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林徽因传》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林徽因传》有感 篇1
在春天的雨夜里,听《相逢是首歌》,就这样做了那个怀旧的人,恋上一首经典老歌。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多么美好的句子,美得让人要落下泪来。那些远去的青葱年华,开始在雨夜里重现,仿佛只在昨天,可我为何早早就更换了容颜。
更换容颜的,又岂止是我,还有岁月,以及行走在岁月河岸的许多人。那么多红颜佳丽都随着时光渐次老去,当你以为过程是缓慢,回首却只需瞬间。是的,覆水难收,春去会有春回,花谢花还会开,可人一旦把恩情偿还,就再也不相欠了。
其实,人生原本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欢喜;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那些付出了想过要收回的人,又何必让你费心去在意。我佩服那些爱过无悔的人,就算分手,依旧可以做到从容相惜。倘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这样宽容慈悲,这风尘的世间虽然烟火蔓延,却不会再有伤害。
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这是林徽因写的诗,爱过之后写的诗。因为爱了,所以听一首弦音,颊边泛上了红。我是多么的喜欢那一句:"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在她很青春的时候,似乎就已经知道,世间万物有其自身规律,就如同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很多人说她永远像梦一样美丽迷人,其实她活得比谁都清醒。
她和所有女孩一样,甚至比所有女孩都更喜欢做梦,但是她不会让自己沉迷。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为的是不让自己受伤。所以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没有疼痛之感。即使她伤了,也会掩饰得很好,也许她会觉得,快乐是所有人的快乐,悲伤是一个人的悲伤。这么说,不是歌颂林徽因多么的伟大,而是有些人从来都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处。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桥深刻浪漫地爱了一场,爱到几乎忘记他们的相逢其实是一场美丽的错误。茫茫人海,遇见是多么的不容易,怎么忍心轻易说别离。他们甚至愿意一直梦着不要回到现实,现实像一把利刃会将彼此都割伤。
几乎每一天徐志摩都去找寻林徽因,他们在一起谈论诗歌,所以林徽因诗歌里一定有徐志摩的影子。那时候,徐志摩和林长民是挚友。林长民欣赏他骨子里浪漫的诗情,但作为林徽因的父亲,他知道徐志摩已是有妇之夫,况他和好友梁启超有过口头之约,曾想过将林徽因许配给梁思成。林长民亦是一个潇洒浪漫的人,他认为徐志摩可以和女儿林徽因相恋,但需要适可而止,并且不能与婚嫁相关。
读《林徽因传》有感 篇2
几落年华,几卷荷风,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作了邻伴。她,让每一次转身都隔世,又让每一次相逢都成永远。她走在人间的四月天,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寒冰玉露的林徽因,一代传奇女子。
林徽因,简单自持,凌霜傲雪,拣尽梅枝。姽婳如徽因,在那个时代的罅隙中清清爽爽盛开,既有着大家闺秀的温婉芳华,更生动描绘出新时代女性的自尊自爱。
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总能看到这样的徽因:着一身素衣,踏着青石长巷,莲开六月,浮光潋滟。出生书香门第的她,氤氲了家族的儒墨气质,一身斐然,才情绝世,亦姿容倾城。一身的白梅风骨,梅枝尽落,素笔傲然。清丽卓然的笔触间,她也如同静绽在池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欣赏林徽因,欣赏她走过的平淡而淡淡出彩的一生,欣赏她的铮铮傲骨、冰清玉洁。这缓缓撩开的意境,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仅仅沉迷雕梁画栋,沉迷于对称的艺术。
人需要怎样的勇气,闯出自己最精彩的故事。人又需要怎样的勇气,在人前轻轻巧巧地走过,是是非非交与众口评说,转身即离,处之泰然,置之度外。
刹那缘起,刹那缘灭,人间萍客,慕开慕容。浮光潋滟,菡萏花尽,唯有你那开在季节里的容颜,以不败的,不朽的姿态,盛放在人间的四月天。
读《林徽因传》有感 篇3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她30年代初改名为徽因是为了区别于当时的一位叫林微音的男作家。林徽音的名字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意为美誉,美德,她的祖父为她取名林徽音,在她身上寄予了许多美好的希望。,而林徽因的一生确实不负这个名字,既充满诗意又充满传奇色彩。林徽因出生的年代和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她早年随父亲到欧洲的经历成就了她的事业,也造就了她传奇的一生。她的身世氛围,更多的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她兼具中西之美,既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读《林徽因》,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奇女子对生命和事业涓涓如注的爱。作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家,在她生活最优裕的那些年里,她和梁思成长年奔走在穷乡僻壤,一点一点地梳理着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为每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古代建筑遗存而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即使条件恶劣,路途艰辛。新中国成立后,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即使当时她已经病魔缠身。但她从未因此改变自己的选择和作为,她对自己所珍爱的建筑事业,具有一种献身的热情,这是林徽因最让人难以企及的地方。
林徽因是一个真正懂得自己要什么的女人,无论在事业还是在爱情上。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去美国留学深造,一起选择了建筑专业,在他们一起留学的日子里,徽因经历了与父亲的生离死别,在人生的`经历中生命的脆弱和莫测让徽因对人生,对爱有了新的认识。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是患难与共是彼此的扶助和共同的承担。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是一个富有诗情的女子。她的儿子梁从戒出生时,她为儿子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才情远不止于写作,在学校里她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她是朋友们聚焦的中心。
《林徽因传》在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她的诗意和才华,还有她的坚韧。生活的艰难有时突如其来,是容不得选择的。在抗战流亡的日子里,为了全家的生计奔波,作为女儿她要照顾年迈的母亲,作为妻子她与思成患难与共,作为母亲她要保护孩子们安危,即使当时自己身染疾病痛苦难忍。在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就像是金岳林和邓以哲为她写的挽联一样,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读《林徽因传》有感 篇4
对于军训,对于军营,我的心中总是存着无比神圣的感情对待,经过那么长时间的等待,8月18日我们终于正式的走进了军营。军营中,一切整齐有序:军人们个个正直挺拔,刚到时,我多希望七天之后,我也可以像军人们一样,像一个小松树一般。但是第一天的部队生活,就让我尝到了苦头,严谨的时间安排,让我们几乎没有休息娱乐的时间,教官们严肃的面孔,更让我们的心情压抑起来,食堂的伙食,远远不比家里可口……
虽然这样,但是短短七天,所带给我的收获却远远比预期的.要多得多。
集体宿舍的生活,是我第一个想要说的,我们这些人在家里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惯了的人,第一次离开父母,与陌生的同学朝夕相处,我们之间,有过矛盾,有过争吵,却更多地是关爱与温暖,尤其我的脚上有伤,同宿舍的同学们就主动把靠门最近的下铺让给我住,不顾自己爬上爬下的麻烦也照顾好我。我不仅接受了同学们的照顾,也同时照顾了同学,因为水土不服,有同学闹肚子,我楼上楼下的跑,为她们找到校医,拿好药。有时遇到她们身体不舒服,不能去食堂吃饭,我就悄悄地把饭菜装好一份,带回去,每次都弄得她们很感动!
还有老师们对我们的爱,校医几乎每天都会挨着宿舍问我们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有人难受,她也会悉心照料,班主任每晚都会把自己的蚊香拿到我们宿舍,亲自点好、放好,自己快被蚊子“吃了”也没有怨言。
对于教官,我们也有很深的感情,炎炎的烈日下,其他学校的学生都穿着长袖站在大太阳下训练,而我们却穿着轻薄的短袖站在树荫下训练。炊事班每天都做好消暑祛火的菊花茶和绿豆汤供我们训练的时候喝。教官为了训练好我们,喊的嗓子哑了,却仍不言放弃,依然全心全意的训练我们高一(3)班。
每天的军训随感也令我感触颇深,有些同宿舍的人到了熄灯时间还写不完,就要举着手电筒来写,也是宿舍的一景噢!另外,我们也因此与老师及时的沟通,接受老师的鼓励。令我们更有信心去取得最后的成功。 。
七天之后的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做着汇报表演。
军训后,我们是优秀战士;
军训后,我们是修炼标兵;
军训后,我们是内务标兵;
军训,让我们的身体更结实更挺拔了;
军训,让我们的皮肤更黑亮更健康了;
军训,让我们的意志更坚强更坚定了。
虽然我们已回到了家中,离开了军营,但这次军训的经历将是我永远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