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图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制条形统计图的第(2)、(3)步,即分配条形的位置和决定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长度.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我们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
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用投影器逐一显示)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初步认识了条形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
意义: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
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特点: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
l、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图中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请你看看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分别表示什么?
3、每个车间多少人?哪个车间人数最多?哪个车间人数最少?
(二)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1、出示例1某地1996~20xx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年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xx年
降水量(毫米)
920
860
1005
670
704
根据上表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2、教学制作方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讲述:要制的统计图有年份和降水量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用两条射线来表示.
先画一条水平的射线(向右)表示年份,再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表示降水量.
教师说明:水平射线下面及垂直射线左面都要留有一条空白,因为水平射线下面要注明每个直条所表示的内容,垂直射线旁要注明各直条的数据,两条射线不能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因为那样会因高度不够画不下,或排不下五个直条.
②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教师提问:例1的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③在垂直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讲述: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垂直射线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在垂直射线上方要注明单位.
④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讲述:为了准确地表示各个数据,还应在每个直条的顶上注明数量.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8年降水量最多,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9年降水量最少,670毫米)
3、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几倍?(1005670,是1.5倍)
教师提问:对照统计图和统计表说一说,用哪种方式表示的数量关系更直观?
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图教案 篇2
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图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简单分析统计图。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第二步:确定直条和间隔的宽度;第三步: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多媒体课件第2页)谈话:自古至尽,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山清水秀,名山众多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山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今天,老师把其中的五座名山给同学们搬来了。(展示课件第37页:五座名山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简单了解五座名山海拔高度,感受祖国山川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条形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8页)出示问题:你能很快说出哪座山最高吗?
(设计意图:为下面研究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展示课件第8页: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统计图)出示问题: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从统计图中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初步分析图,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简单概括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展示课件第9页:四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学习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出示课件第10页的问题:该怎么画条形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制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出示制图步骤。
(3)(展示课件第11页)出示例题,指名读出例题统计表中的数据。
教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画图。(教师课件演示制图步骤)
(4)幻灯机展示学生学生画图,及时给予评价。对于不规范的图给予指导,画图难点集中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图,亲身感受画图的难点,教师针对难点集中指导,让学生突破本课难点)
3、引导学生简单分析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12页)游戏:你来问 我来答
出示问题,让学生选择问题,指定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此环节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学习疲劳的感觉。)
4、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展示课件第13页: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提出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第14页)让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画一幅条形 统计图。
2、(出示课件第15页)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强化教学重点,突破画图难点)
3、(展示课件第16页,出示问题: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我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统计图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师生共同评价并概括出:相同的地方: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和纵横轴;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讨论: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想一想:通过刚才的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制作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2
6
11
16
23
29
31
32
25
20
12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思考题:根据题目中的最高平均气温,纵轴上1格表示几度较好?那么纵、横轴各要画多少长?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2)说说制作过程(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能否说说这个地方20xx年全年气温的变化情况?你认为全年气温变化的转折点在哪里?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