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欢迎阅读科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探索颜色混合所产生的变化。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准备:

1.人手一个透明饮料瓶,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或黄色、蓝色)颜料少许。

2.抹有少许红色(或黄色、蓝色)颜料的珠子。

3.红黄蓝标签纸人手一份。

过程:

一、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

1、教师示范

师:小朋友们,今天李老师要来变一个好玩的魔术,你们看好了哦!

师:这是一瓶有魔力的水。(教师用力摇晃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变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师:你们看,变成什么颜色啦?(幼儿回答)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

师:你们也想来变一下吗?(想)老师在你们座位底下也放了一瓶有魔力的水,你拿出来变变看,看看你能变出什么颜色来!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觉得神不神奇呀,一瓶没有颜色的水,摇一摇怎么能变出漂亮的颜色呢?(幼儿自由回答)下面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请你打开你的瓶盖看一看,里面有什么?(颜料)

5、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过程。

师:你看看你的瓶盖上有什么颜色的颜料,我们就拿出什么颜色的标签纸给它贴上。

二、变出新的颜色水。

1、师:刚才的魔术好玩吧,现在,老师请小朋友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他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幼儿自由发言)

2、师:到底是不是和我们想的`一样呢,老师在椅子下面的盒子里给你们放了几颗魔珠,现在你自己去选一颗和现在你贴上去的颜色标签一样的魔珠把它放进去,摇一摇看看会变出什么颜色!

3、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三、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1、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拿上来,说说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师:我们真棒变出了那么多好看的颜色。(幼儿说教师操作,验证结果)

2、将幼儿调制出的橙、紫、绿色的颜色水分类摆放在一起,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深浅。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橙色、紫色、绿色放在他们各自的展示台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四、延伸活动

师:同样的颜色,有的小朋友摇出来的深,有的小朋友摇出来的颜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科学:落叶树和常绿树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几种常见树木的认识,形成落叶树、常绿树的概念。

2、学习将对落叶树与常绿树进行分类。

3、发展幼儿观察与比较的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幼儿收集各种树叶,放在小篮子里面。观察认识各种常见树叶。

活动过程:

1、复习对几种树木的认识

教师:我们小朋友每天上幼儿园都能看见许多树,你见过哪些树?你见过它们的名字吗?

出示幼儿已认识的落叶树与常绿树的叶子,提问:这些是什么树的叶子?叶子是怎样的?这些树在秋天有些什么变化?

2、观察树叶,按颜色归类,了解树叶的差异。

(1) 引导幼儿先说说自己带来的树叶,再按照树叶的颜色进行分类。

(2) 比较不同颜色树叶的.差异。

教师:秋天到了,彩色的树叶真美丽,黄树叶、红树叶与绿树叶,有什么不同?

(3) 哪些树木到了秋天会落叶?哪些树木到了冬天光秃秃的?还有哪些一年四季是常绿的?

(4) 教师与幼儿一起概括常绿树、落叶树:

有些树到了秋季,树叶很快就枯黄落下来,最后树枝上是光秃秃的,这些会落叶的树,我们叫它们什么树呢?(落叶树)

告诉幼儿常绿树并不是不落叶,常绿树的叶子长老了也会落下来,一次落下几片,但新的叶子也在不断地长出来,所以树上总有绿色的树叶。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带来的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鼓励幼儿上来,分别将常绿树和落叶树放在两个筐子里面,对树叶进行分类活动。

4、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树木,找一找:常绿树和落叶树。

在活动开始前,利用晨间活动,有意识的让孩子观察周围的树,活动结束后,利用户外活动,让孩子找找幼儿园里的落叶树和常绿树。

活动反思:课后带幼儿到校园里去找校园里的落叶树和常绿树,孩子们找到了桃树、柳树,枇杷树,柳树是落叶树,桂花树,松树,广玉兰是常绿树,结合课件里的各种树,梧桐树、松树、柏树,使孩子对常绿树和落叶树有了更好的认识。有好多的问题,我都让幼儿自己来回答,让他们共同来分享各自的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经验,孩子们记忆深刻。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知道准备: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⑵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

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⑵启发提问:

①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 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

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⑷讨论:

①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漠里……)

② 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三、幼儿创造性活动

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的豆制品,知道豆制品是黄豆做成的。

2.通过观察活动,知道豆制品的种类很多,乐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吃过的豆制品。

3.喜欢吃豆制品,知道豆制品有利身体健康。

二、活动准备:

1.几种常见的豆制品(如:豆腐、百叶糕、豆腐干等)。

2.有目的地挑几种豆制品及其它不是豆制品的`(如:牛奶、面包、鸡蛋等)放在桌上。

3 . 每个小朋友一只碗和一把勺子。

三、活动过程:

1 . 品尝豆浆,引出黄豆。

师:宝宝们,看!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谁来猜猜看?(出示豆浆)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尝尝看好不好?

——幼儿品尝豆浆师:原来是豆浆啊!那宝宝们知道豆浆是用什么做的吗?

师:真聪明,都将使用黄豆宝宝做的。(出示黄豆)师:谁来说说黄豆是什么样的?(黄黄的、圆圆的、表面光滑的)

2 . 出示豆制品,让小朋友自己说说。

师:黄豆宝宝本领很大,它除了能做成豆浆,还能做成很多东西。

师: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呀?

——请幼儿上来介绍。(从颜色、触摸感、软硬程度方面介绍)老师在旁帮助。

师:你们介绍得真不错!

3.引出豆制品概念,认识其它黄豆制品。

师:用黄豆做成的东西,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豆制品。

师:你们吃过豆制品吗?你吃过哪些豆制品?”

师:“为什么要吃豆制品?”

小结:“豆制品营养丰富,豆制品中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它能使我们的身体变强壮,能增强我们的身体抵抗力。”

4.让幼儿区分豆制品。

师:“王老师不小心将豆制品跟其它东西混在一起了,你能帮我把豆制品找出来吗?”

幼儿到桌上从各种物品中找出豆制品,并放到前面的桌上。

老师和幼儿一起检验,找出错的,并纠正。

师:“你们真能干,表扬宝宝们!王老师请你们吃豆制品好不好?!”

5.幼儿品尝豆制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