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告别》读后感(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告别》读后感 篇1
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的朋友强烈推荐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XX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阿图葛文德。
作者饱含深深的人文关怀,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探讨了有关衰老和死亡这一大众都很避讳的课题。虽然该书是一本偏医学类的书籍,但却非常的真实、感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时间的流逝,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待衰老、老人的一些观点。
普遍认同的一种看待老人的观点就是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我也一直深深赞同。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这种观点背后的意味:我们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去看待小孩子的。很少会有哪个大人把小孩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看待,觉得自己是更为成熟的存在,在小孩面前常常觉得自己都是对的,老是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小孩的言行举止进行指导,评判。那对于老人呢,也是一样。把老人当做弱势群体,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指导评价老人,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反正我都是为了你好。
想到了我的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老俩口平时老喜欢往地里跑,即使是在天气很热的夏天。然后我们就特别义正言辞地“指责”爷爷奶奶:在家里呆着休息多好,万一中暑了怎么办。而且还心安理得地觉得都是为了他们好。奶奶有时叹气说自己老了,没用了,是我们的负担。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就可不舒服了,心想奶奶怎么总是这么悲观呢。看了这本书后,有一点能够理解奶奶的心情。也对以前自以为是的“我都是为了你们好”而感到羞愧。
变老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慢慢地失去健康,失去各种能力,失去曾经构建起的人际关系等等。对于这一系列失去的过程我们最多只能尽力理解,却无法感同身受。人活着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老人也一样。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他们也在艰难地调整、改变,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存在是无意义的,他们希望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像上面我提到的我的爷爷和奶奶。他们去地里干活,只是想去做自己还力所能及的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想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没用的。这也是他们的尊严。
我们总是觉得衰老和死亡离自己很远,因而很少去关注和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可是我们的亲人已开始慢慢地从中年步入老年或者已经步入老年,他们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无论身心都需要做出艰难的调整,如果作为子女、孙辈的.我们,能够对于衰老甚至死亡有一定的了解,应该对他们也就会多一份理解,然后陪着我们最最亲爱的人更好地应对他们生命中的转变,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啊。
更进一步,我们终有一天也都会面临衰老和死亡。其实换个角度去想,青春正是因为有了衰老才会显得特别美好;生命也正是因为有了死亡才更加珍贵。正视、思考衰老和死亡,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年轻,更好地珍惜生命。
最后,有幸从好友手中接力的我,将这本【最好的告别】真诚地推荐给所有愿听我分享的你们。愿有更多的人了解、理解衰老和死亡,以便陪伴我们的亲人更好地应对生命中艰难的转变,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青春,更加珍惜自己弥足珍贵的生命。
《告别》读后感 篇2
今天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日子,我们欢聚在这里,将举行一个重大的告别仪式:我们将告别童年,拥抱青春。曾经,“六?一”是我们最期待又是最兴奋的日子;如今“六?一”是一道门槛,一道青春的门槛。在属于我们的最后一个儿童节里,在成长的交界线上,我们将挥手与昨天告别,与童年告别。
时光飞逝,曾几何时我还在憧憬着的青春,如今已近在咫尺了。但是,为什么我对童年更多的却是留恋与不舍呢?
童年,像一条船,满载着星辉,满载着懵懂的梦幻;童年,是一首歌,跳跃的音符,谱写着成长的旋律。让我们把深深的敬意献给童年,神奇而绚丽的童年、纯洁而甜蜜的童年。献给她那流水般清澈而明亮的眼睛,献给她蓝天般坦荡而无忧无虑的童心,感谢她曾经用花的芳香,鸟的歌唱,温暖了我们娇嫩的心尖。时光荏苒,童年的背影在风尘中渐行渐远,我们的心中不免会掠过一丝淡淡的怅惘。也许我们会为童年的离别感到惋惜,因为童年是多么快乐和自由,但我们更应该庆祝青春的到来。因为,青春的到来,意味着我们由稚嫩转向成熟;意味着我们将告别童年的花园,步入青春的殿堂;意味着我们将走上一段崭新的征程!让我们用庄重而深情的仪式与童年挥手告别,默默地把童年的所有美好封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让我们热情地拥抱青春吧。
那么,青春是什么呢?青春是黎明时的第一缕晨光,美丽,生动;青春是一个花蕾,等待着在春季里的绽放;青春是点燃的蜡烛,期待一个甜美的奉献;青春是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荡起一层层笑浪;青春是岁月的轮回,在时间的钟摆中消失,也在时间的钟摆中再生。天真无邪将从我们脸上的笑容中褪去,张扬和自负将在我们眉宇间游动。岁月不经意间慢慢滑过,无声无息,却将升华我们的灵与肉。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的青春与书为伴,在书的海洋中,尽情畅游,绚烂青春!让我们的青春与友为伴,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和他人合作,开出友谊之花!让我们的青春与思考为伴,学会观察,学会思索,更深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的青春与勤奋为伴,用勤奋的钥匙去开启青春的大门!热爱青春,珍惜青春吧!青春需要我们去拥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去追求。让青春在我们人生的驿站上留下亮丽的光点。愿我们的青春,拥有一双透明的翅膀,迎着风,缓缓飞起,带着我们所有的梦想与希望飞向远方,飞向未来!
当今晚零点的钟声敲响时,童年就要离我们远去了。别了,童年时代!因为你的天真无邪,我将适应未来的艰险与挑战;因为你的幼小与稚嫩,我将走向未来的成熟与收获!
阵阵风吹过,掀动了我心底的情愫。让我们一起在青春的旗帜下宣誓:做一个有志少年,做一个有为少年!
今天是你们成长中的最后一个儿童节,从明天开始,你们将不再是幼稚的孩子,而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年。褪去昨天的稚嫩,走向明天的成熟,这是人生必然经历的阶段。到明年,你们将迎来另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节日——“五四”青年节。告别“六一”儿童节,迎来“五四”青年节,你们就此踏上生命中最昂扬、最青春的历程。
《告别》读后感 篇3
我不记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安妮宝贝的东西。前几天才好不容易在书店里翻来了一本她二零零零年出版的个人第一本书:《告别薇安》。
她说很多时候,自己是个四处飘荡的人。生活缺乏随性以及安全感。最终让自己长成了一棵狂野而寂寞的植物,扎进潮湿的泥土里面。
我想起自己也是个向往自由的人。向往一个人的生活。我憧憬过四处的旅行,我幻想过独自的前行。但我从不敢想象漂泊的生活。于我而言。我知道有很多人,他们漂泊过或正在很多城市漂泊。也许表面看来他们是敢于寻求自我的人,但其实呢,其实是他们曾经生活的姿势太陈旧,是他们的灵魂太起伏。他们也想找到一个喜欢的平静的地方留下来。就像她说的,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为某些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来自内心的召唤,走在路上。无法停息。
有些人说她阴郁的文字令他们恐惧。无法平静。有些人又对她抱着好奇和想象。也许这两种人之中有重叠的部分。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的生活打扮得精致,以为这样或许就会无懈可击。可现在有人跑出来揭穿了。那些故事就仿佛心里隐忍的和潜伏的暗流,暴烈地冲出了地面。
就是安妮宝贝。
她对此只有一句话,如果心里藏着一些眼泪,又为什么不感觉一下它的流动呢。
是呵,不要让它最后在时光里干涸。
我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一段连续的时间,都沉浸在这一个个故事之中。她的主人公永远只是这几个名字唯美的人,安蓝,乔,林。连她自己也说,他们只是一些美丽而有缺陷的人。如同生命本质上的形式。有人问她,文字里经常出现的那个女孩是否就是她自己呢。我想,可能是的。而她说,她同时也是看到文字的每一个人。是阅读着的人,心里的阴影和伤口。
也许是这样的吧,也正因如此,它被一些我们这般孤独而脆弱的阅读的灵魂靠近并且拥抱。在那里,我们学会了沉默地倾诉。
摘除面具,敞开心扉。这样倾诉才能开始。然后卸下包袱,重新出发。
我甚至在想,是否在某一刻,我们会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
我曾经也记得,像她这样游移不定的生活到头来可能是一无所有。人,应当有固定的工作,有稳定的生活。
而她说,一直都不想工作。却以此为目标始终在努力地工作。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曾有个人说过,一个人一直想自杀,因为这个明确的目标,他活了下去,并活了很久。这样看上去逻辑矛盾的一句话,却正中我的.心坎。也许这世上想法相通的人真的很多,而真正能以此为目标努力的,又有多少呢。每个人好像都过得不容易。但回过来看,我们终究都是要过下去的,不管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每个人都试图在按照自以为是的目标和幸福标准生活下去。而这种感觉又很容易被吹散。
也许这个时候该试着像她那样做,一个人趴在18层的阳台上往楼下看。会发现大街上的人车如蚁,高楼成了积木。然后高声地尖叫一声,宣泄完成了,声音也很快被呼啸的风带走。那里有我们很久没有看到的,空阔并且深蓝的天空。
我们可以选择百折不回地期待和尝试。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清醒而坚强地生活着。
《告别》读后感 篇4
他在网络中遇到了她,开始了理想中的完美游戏。
林的只剩下百分之十的爱情在与宁可生活在幻想中的薇安的一通电话后消失耗尽。薇安是一个同样喜欢阴暗,孤独的人,相似的性格,默契的聊天渐渐地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某种感情。
林,视爱情为游戏,在他的生活中与三个女性有着不同程度的感情纠缠。乔,林的肉体伴侣,对于她,林仅仅只为满足身体的需求,并无感情可言。然而,乔却在肉体的交流中有了孩子,并且陷入了对林的犹如咖啡般苦涩的单恋。林对她自然不领情,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个破坏游戏规则的女人,致使乔悲惨自杀。Vivian,地铁遇见的女孩,林留恋着她指尖的肌肤。林甚至还渴望着在乔的自杀事件之后能和Vivian一起远走高飞。其实,Vivian也就一小三,只要能够保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足够,不会做出什么更加疯狂的举动。自然也就不会同意林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剩下的女性,自然是我们的女主角,即使她一直没有出场的机会,但是,薇安作为女一号的地位是勿容置疑的。薇安,网络中的虚拟女性,却深深地渗透了林的灵魂。对上海和上海男性有着某种情结的她真正的和林玩了一场完美的游戏。虽然林表示很想在现实生活中见上一面,可是薇安还是坚守着游戏规则,让林无缘与之相见。
《告别薇安》是安妮宝贝的前期作品,安妮宝贝自己也坦述这一阶段的作品有充沛激情,却也有着情绪上的重复和放纵。这部关于情爱幻想的作品读起来的确会有一种不成熟的感觉,有点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做了一个情爱的百日梦。女性作家塑造的男性形象似乎太过于做作,就像是玻璃做的那样子,一碰就碎。林,讨厌光线,喜爱阴暗环境,过分寄托在虚拟环境,明显是个忧郁成疾的孩子,除了健康英俊的脸蛋,并无多大的吸引力了。
乔是悲剧的,喜欢上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但,也可以说自杀的悲剧是她咎由自取。明知道林和她之间只是肉体的满足,明知道林对她没有感情,明明口头上答应了林不制造出任何麻烦,却还是一意孤行有了孩子。也许,乔希望通过孩子能够撬动这个冷漠的英俊男子的感情。现实却是,乔的想法过于理想了,自私的林是不会对乔有过多的付出的。看完这个悲剧之后,作为读者,我的心中并无多少起伏,毕竟这是个注定的悲剧。如果乔没有破坏彼此的游戏规则,她还是可以继续她原有的生活轨道,只是她自己制造了意外,以致她的生活出了轨。
薇安,在无数的午夜,安慰了心灵孤单寂寞的林。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薇安只不过是林的倾诉对象而已。其中是否有爱情的存在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我是觉得两人之间的感情并不是爱情,只是某种情感的交流罢了,就算有,也只是林对薇安的单恋。
林,全文的主角,一个不惹我喜欢但也不至于厌恶的角色。一个成年男性做到如此地步实在不该,毕竟乔也是因他而死,即使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但是,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男性是不应该把所有的错都让女性承担的,至少他可以阻止这个悲剧的发生。林本身喜欢阴暗的性格就不惹人喜欢,沉溺于虚拟网络哪里是大丈夫所为。我完全可以理解为林是在逃避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这样的男人哪里值得乔为之付出。
我倒觉得安妮宝贝安排的结局挺不错的。以林离开上海,去薇安生活的城市告别薇安收尾,看似伤感的结局留给读者更多的是对于林的人性的深入思考。若你是林或是薇安那你又回如何结束这个游戏呢?想想也的确很有意思。
《告别》读后感 篇5
这本书是闺蜜介绍给我的,从去年看到今年,看开头分分钟想睡觉,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但还放不下,总是想翻翻,越到后面越有带入感。
作者被寓为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这本书荣获20xx年众多媒体大奖。在书名的下方有个副标题----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我们都去过医院,医生的能力会让你有一种安全感,但是作者却认为对于自我认识的威胁,最严重的莫过于解决不了病人的问题。
我们终将都要面对家人、朋友和自己的衰老与死亡,其实再高科技的医学也不能帮助人类长生不老,高额的医药费也并不能挽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
作者说他在医学院读书期间学到很多东西,但不包括死亡。在病人家属问到:“她要死吗?”他不知如何回答。其实家属言下之意是病人如!何!死!
这本书信息量好大,一个个真切的故事,囊括了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的实证,归纳起来主要从三大话题展开:临终医疗、护理以及养老。
作者从不同身份的角度来阐述医学、疾病和老年。使我们能更明智地思考这些本就无法回避的问题,并且做好应对的准备。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作者这句经典让我不再惧怕谈论死亡。
曾经在重阳节,陪女儿参加舞蹈学校的活动,去过养老院,走进去的那一刻我就想哭,那里的老人大部分是因为患病子女没时间照顾才不得己送去。我询问了好几位老人,他们的实际年龄都比我目测的至少老5-10岁,简陋的房间里只有床、床头柜、衣柜和坐便椅,每天基本只靠发呆来打发时间。这样只会加速他们病情加速。
那次在养老院只有短短1个小时的相处,我和孩子临走时老人那种不舍的眼神我都不敢正视,拉着的`手不愿松开。
可见心理关怀是多么多么重要。书中也提到: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孩童时代,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对我们呵护备至,他们老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关爱有加。
“当我们无法准确知道还有多少时日时,当我们想象自己拥有的时间比当下拥有的时间多得多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选择生命的宽度。
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快乐程度提高,会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但我想奉劝朋友们,在能够享受生活的同时对自己的身体保持高度的警觉。
最最让我想跟大家分享并且我们可以及时做到的就是书中P34----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导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和肌肉乏力。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机会跌倒,三个风险因素都占齐的老年人几乎100%会跌倒。
美国有专门的老年病医生,作者在跟着专家实习的时候,专家在聆听完老年病人的阐述后,观察他们从椅子上站起来是靠手推扶手还是轻松地自己站起来,然后都会仔细检查他们的脚。绝大部分老人暴露了问题:由于无法弯腰够到脚,所以不洗脚,不剪指甲,趾间有疮疡,脚球处有厚厚的老茧。
朋友们,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脚吧。减少服用处方药,增加平衡感和肌肉力量,把跌倒的概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