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资治通鉴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2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
啊!《资治通鉴》这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民看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历史人物的记载,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我还喜欢李时珍,因为他的《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在教科书中看不到的知识,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养尊处优,尽享其成。想想古代人民,再想想我们,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爸爸说:“历史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文中先辈们坚强品质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奋发图强。
《资治通鉴》是古代人民坚强不屈的形象浓缩,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航灯……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3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显德,前后共1362年,全书记载了十六个纪,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陈……全书记载从周纪开始的政治,军事开始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历史的传奇。
全书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建立繁荣,强盛,争斗,叛乱,衰落,灭亡,记载了一个又一从强盛转向灭亡的过程,相当于是一本警示世人的书。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本我认为历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它让我与历史拉近了距离,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神秘与长久,历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让人类探索,探秘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时期了。当我阅读时,却发现历史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大不一样。原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自然与历史不大相同。
《资治通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只有一个的',探索历史的神秘是要揭开历史被时间掩埋的面纱,,探索历史的真相。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4
等他醒了,刘备便不去打扰他,而且让诸葛亮出山了,可刘备前两次都没有找到诸葛亮,诸葛亮将天下分析了一下,刘备认真得听着,难道真的就这么巧吗?我觉得有可能是诸葛亮故意设计出去的,) 诸葛亮真聪明,他再回来,诸葛亮答应出山,刘备便带着关羽张飞去了,这时诸葛亮在睡觉,他说:一般的儒生和俗士,讲的是司马微向刘备介绍人才, 后来刘备的天下几乎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有可能来一次就走了,他绝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找他, 今天我读了《资治通鉴》的.刘备三顾茅庐,就从这里就能看出诸葛亮很聪明,是要考验刘备是否真心真意,所以溜了,不过刘备不等到诸葛亮还不走了,到了第三次,他早已料到刘备要来拜访,如果是,可见刘备多么有诚意而且信念坚定,此纯为自己猜想,看刘备走不走,才进去,说明诸葛亮很聪明,后来徐庶来这里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直到诸葛亮起来,并非真实,怎能认清时物,司马微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我佩服他。
后来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才找到诸葛亮,可是他见了三次,诸葛亮故意睡觉, ,能认清的只有卧龙和凤雏,如果不是,(注意,不管怎么样刘备还是等到了诸葛亮。
等刘备一走,刘备问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