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有感

多美网

2025-09-11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孟子》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孟子》有感 篇1

千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时间的车轮依旧向前滚动,无数的英雄豪杰,峥嵘岁月已成往昔,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已化作尘土。人,匆匆的来到这世上,又匆匆离去,或许留下了些什么,又或许是赤裸裸而来,又赤裸而去,幸运的是,孟老夫子有先见之明,留下了《孟子》一书,让我们得以看到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孟子是一个富有使命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为人之道,身处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仁政思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无路可走,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谣辞,以承三圣”,从而匡正世风世俗。这样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终有其伟大之处。

曾经有位作家,他从书中看见了“吃人”二字,自此,中国文学就涌入了一股正气浩然的劲流,流进了千万人的心中,他就是鲁迅,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战士,仿造他的方法,从孟子的书中,我也得到一字“顺”,是顺变的“顺”,是顺从的“顺”,是顺流而下的“顺”。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都曾当过继承与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然而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孟子顺应了时代变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从而维护了儒家发展,“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孟子的顺变是儒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

在他的思想中,提升个人修养是关键。所以他提出了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故,人的行为要顺应本心,顺应胸中的恻隐之心,从而学会“仁、义、礼、智”的君子精神,在政治领域,他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君主应顺从民心,顺从民意,同时也要百姓如同对待父母一般,顺从君主。如此,国家的强大也就如水一般顺流而下,无可阻挡,由此观之,孟子的思想确实是关于“顺”的。

《孟子》中有许多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这句话看似现代社会的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不让人敬佩吗?

所以说,《孟子》在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读《孟子》有感 篇2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读《孟子》有感 篇3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

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锛傂∩角痫紓,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读《孟子》有感 篇4

我读《论语》,《孟子品贤》这个故事深深地感染我。

有一天,孟子和弟子们坐在一起,品评历史上的一些圣人。孟子举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四个人,说他们都是道德品行可称得上“圣”的人。

有弟子问他:“夫子,你说这四个人都是圣人,那这些圣人的风节有不一样之处吗?”孟子回答说:“当然各有各的特点了。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勇于承担重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孟子用最精炼的话品评了这些了这些圣人各自的特点,但见弟子们还是一脸迷惘,只好又耐心的解释了自己的评价:“伯夷这个人,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管束。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大乱就隐居山野。他不到□横行的地方去居住,认为跟粗野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着礼服做到泥地上一样。商纣无道的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等待天下太平。所以别人听到伯夷的风节,即使是贪得无厌的人也能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有了不屈的意志。

伊尹却是另一种人,天下太平他出来做官,天下大乱他也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生养这些老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教化他们,我是这些人的先觉者,我必须用尧舜的之道来开导他们!

而柳下惠不以侍奉名声不好的君主为羞,也不因官小而辞。被人抛弃,他不怨恨,处境贫穷,他不忧愁;跟乡下人相处他也满心高兴。他自己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在我身边裸露身体又怎么能沾染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节的人,即使心胸狭小也会变得宽广,态度刻薄也会变得仁厚。

孔子却是这样的人,应该做官就做,不应该做官就不做;应该马上走就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他离开齐国,不等米淘完就走;但它离开鲁国却留恋的想:“慢慢走吧,这是自己的祖国呀!”

通过孟子的精彩点评,弟子们对这些圣人的了解深刻多啦!有一个弟子就问孟子:“夫子,这四种圣人的风节我们是明白了,可我想知道你做尊崇哪一位?”

孟子回答说:“这还用问吗?孔子是他们中集大成者,仁义礼智信都能兼顾,我一生都最尊崇的必然是孔子呀!”

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即使同被尊为圣人的人,他们的气质与风节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懂得欣赏不同的人,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学会辨别和分析他们各自的长处,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进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