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古镇调查报告

欢迎阅读家乡古镇调查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古镇调查报告 篇1

前言:

1、调查地点: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

2、调查人员:xx学院09级xx班

3、调查目的:

通过这次的旅游资源调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行业的资源的分类、调查形成较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提高观察、调研、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以及归纳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调查要求:

⑴要求学生认知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阐述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特点等。

⑵收集、熟悉、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⑶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⑷保证成果质量,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⑸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填表和编写调查文件等工作。调查方式以收集、分析、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成果为主。

5、主要资料

⑴图件:调查区政区地图

⑵文件: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⑶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包括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等

6、调查成果:

⑴调查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⑵旅游资源调查汇总表

家乡古镇调查报告 篇2

青藤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方圆2公里的土地上,卵石曲径,民居、老街、宗祠自成格局。这批古建筑群以祠堂、旧宅和老街为主体构成。最值得看的是童氏宗祠,建造于明初洪武18年,相传为方孝孺设计,其中阁楼吸取了明代皇城的建筑风格,至今犹保存完好。前童古镇作为宁海县旅游胜地,是如何发展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前童古镇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一些真实情况并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前童古镇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分析

1、区位条件

前童镇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辖镇,距县城西南14千米,由原竹林、前童二乡合并而成,面积68.77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旅游城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前童古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属宁波1小时交通圈。县城距宁波栎社国际机场64公里,离北仑港80公里,省道、34同三线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宁海段有三个出入口(宁海北、宁海、宁海南),甬台温铁路穿境而过。优良的动车组不仅迅速而且舒适,大大地提高了景区对潜在顾客的吸引力。

2、政策扶持

前童古镇景区所在的宁海县县政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依托宁海县本身具有的良好的资源优势及客源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了旅游兴县的目标,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扩大旅游产业的扩大与快速发展。

3、资源条件

前童古镇文化资源较丰富,儒家文化、历史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齐备。它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明代大儒方孝孺曾两度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近代辛亥革命时期,25岁的村民童保暄就担任浙江临时都督,是浙江废除帝制和反袁时的革命元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一度是浙东行政公署所在地解放战争,宁海县工委在此建立,是宁海的革命摇篮。可供游览的有职寺其居、明经宅、上堂屋、五福临门、好义堂、名宗祠、等完好古宅和老街、民俗博物馆、鹿山、石镜山、孝女湖、柴万婴柏、徐霞客古游道等景观。至今尚保存有明清时期完整的、多为四合院的民宅1300余间。

二、前童古镇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景区建设投入不足,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缺乏投入。具体的来说,前童古镇下的传统民居区、梁皇山风景区、石泄龙吟景区和福泉山景区四个景区之间目前只有普通的村级公路,十分狭窄,不方便大型旅游车辆的直接进入,而且由于道路使用时间较久经常会有道路损坏情况发生,从而重新维修进而影响交通。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景区内的公共设施、排水系统、通讯设备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发时建设的,在当时缺乏整体规划的情况下没有考虑到景区的发展性,目前的设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客流量时的需求。公共设施中的垃圾桶,景区指示牌,厕所等数量少,设计不合理与景区整体氛围不合。景区内的排水系统尚未规划,一直沿用至今,古镇居民的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环绕景区的河内。景区通讯设备,电线缺乏规划,多是老旧的线路以及居民自身私拉乱接的,不仅影响景区的美观度而且存在着安全隐患。

2、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景区旅游产品单一化,缺乏独特性,新颖性。目前大多以旅游观光形式为主,对前童古镇景区的儒家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一些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并能引起游客共鸣的旅游产品。游客进入古镇后大都是看看古建筑,走走古街古巷,尝尝街边地摊小吃,逛逛散布在古镇内的几个纪念品小店等,这些活动虽然满足了游客的视觉刺激和直观感受,但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竞争力弱,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旅游体验。景区目前只停留在简单的依靠游客自身去游览的初级阶段中,没有一个有互动性,激发游客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古镇富有浑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旅游者来说,未能欣赏到前童儒家文化深层次的旅游产品,像特色的竹雕产品,宁海的特色戏剧宁海平调等都没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3、服务质量需要提升

景区服务质量不高。景区没有专门的讲解的服务人员,景区管理委员会只有一些素质不高,管理意识不强的保安人员,售票人员。景区内的旅馆、饭店、商店等服务人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从而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比如说前童景区中的旅游咨询服务手段落后,目前只停留在人工服务,标志牌阶段,服务内容单一,除了提供景区景点旅游与咨询服务外,其他旅游服务信息,如交通票据、住宿设施的预订等基本没有,游客

在景区内进行浏览活动与旅行安排感到不便。

4、旅游市场秩序需进一步整顿

景区市场秩序混乱,景区内的商业行为不够规范。景区内的商店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商家诚信意识不高,存在着尾随兜售、欺客诈骗的现象。比如说前童景区中的各个商家(包括吃住行三方面),价格都是由各个商家自己决定,同样一种服务的价格相差很大,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景区内的商家缺乏规划,致使景区内的恶性竞争,从而影响了提供给游客的服务质量。

二、前童古镇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 制定严格的规划方案是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规划应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严格的古镇保护规划,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将景区按其价值、重要性、脆弱性程度规划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依次重要程度降低)等。对保护区进行分级管理,合理控制游人的数量,避免破坏古镇宁静古朴的整体环境;对古镇的商业活动严格控制,与古镇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和商业场地,如网吧、歌厅、美容院等规划在区域控制区;严格监督古镇维修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古镇的原始古韵;二是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专业性的规划,才能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任何可能的破坏。古镇旅游开发规划不能盲目进行,一哄而上,要对旅游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分期、分批地开展。旅游开发规划要兼顾旅游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2、明确的市场定位

根据形象差异化战略,在产品的核心部分与竞争者雷同的情况下塑造不同的产品形象以获取差别优势。根据景区内部的2011年度的客源分析调查,前童旅游者的来源比例集中,其中省内旅游者为主(43.7%);上海(19.4%);江苏(19.0%);福建(9.1%)以及其他(9.1%)。据此把省内客源市场定位为一级市场,华东地区的客源市场定位于二级市场,其他地区的客源市场定位于三级市场。在周边古镇景区竞争压力很大,景区旅游者又来源高度集中于省内市场,一级客源市场的游客带来的旅游消费比较高的现状下,应把景区的重点开发市场放在省内主要客源市场。

3、鲜明的主题形象定位

依托宁海旅游的“天下旅游 宁海开游”的定位,把景区形象定位成一个“古风古韵镇、霞客首发地”的形象。根据《徐霞客游记》对古镇的描写,坚持古镇特色化发展,坚持原汁原味、本色化。文化旅游给予旅游者最美好的东西,是对异地文化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使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憧憬和追求的满足。

4、有效的宣传促销 依据景区特色主动出击,广拓客源。积极组团参与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开拓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等大城市旅游客源市场。相继在华东地区客源市场举办宁海旅游前童旅游推介会暨旅游文化宣传周活动等。加强旅游社团、旅游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服务、协调职能,联合进行旅游产品市场促销,向本地外地公众推介旅游产品旅游线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景区特色,制作宣传册、电子传媒:包括各种墙体广告,电视、电台、互联网等。

5、保障措施

(1)人才与服务保障。旅游体验是一项综合性的体验,既要抓好各项硬件设施的建设,又要抓好软件建设,所以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素质高低就显得很重要。具体的来说,我们应该利用景区所在地区的教育整体优势,有计划的引进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中;比如说与宁波市著名的甬江职高进行合作,对旅游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合作培训,设立冠名班级以此降低人才招聘的难度并且还可以提高景区知名度。

(2)资源保护。要加强保护的宣传力度。要树立起景区原住民众的主人翁意识,自觉保护古镇文物与财产的损失,坚决抵制急功近利者对古镇遗迹建筑的破坏;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力度,避免人为的破坏古镇古色古香面貌;还要加强景区管理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在景区内多立一些宣传牌,告示等,宣传并劝导游客的破坏行为,还有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做好景区布局。

结论

至此,文章对宁海县前童古镇景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对策进行了简单的报告。前童古镇有旅游开发的资源、经济、交通等优势,前童景区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与前景,但是也有对开发认识不够、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存在,并且制约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要做强做大前童古镇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还需要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丰富旅游产品特色,以此提高景区的竞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家乡古镇调查报告 篇3

通过对古镇的走访调查以及对目前巴渝地区建筑现状的分析,论述建筑对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保护古镇建筑特色的同时,应如何发扬传承巴渝建筑风格,在思想与设计上重视这一风格。使巴渝走向现代都市而努力。

关键词:传统古镇建筑、传统民居建筑、传承与发展、“古镇风”的回归

一、中山古镇——传统古镇建筑是巴渝风土人情的缩影

古镇是散落在我国广大地区的传统聚落群,最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风貌,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镇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去探究巴渝的建筑文化传承。

古镇商铺建筑最具代表性,街道边的檐廊,是巴蜀地区古镇最有特色的元素,依山势形成的线形街道空间。层层递进,就像中山古镇遮风避雨不见天日的“封闭式”建筑,由此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巴渝地区雨晴不定的特点。建筑多为三层“吊脚楼”,底层养牲口家禽,一层为铺面,楼上可住人,铺面开间做得较大,且易组合;建筑群巧妙的利用了依山傍水的地形,河边的房屋用木柱支撑在岩体上,采用穿斗木架构体系,以及夹泥墙套白与深棕色木构架形成对比,造就出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形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和公共空间,这也正是巴渝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整座古镇木梁架结构十分牢固,屋面有天窗透光,古朴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风韵。

巴渝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要保护巴渝古镇线形空间首要要保护这种建筑风格和它内部的文化特色,维护它外在体现形式,这也是保护巴渝古镇传统风貌、总体空间格局,建筑布局以及发展古镇旅游的前提。

二、瓷器口——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商业古镇建筑是巴渝繁荣的见证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建筑一味的现代化,认为高楼林立,玻璃式钢架结构建筑方式才叫美才值得发扬。认为巴渝传统的古镇建筑是过时的老土的。我们缺少对巴渝建筑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就像瓷器口古镇,它的街道大多是明清建筑风格,街道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码头更是万商云集,拥挤不通。从建筑风格来看,多为木结构,穿斗夹壁或穿半木板墙,青石板路与民居和谐相依。沿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深刻体现了传统民居韵味;现在的瓷器口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商业古镇,是巴渝历史文化的静态与动态博物馆,是重庆市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是沙坪坝区的一张名片。

无论从单个的建筑到建筑群,都能读出一个城市的精神。脱离了这些古朴的建筑,城市还能留给我们什么?因此,我们要重视有着30xx年历史的巴渝文化建筑,为其保存的长久寻找新的方法。

三、洪崖洞——传统民居式古镇建筑是巴渝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巴渝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和地理环境,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受其地域影响。

例如洪崖洞,它是一座独具风情的巴渝民俗文化风情的古典式建筑,它以重庆明清时代的吊脚楼为原型,依山就势,通过分层筑台、退台以及吊脚楼架空的形式,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她集中体现了23xx年巴渝独特文化精髓,完美再现了传统吊角楼民居式建筑。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四、“古镇风”的传承与延续是巴渝建筑的新风格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根,建筑不仅仅是艺术和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因此在发展城市的同时,要有保持自身文化特征的决心。

青砖、黛瓦、坡屋顶……在重庆市一些主干道、风情小街,绿树掩映下的巴渝风格建筑越来越多。为提升城市品味、彰显巴渝特色,像瓷器口、洪崖洞等典型巴渝建筑受到人们的喜爱,房地厂商在建筑上也追求“古镇风”的回归,政府也大力支持在建筑外立面改造、新建筑设计中多融入巴渝风味。

五、总结

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建筑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我们阅读巴渝的城市建筑发现很多美好的东西,只有有文化根基的建筑风格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长久稳定的发展,才能走向成熟取得建筑艺术成就。珍惜巴渝建筑文化,发扬巴渝建筑风格,才能让一个民族走向世界。

家乡古镇调查报告 篇4

一、 龙门的历史

龙门古镇,是个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的小镇,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千百年来,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 古镇的名称源出于东汉名士严子陵之口。相传他当年出游路经这里,曾指点江山说道:“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于是古镇因此而得名。此后,“龙门”一词在当地不仅成为了地理概念,更演绎成了一个含义微妙的文化概念。这是因为有人出身“龙门”而成就了帝王霸业,此人就是三国时的吴帝孙权。

曹操曾为之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忆当年,孙权乘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据长江之险,创三分天下于东南、踞六郡八十一州而称帝。据考证孙权并不在龙门出生,这里是其祖、父两代的出生地。但这并不妨碍古镇被后人视作“龙兴之地”,被称为“孙权故里”。

《孙氏家谱》记载,从三国孙权一代起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龙门孙氏已繁衍了65世。尽管“孙权故里”历经战乱和社会变迁,至今仍清晰而完整地记录着宗族世系的历史变迁。游人随便拦下一位镇上人请教,他都可以告诉你自己是东吴大帝的第几代子孙。

二、龙门的建筑

江南的古村和古镇都讲究风水,这一点龙门古镇也不例外。从建筑格局上看,“前有照,背有靠”,整个古镇的形制暗合“天人合一”的古代风水学原理;从地理位置上看,古镇的先民选择在龙门山与富春江之间安家落户,也与今人推崇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颇为吻合。古镇内屋宇廊房相连,长街曲巷相通;自古以来,镇上居民们按各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以血统为基础,体现出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尊卑之序。

古镇上完好保存着江南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有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三座和古塔、古庙各一座。古建筑面目完整的有思源堂、余庆堂、百狮厅、素怀堂、迎山堂、诚德堂、冬官厅、余荫堂、耕读堂等等。它们让龙门古镇拥有了“厅堂博物馆”的美誉。千百年来,龙门古镇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炽,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众多居住院落,墙檐相连,房廊纵 横,卵石铺砌的长弄密如蛛网。弄,成了古建筑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觅古探幽的亮点。进入古镇,东西莫辨,尤入迷宫。相传,古镇整体布局是根据孙武后裔及吴大帝子孙的众多兵家以迷魂阵的格局所建造。古镇,除了老街以外,都为长弄小巷,外人入内,走着走着认为到顶,转个弯又是长弄通道,再转个弯也可能又回到老地方。古镇历尽沧桑迷宫般的弄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三、龙门的民俗风情

农历九月初一,是龙门古镇的传统的庙会。相传,从北宋期间就有此活动,流传至今也已近千年历史了。龙门自孙权十九世孙匡力子忠始迁龙门后,生治、洽二子,治为长子,洽为次子,洽仕宋为秘书省校郎中。洽生余庆, 仕宋为承事郎。余庆生裕,裕仕宋为朝散大夫。裕生景纯,宋元三年考取进士,任右学士。自洽至景纯的四代中,都在朝为官,代代有人才。为不忘祖宗,光耀门第,洽在晚年设想建造祭拜祖宗的香火祠和家庙,经过族内祖孙三代商量后,决定在村的西南,(现孙氏宗祠)东面选择了一块地建造了一座香火祠,名为“孙处士祠”以纪念祖先钟公。洽公百年后,余庆公也已到晚年,为实现父亲遗愿,与儿子裕和孙子景纯商量后,决定在石塔山(古称水口山)下的大路旁建造一座家庙,为纪念祖先种瓜积德而出天子,就取名“荫功天子庙”,建成以后余庆公故世,裕安葬好父亲后,择日开庙。此时,孙景纯已在朝为官,他不忘祖先遗训,查到吴大帝于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立帝,又不忘太祖和祖父为此操劳而故世,他们也都是九月所生,所以就定为农历九月初一为开庙之日。

同年会有三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不等的同年,这是龙门庙会异于外地的习俗。每年庙会,三十岁男丁同年必挑大梁。庙会活动中难度最大的事都由三十岁同年会来干,如请最好的戏班子,修险路等。活动经费大家临时捐募,富者多出,出于自愿,贫者少捐,大家谅解。土地改革后,以会田为基础的各种会社自行消失,独有同年会越来越火红,入会人员扩大到女性。改成为三十岁做同年戏,五十岁以上同年会捐资修桥铺路做好事。

每年祖是全族合力筹办的大典,分春秋两祭,春祭农历二月初二,由龙门孙氏大房、四房筹备;秋祭农历十月十九,由龙门孙氏五房、七房筹备。二、三、六房基本迁居外地,不须筹备,但届时必须由房长率领房中头面人物来参加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在孙氏宗祠举行,从东、西辕门进入,步步登高。宗祠分前后三进,前是门厅,五间门面,中设戏台,台前一在天井,左右屋环绕;中为正厅,方砖铺地,又称状元地,梁上挂满匾额,是孙氏家族决定重大事情的议事厅;后厅为荫堂,上面排列着孙氏祖宗的牌位。宗祠平时人迹罕至,除祭祖外,只有族中遇到大事,才郑重其事地开祠堂门。祭祖三日,全族停工,穿戴整齐,如度节日。午后,祠堂开门演戏,一曲方了,族人齐集,祭祖大典开始。此时,正门至荫堂中门大开,祖宗牌位,前六张八仙桌并列,上铺红毡,摆上数以百计的菜肴、果品、糕点,中间饰以鲜花、纸马。桌前特制供架上放着全猪全羊,白肉上系着彩条红绸。一对手臂粗的巨型蜡烛红光四射,显示一派庄严景象。

龙门古镇“闹元宵”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色,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到正月十八落灯,在古镇的`祠堂和所有的厅堂 里都挂上有传统特色的各种花灯和红纱灯。每座厅堂上方的正中挂着各房、各支祖宗的画像,又称承支阿太。前面供桌上放满各种果品糕点,族人都要向祖宗上香祭祖。保佑来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一年更比一年好。此外,还有不同色彩的传统戏灯。元宵佳节历时五天热闹非常,戏灯、花灯、锣鼓、鞭炮、铳声等等不绝于耳目,把龙门古镇人民卷入在一片欢乐声中。

除了花灯以外,还有各种戏灯:

(一)龙灯。它是龙门传统而古老的戏灯,和全国各地的龙灯一样,象征着龙门人民是龙的传人。

(二)竹马。也是龙门传统的表演形式。龙门的竹马和别地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传统战马沿袭而来,跳时呈作战阵势,一般有八匹马组成一支队伍,令旗带路,逐对的上阵和下阵。正月十五夜里表演时增加两匹大红马,称“扫马”,跳演节目都为三国故事。

(三)舞狮。狮头用竹、狮身用绸缎布料制成,狮有大小之分。大狮由两人联袂跳,小狮一人一只,一人持绣球引路。

(四)魁星。即文曲星,又称文魁,是一个用竹和绸缎精制的神像。他手持毛笔作点状元状,祝愿读书人奋发努力,得中状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