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篇1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

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

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篇2

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篇3

网络的诞生即意味着现行的教育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种变革下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教学形式,网络阅读便是其中的一种。在许多发达国家里,它的普及率相当高。随着我们信息条件的逐渐成熟,我们即开始尝试研究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形式——网络阅读教学。所谓网络阅读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利用网络资源,体验网络感觉的阅读实践活动,以形成适应网络时代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多元化的表达能力的教学过程。本次课例教学从前期准备到成果展示历时近三个多星期,收获颇丰,感触也颇深,略加整理,简归如下。

一、互动中实现主体

个体阅读不是一个封闭的历程,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有赖于读者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互。互联网交互性的技术特质,促进开放学习环境中智慧共同体的形成,并促进共同体实现互动发展。在这种发展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拓展阅读过程中,是通过教师、学生和信息资源三者积极互动而实现的。教师只从学习者差异出发,适度代理信息,适度辅导,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的困难,又预留能力发展的空间,才能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拓展阅读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活动,只建议学生如何以某种角色查找资料,查找什么资料,完成与角色相应的作业。正是如此,网络环境下特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促进了学习者成为主动阅读的行为主体,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二、情境中追求体验

网络使得学习的时空和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互联网以其丰富便捷的信息资源优势,使得学习者在拓展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广泛收集与阅读文本相关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实现阅读文本语境的新构建,实现学习者认知、观念、经验的重构。这一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阅读,无论是阅读的`内容,还是阅读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心理意义和生命价值,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心灵感悟的过程。本次拓展阅读中,每个研究小组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角色的定位,因此,在深入阅读中,他们从自己担任的不同社会角色的视点出发,从反映某一景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着手,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深入阅读,使研究主题的背景进一步扩展,同时回归到某一名胜的情境之中。例如:唐老鸭小组在研究埃及时,就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单“金字塔的研究”这一部分,就从金字塔的结构特点,金字塔的建造来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样便触及到了当时埃及社会历史背景。而协作时,更由于角色的定位,使同学站在自己所担任角色的角度去完成一篇论文、游记或是导游解说词,和平时的写作有了质的区别。

三、合作中发展能力

拓展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本课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分工与合作,而且充分地发展其探究能力和文化认同能力。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就阅读主题提出问题,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在体验推敲中探究,在合作探讨中探究,获得自己的心得,作出自己的判断,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还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吸收一定广博的文化智慧,并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逐渐形成“地球村”概念,树立世界公民意识。

与此同时,反思我们的探究历程,也遇到不少困惑亟待于今后去努力解决,如:对学习方式个性化的探究;对拓展阅读教学目标深度的把握;引导学生如何对学习资源的筛选和整合;应该树立怎样正确的新型的评价观和网络观等等问题。虽然如此,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教学在各学科领域的深入开展,我们一定会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

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篇4

小时候听说长城,只知道它的雄伟屹立,丝毫不知道他的历史与文明。后来渐渐知道了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听说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让长城对于我又多了一种神秘,一种向往。后来读过许多关于长城的文章,于是开始思考,长城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让我们为之魂牵梦绕,为之苦苦拼搏。

带着对长城的好奇,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上联从时间起笔,写了长城历史悠久,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赞美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下联从空间入手,描绘长城的雄姿,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同时,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体来说,学生们这节课表现都不错,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对长城的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这节课的意外收获

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篇5

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1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