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欢迎阅读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xx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提问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提问6: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理清课文的新闻脉络,分析新闻的主要内容。

品味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感受诺贝尔奖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对科学文化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分析课文的新闻要素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和作用。

体会诺贝尔奖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诺贝尔奖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发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诺贝尔奖的了解,导入新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这则消息报道了什么事件?引导学生明确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

分析新闻要素

引导学生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1901 年 12 月 10 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等相关人员。

事件的起因: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经过:举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仪式。

结果:公布了获奖者名单及奖项内容。

剖析新闻结构

讲解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第一段,简述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和获奖者等基本信息。

主体:详细介绍了获奖者的国籍、所获奖项和贡献等。

背景: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和资金来源等。

结语:消息自然结尾,没有明确的结语段落。

品味语言特色

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如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中的 “首次” 等,分析其作用。

体会语言的简洁性,如消息对获奖者的介绍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拓展延伸

让学生讨论诺贝尔奖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及其成就。

课堂小结

总结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收集近期的一则新闻,分析其新闻要素和结构。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能够分析新闻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新闻的重要性和价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篇3

复习目标

1、掌握新闻文体知识。

2、掌握文章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新闻内容。

3、学习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手法。

重点难点

1、掌握新闻文体知识。

2、学习语言准确、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手法。

知识解析

知识点一、新闻文体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概括消息二则中的六要素: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①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义,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②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③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④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⑤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知识点二、详略得当的写法

1、概念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

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2、好处

(1)突出重点

(2)主次分明

(3)点面结合

(4)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知识点三、叙议结合的写法的好处

(1)叙述的作用是:主要采用第3人称叙述,多使用蒙太奇手法,主要是为了为下文作铺垫;承上启下;突出作者情感或全文中心。

(2)议论的作用是:对于某个人或某件事作出一定的评价,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议论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3)叙议结合的作用是:使句子或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更真实,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或者某件事或某个人或某个环境的特点。

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盛夏时节,龙虾成了食客们的首选。请记住,吃龙虾切忌同时服用维生素C。

D“五四”的火炬传到了当代青年的手中。如何点燃和照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老师一宣布完这个消息,教室顿时风平浪静。

B、爷爷最喜欢在晚饭后给我讲八路军英勇善战的故事。

C、他打羽毛球如同摧枯拉朽,很快就胜利了。

D、我军所到之处,敌人锐不可当,人民欢声雷动。

3、请找出《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的导语。

4、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品析下列词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加点词“首次”有什么特殊含义?)

5、阅读

“911”——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美联社纽约(20xx年)12月11日电在白宫,在外层空间,在工厂,在遍布世界的美国大使馆里,美国人和他们的盟友今天都停下来纪念“911”事件发生3个月。

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点46分,白宫开始了纪念活动,一阵咚咚鼓声之后奏响了美国国歌。

布什总统说:“在9月11日遇难的每一个无辜的人对于某个人来说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每一个生命的消逝都熄灭了一个世界。”

在国会大厦、司法部、运输部和五角大楼等华盛顿其他地方,也举行了纪念活动。

在纽约市,消防人员、警察和建筑工人在世贸中心所在地进行模拟搜寻和清理,作为一次跨宗教祈祷仪式。一个孤独的喇叭手吹出一曲悠缓、悲伤的《星条旗永不落》。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xxxxx,“导语”部分是xxxxx。

2、语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8点46分,白宫开始了纪念活动。”将“美国东部时间”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3、消息用“一个孤独的喇叭手吹出一曲悠缓、悲伤的《星条旗永不落》。”结尾有什么用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难点

分析新闻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尝试撰写简单的新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诺贝尔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引出诺贝尔奖的话题。

提问学生对诺贝尔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

介绍新闻的定义、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基本知识。

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这则新闻报道了哪些内容?

整体感知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第一段。简述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

主体:第二至四段。详细介绍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贡献。

背景:无明显单独背景段落,但可引导学生了解诺贝尔奖设立的背景。

结语:无明显结语段落。

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内容分析

了解诺贝尔奖的设立背景和目的。

分析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意义。(对科学、文化等领域的推动作用等)

主体部分依次介绍了哪些获奖者?他们分别获得了什么奖项?

这些获奖者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导语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事件)

导语有什么作用?(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导语部分:

分析主体部分:

探讨新闻的背景和意义:

语言品味

找出文中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并进行分析。

例如:“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 4 个机构(瑞典 3 个,挪威 1 个)颁发。” 中的 “根据”“由” 等词语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拓展延伸

让学生了解近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关注。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如何报道学校的一次重要活动?

课堂小结

总结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掌握新闻阅读和写作方法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一则近期的新闻,按照新闻的结构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闻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阅读新闻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新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