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心得

欢迎阅读语文教师心得(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师心得 篇1

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了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这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后再次深刻领悟到的真理。

首先,我接触到了一种新的上课模式—工作坊,非常新颖又有意思。跟着老师的步伐,我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发展,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更新。跟着各位专家学习了几天,我明白了现代教育对教师成长发展提出的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我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和工作坊,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娴熟实用的教学技巧,适合当代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背景介绍、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机智点拨等,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专家们对古诗文、散文、现代文和名著阅读的教学建构思想,无疑是给我们在一线从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是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关注社会,关注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让自己拥有先进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讲座中的科学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争取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其次,老师提出的综合性教学,开阔了我的视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语文学科本位知识。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感触,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惊喜,聆听了专家的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我准确地把握了散文,古诗文等各类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语文教师心得 篇2

时光匆匆,一个学期转眼即逝。在这一学期里,我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及教育法律法规,开拓视野,解放思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常规工作踏踏实实,教研活动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和钻研,勇于尝试和创新,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标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当然也还存在遗憾和不足之处,为促今后语文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积极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六个一”读书活动,将学校开展的自成教育活动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其次,严格落实教学常规,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期以来,我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常规,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稳步推进。坚持认真备课,全面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课堂素材,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有序的教学流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步准备。按时上课,严格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活泼的课堂交流和研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精心选择作业,精练精改精评,加强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落实。对学习有困难和出现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个别辅导,释疑解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积极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在我的课堂教学上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平等、和谐与交流,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多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大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期我组织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课前演讲,从选定主题、选择内容到仪表仪态、实际演讲等,都由学生自己组织,老师给与点评。坚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语文感悟和表达能力都有极大提高。

在教学中我坚持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平时教学中我适度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我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每节课都能恰当的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设境,或提供资料,或音画助学,或问题激发,取得了常规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安塞腰鼓》等课文时,运用图片、视频朗读等方式巧设美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虚为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期还积极参与科组的教研活动,认真研讨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周能准时参加集体备课,交流心得体会,与其他老师共同学习促进;认真参加听评课活动,虚心学习,吸取好的教学经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学校学生基础和学校教学要求,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运用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学习法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适应了教学需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心得 篇3

由于职业的特点,人们通常认为当老师的会比较能说会道,教语文的老师会比教其他学科的老师更多一点口才。其实未必,正如专业与职业未必对口一样,口才也与职业无必然联系。比如我,教了十几二十年语文仍没积累到一点口才,仍时常为不会说话感到苦恼。但我认为大众对教师的期待是对的,因为教师的嘴巴是用来工作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口讷口拙的人或许是不够胜任的。

为什么语文老师要多一点口才呢?

这也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上语文课,没有演示实验,不用作图讲解,除了教写字也没有其他任务需要手把手教,基本上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动口说什么?有什么任务?任务很重,得教学生学会运用汉语言文字,能够使用这个工具听说读写,让学生不但会欣赏别人的东西,还会表达自己的东西。俗话说学高为师,教别人舞剑,自己不会舞行么?语文老师是教学生说话的,自己首先得是顶呱呱的铁嘴。当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在说话的某些环节上逊色于弟子,还是可理解的,人无全才嘛。

可现实是,在高中学校,“师不如弟子”,“青胜于蓝”的现象竟很普遍。这肯定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一种体现,说明培养出来的学生足够优秀。此现象在语文学科方面尤甚,比如说有的老师教学生写作文,自己却不会“下水”;教学生朗诵,自己却不能示范;教学生演讲,自己却没有胆量登台讲一回……这样的事多了,老师的能力就显得可疑,不但在学生心中威信下降,自己教起来也底气不足。有调查显示,当代高中生比较不喜欢语文课,原因是课堂“无聊”,品位不高。

在学生的眼里,学习怎样使用美丽的汉语言的语文课怎么就“无聊”了呢?

且听一位学生的心里话:我爱汉语言,但我不爱语文课;我爱语文,但我不爱语文老师上课。看来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事出有因,原因就在于语文老师没把语文课上好。语文课全在于说话表达,上不好语文课,就是说话表达的功夫不到家,说话的艺术不到位。一堂课有千百种上法,但万变不离说话,说什么、怎样说是语文课堂永恒的主题。有时候观摩别人的课堂,如于漪、魏书生等课堂教学大师的语文课视频,常觉齿颊留香,三月不知肉味。他们令人折服的',不在其他,而在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及其给心灵带来的震撼。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高中生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评价不高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汉语是母语,高中生在母语的听说读写方面已经有相当高的基础和能力,他们对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期望很高,而现有的语文课程以及语文师资不能满足其需求。其次,当前高考制度下,学校的语文教学过于功利与浮躁,课堂上语文味尽失,败坏了学生口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学习的渠道千千万,课堂与老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渠道,若嚼之无味,即使喂到嘴边学生也不会吃。这最后一点,不仅是语文老师的无奈,也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面临的挑战。

无论置身何处,一个人开口说话,总会涉及到说者与听者两方。

说者之所以说,目的是希望听者有所心动,有所行动,不然就没必要说。怎样说到听者的心里去?让听者接受了还欣欣然?这可是一个大学问。对于研究说话艺术,《红楼梦》值得好好研究,里面的女子个个伶牙俐齿,其中王熙凤就是出了名的好嘴。比如林黛玉初进贾府一回,她夸赞黛玉长得美,说她“竟不像是老祖宗的外孙女,竟像是嫡亲的孙女”。这样的夸赞既让初入贾府的黛玉感到亲切,又夸得老太太心里受用,还让周围几位嫡亲的姑娘开心。一句话不着痕迹,竟使三方受益,不愧是大家风范。难怪爱好清闲享乐的老太太须臾离不开她,偶尔有回中秋节凤姐病了缺席,老太太顿觉身边冷清,怀想起她的说说笑笑来。

贾府乃钟鸣鼎食之家,侯门深似海,王熙凤能在老祖宗的面前承欢得游刃有余、风生水起,可见其人不简单,可知其说话口才了得。作为高中语文老师,面对的是一群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要逗他们开心,再怎么难也难不过凤姐吧?

要掌握一项技艺,必先研究它、了解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语言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为语言所困的语文老师们,不妨都来研究一下它的种种特性,或许能寻找到一把打开口才大门的钥匙呢。

语文教师心得 篇4

回首从教之路,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生活的平凡赋予我平淡的经历,

但平淡的经历中蕴涵着真实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激励了我,培养了我,塑造了我,使我不断成长。

身为一名教师,我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娇嫩的心灵,更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的神圣使命。所以,我深知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知识的积累,因为拥有了精妙的语言技巧、灵活的应变能力,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只能信赖于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教起书来才会得心应手,妙趣横生;也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自己的学生也爱上读书!

在我从事十年来的`教师生涯中,对我教育教学有帮助的书籍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是其中的一本。《小学语文教师》风格朴素,内容实在,里面的文章短小精粹,实用性很强,非常贴近教改前沿。它给我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原来教学工作是可以这样多姿多彩的。读《小学语文教师》,就犹如与许多专家、优秀的同行娓娓谈心。在无声的环境中,我的思想在与他们碰撞,心灵在与他们交流,教学水平在交流中提高,工作热情在交流中高涨。不管教哪个年级,《小学语文教师》都给我出谋献策。《小学语文教师》让我如获至宝,捧着她就舍不得放下,细细品味,慢慢揣摩,其乐无穷。她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盏导航明灯,总在我迷茫、困惑时指点迷津,让我拨云见日。

《小学语文教师》这个刊物的特点很鲜明,它特别关注基层一线老师的教学,注重呈现教师的实践智慧。刊物的广告这么说:哪里有小学语文教师,哪里就有《小学语文教师》。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这本刊物的用稿特点是非常强调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章。比如课堂实录、课例研究,案例反思,教材研读,再比如教学随笔,园丁故事等等。《小学语文教师》这本书,它对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有着直接、切实的帮助,可以说,这本杂志已经成为我的精神伴侣、亲密朋友,它引领我不断的成长、发展。

现在,我要不断增加书籍,各种书同样如一把把金色的钥匙,帮我打开阻塞前进的厚重之门。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是《小学语文教师》让我感受到读专业书的乐趣和好处,永远不会忘记是她把我领进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天地。这确实是一本对我专业成长有益的书。

今后,我依然会与好书为友!因为读一本好书就象严冬里遇到了炭火,它会以无私的自信,给你燃起澎湃与激情。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荫,在你孤芳自赏时,给你浮躁的心灵泛起轻爽的凉风。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让你高扬理想的风帆,驶向人生的旅程!与好书为友,以好书为鉴,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书香的陪伴下继续阔步前行。

语文教师心得 篇5

文学作品的美向来是一分读二分悟三分鉴赏才能得其精妙的,写作也必得经历这样的几个环节,才能真正出现好的作品来。学生有兴趣写坚持写,只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其中一个方面,作为老师,一个清醒而又略通一点写作技巧的旁观者,能看出他们作品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点评,才是真正的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唯一捷径。

第三次月考上周已经结束了,但由于我先讲了《寓言四则》,所以作文的讲评到现在我才抽出时间来。在又通改了学生的考试作文后,我上了一次这样的作文讲评课。

“同学们,我们这次月考的作文题目难不难大家心中一定有数,听其中一个学生跟家长狂喜的表白,‘我们老班未卜先知啊,开家长会的时候就给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四个批改作文的老师在统一分数之前也这样密谋过,‘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应该都有话可说,应该允许出现满分作文。’可是,同学们,现实是什么呢?作文最高分是45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一脸沉静,同学们也满脸失落。

“同学们,那是因为我们的作文审题意识薄弱的原因。”我说

于是,我读了一下作文写作的要求: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误解。比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出了这次作文突出的问题:选材问题。大多数同学只是将自己与老师和家庭之间的沟通现象罗列出来,并没有具体的事件,削弱了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有事件的就一定生动吗?接着我读了薄若天同学的一篇作文,开头段有这样的表述:如果说我是一块有棱角的石头,那么您就是那万物中最亲和的东西——水,您用水来包容我那锋利的棱角,这是一种爱的包容。下边对应的事件是我小时候经常靠着妈妈的肚子问自己是从哪儿来的。结尾用了考试中前边阅读短文中的一句话“毕淑敏说过,‘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出来的精品。’您就如那老艺人,我就如那精品,注入了您无数的心血,成为了精品。您又如那水,而我如那块石头,您包容了我的缺点,并加以打磨,使我变得光滑如玉!妈,我爱您……”可以说作文开头段点明了文章题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指向: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误解(作文要求语)。

这是非常简洁形象的开头,一个漂亮的文章开端。文章中间运用了人物的对话描写,活脱脱呈现出了一个天真稚嫩萌得可爱得不得了的小女孩儿的生活画面,事件叙述的也挺生动;结尾呢,巧妙地引用了阅读短文的语句,学以致用,马上进入了生活的情境,与自己的表达内容有机的融合起来,与开头的点题句完美的呼应,再次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但是问题出现在哪儿呢?

读完这篇作文后,我请大家评判,同学们一下子听出了这篇文章在选材方面出现了问题,事件的选择指向性明显偏离了文章的主题。

接着,我又读了另外一篇也用了生动叙事,并且巧妙地加入了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文章。学生听完连连点头,似乎是大有所悟一般!看来,选材紧扣作文要求中的主题要求这一点,他们是明白了!

接着我又读了作文要求中的另一句话:进入初中已经两个多月了,你一定很想与老师或家长沟通,并提示大家关注作文题目中的人称:——,我想对您说。

板书:写作指向的对象。

这个题目中的对象是指向谁的?“您”告诉我们倾诉对象应该是长辈,而倾诉内容提示中除了师生之间、家庭之间,却还提到了“同学之间”,怎么处理,你与您的人称关系呢?

接着我分析了写作指向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把长辈当作倾诉对象,倾诉内容则可以涉及到自己与同学之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沟通的事件,表达出你对家长或老师的某种求助、信任或感激之情;一是这矛盾直接就出现在你与老师、家长之间,你就是因为这些事情才把原来的事情还原并做一个真情告白的,这样你表达出来的就是对师、长的误会解除之后的愧疚、感激、感动等情感。

至于这样的题目,最好的外展结构形式,大家都倾向于书信体,接着就又点了一下书信体的标准书写格式。

最后,我请同学们听了我刚刚录制的关于向《雅舍小品》学选材的一期节目,加深了学生对作文要求中审题的意识,并再次明确了什么是精准的选材,什么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安排选材。接着安排了一节作文达标写作课,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约44分左右的作文。

讲完这节课,我仔细想想,如果在要求完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微话题:44分的作文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肯定就会想得更周到,他们还会关注到书面的整洁,写作结构的完整,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恰当而合宜的经典语段的引用等。这样的话,这节作文课不仅做到了点上的强化训练,还做到了面上的指导,这节作文讲评课就更高效了。

这节作文评讲课用了一课时,但是在重新翻阅批改这次考试的作文寻找问题的时候,我却用去了两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看来,一切对症下药的药方非得有望闻问切的工作做铺垫才行,而且,目前看来的药方开是开出来了,学生的考试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得没得到解决呢,我只有收到他们二次的创作之后,才能得到科学的论断。不过相信有这样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肯定会有一个不错的提高。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