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月光曲》优秀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曲》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前)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
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
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月光曲》优秀教案 篇2
《月光曲》优秀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光曲》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配乐故事。
(同学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月光曲
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引导同学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
3、教师梳理问题,总结出问题。
4、师让同学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
⑴ 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考虑问题。
⑵ 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自身解决。
⑶ 在老师规定的时间把课文读能读熟。
5、同学读课文并考虑问题
6、同学课堂汇报交流,并自身解决问题。
7、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加入正确引导。
三、重点段落分析
1、教师置疑:
贝多芬用音符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同学快速浏览全文,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并读一读。
3、同学找出展现月光曲音乐内容的段落。
4、同学小声读文,边读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和同桌先说说,哪些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6、同学点击网页,欣赏美景。
7、用恰当的词语形容画面。
8、同学配乐朗读,体会月光照下大海不同变化。
(教师指导。)
9、同学点击网页,欣赏月光曲。述说心情。
10、教师总结,
四、音乐欣赏
1、同学点击网页,搜寻钢琴曲欣赏。
2、生说感受,并把感受发布在网站的交流平台里。
3、师小结。
《月光曲》优秀教案 篇4
内容:
教科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分析:
课文记叙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有感触发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品格,所以流传甚广,人们都愿意相信。
重难点: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3、培养学生审美教育
教具:
《月光曲》磁带
教法:
阅读欣赏法
学情:
学生对钢琴曲了解不是很高,需老师点拨
流程:
一、出示课件,营造氛围
1、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字
2、 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3、 听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 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
2、 课文的哪一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
三、体会人物的情感
1、不期而动真情
2、不清而墨知音
3、不答而弹醉
4、读写抒真情
四、拓展训练
想象背诵段落的景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所见(谈话) 事物 联想
月光曲
所闻(时虚结合) 大海
时间:
第二节
流程:
一、回顾人物的情感的变化人主线
二、指导朗读
1、月亮升起一节读缓慢
2、大海汹涌要读急
3、陶醉时要读轻柔而慢
三、迁移练习巩固
1、知道“券”读quan而不能读 juan ,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
2、形近字组词
茅——矛 恬——刮 缕——楼
3、背诵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
4、欣赏贝多芬的曲子
四、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