气。同时只有爱读书、会读书的老师才会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阅读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是教师最重要的事情,在阅读中思考才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教育生命得到强大的支撑!我想,我要做读书学习型的教师,在阅读中成长着、幸福着。
二、做反思型的教师
如果日复一日,教学却不及时反思,我们的教学将进入一种麻木的“教书匠”状态。如果我们不坐下来思考一下,那么我们太容易随波逐流,如果我们不坐下来思考一下,那么我们做了许多徒劳无益甚至有害学生身心发展的工作而自己却不知道。“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徒劳”,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的教后记就不该有时在“补”中完成,而应该是真正的教后反思,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真实的所想、所思、所感。同时在生活中,更应活跃着一颗执着于教育的“敏感的心”,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不经意的一句话语,谁说不能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呢。
因此,我想我要做一名爱思考的老师,停下匆忙的脚步,想想、写写,说不定会有更多发现,会有更多受益。
三、做研究型的教师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就研究到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兴趣,能找到一个实在的研究目标。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优化上进行研究,不求形成系统的教育理念,但求有所思,有所得。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坚持研究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做快乐型的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也许因为压力而感到烦恼,但是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做一名快乐型的教师。因为只有快乐,才能始终保持一种激情,只有快乐,才能将心中的温暖与欢乐播撒。成长必须经历痛的里程,但痛并快乐着更是一种成长。
总之,要做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做一名不断修炼基本功的教师,做一名有爱心讲奉献的教师,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如果这些我们都能够努力去做到,那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篇4
7月14、15日,我参加了在昌乐二中召开的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会。会上,听取了四位教师的报告,他们分别是奎文区幸福街小学的王安存,寿光圣城街道西关小学的张丽,我的同事张秀红,青州市实小的张云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培训,我受益匪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一、要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挫折。
张丽老师和张云杰老师在报告中都提到了自己有些坎坷的教学经历,谈到这些,他们没有抱怨,而是认为,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才让自己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张云杰老师说:“不要抱怨生活对你的不公,坎坷也是一种财富。”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人的一生中,挫折和失意是难免的。在教师的工作中更会经常遇到挫折和困难。如需要不能满足,动机不能实现,教育学生的方法受挫,管理班级的效果不佳,课堂教学不如人意,所教学生成绩不理想,在教学考核中得分不高,评先晋职中未能入围……如果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想办法悦纳自己的职业,就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走出精神的低谷。这两位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你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事业而不仅是一个饭碗,把教育岗位当作一种创造性地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而不是一种负担,那么我们从工作中得到的就会是欢乐,而不是烦恼和悲伤。
二、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现今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费时多,收效却不高,教师辛苦,学生乏味,老师讲得多,学生读书少,语文学习实效差,最终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老师学生都辛苦”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所以,张云杰提出:“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要回归本位。”“要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这里所讲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呢?
首先,重视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
有人认为古代的诵读就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这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应当全盘否定。于是,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诚然,强迫学生诵读记忆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上独放异彩,名垂史册。事实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况且课堂上教师无休止的分析也未必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因为还有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印证教师的讲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学生则会自觉规范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不就提高了吗?
其次,重视模仿,强调创新。
大凡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多是以模仿起步。《朱子语类》上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可贵的是,古人不但重视模仿,而且还强调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清代学者唐彪在评论韩愈和欧阳修时说:“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以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所谓师其神,不见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由此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好文章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点。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课文就是例子。”因此,模仿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一道桥梁。事实上,许多老师也这样做了,但是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古人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注重文道统一,提倡文以载道。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道统一”的确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课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三、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一致认为,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大量地看书。可见,多读书能提高写作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加强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摄取信息,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生活,培养创新精神。所以,语文教师要开动脑筋,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