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欢迎阅读科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科学教案 篇2

科学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认识呼吸器官和了解呼吸过程;

2.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能提出和呼吸相关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对“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作出假设,学会制定简单的对比实验计划,用实验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根据假设和实验获取的证据进行分析,对人的呼吸作出解释,形成科学的结论;

4.能积极参与集体交流,对他人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善于质疑。

2.养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3.尊重他人意见,善于提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知道它们在身体上的位置,了解呼吸的全过程;

2.了解呼吸的基本功能,知道肺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槽一个,火柴,玻璃杯两只,玻璃片两片,表格一张、人体半身模型一个、秒表一只

学生:四人一组,每组:水槽一个,火柴,玻璃杯两只,玻璃片两片,吸管两根,活动记录一份、标有刻度的饮料瓶一只。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呼吸器官

1.憋气活动,初步感知

生试着憋住气,不呼吸。说说憋气时的感觉,体验生命离不开呼吸。

生了解科学家的相关解释(课件出示:大脑如果缺氧3~4分钟,脑细胞几乎会全部死亡。人一般超过5分钟不呼吸就会死亡)。

教师指导:吸气再呼出就是一次呼吸。

2.体验呼吸,认识肺

生口答: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感觉呼吸?

学生将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描述胸部有什么感觉,认识胸腔内这个伸张和收缩的器官是肺。

学生猜测肺可能是什么样的,并将自己的想法试着画出来。

学生展示的自己所画的肺,并说说自己这么画的想法。

出示人体半身模型,学生找出肺在人体的位置。

全面观察肺模型,并用自己的语言对肺进行描述。

3.认识其他呼吸器官

生猜测人体其它呼吸器官。

观看课件,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师点击课件,出示人体的呼吸器官名称。)

生说说人体的呼吸器官,并找出它们在身体的位置。

提问:空气是怎样进入人体,再呼出体外的?

生口答。

课件演示呼吸全过程,生了解呼吸的全过程。

同桌交流,相互说说呼吸的全过程。

再次深呼吸,再次感受呼吸的全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呼吸的全过程)

[观察、体验,完善认知。此环节,几次深呼吸,作用不同。第一次深呼吸,初步感知呼吸,唤起学生的原有体验。第二次深呼吸感知肺的位置和呼吸时肺的变化。第三次深呼吸,结合原有经验,了解呼吸的全过程。在认识了呼吸器官,了解了呼吸全程后的第四次深呼吸,结合动画的演示和对模型的观察,逐步修正学生关于呼吸原有的错误认识,形成科学的认知。]

二、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提问:关于呼吸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确定研究问题: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

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假想答案,提出自己的假设。

2.设计实验,指导设计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对比实验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研究气体的方法,自学课本,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

请两组学生汇报实验计划。

其他组对这两组所设计的实验进行质疑,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汇报组的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提问,回答相关问题或进行演示。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收集进行比较的两种气体;(2)用什么方法比较两种气体;(3)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

各组修正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思先于行,动手之前先动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小组协作制定实验计划,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方法。然后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对实验计划进行质疑、演示、解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操作技能,教师针对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实验操作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为将要进行的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3.学生实验,交流实验发现

学生按照完善后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用实验证据验证假设,进行解释。

4.阅读表格,形成结论。

出示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分析表。学生仔细阅读,并比较科学家对气体的分析和自己的实验结果,说说想法。

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吸进人体的

空气(100克)78%21%0.4%0.6%

呼出体外的

气体(100克)78%16%4%1.2%

学生运用研究结论和已有知识经验,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不停地呼吸。

认识呼吸实际上是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这两种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形成科学结论,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此环节,注重让学生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两种气体成分分析的结果对问题进行解释,完善学生对“人为什么要不停呼吸”的认识。]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提问: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呼吸,我们的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想知道我们每天需要多少新鲜的空气吗?

生思考并口答:计算人每天需要多少新鲜的空气,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小组讨论:如何获取这些数据?

学生测量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录。

生演示利用标有刻度的饮料瓶用排水法收集每次呼出气体的含量。

学生实验,获取数据,进行计算。

交流:通过计算,想到了什么?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此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实验中学会的排水集气法测量人体每次呼出(即吸进)的空气的量,再利用相关数学知识计算人每天需要新鲜空气。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从具体的数据中体验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四、小结全课

科学研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研究的过程。关于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研究什么?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案设计

学生分析:在自带玩具的时候,大家都带来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其中有个孩子带来了不倒翁,大家都感到很好奇,你争我抢,都想来玩这个玩具,可是他们在玩的时候,发现为什么这个娃娃怎么推它都不会倒下呢?孩子们争论了半天也找不到答案。于是,他们就好奇的跑过来问老师其中的原因。看到孩子询问的眼神,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

目标设计:

1、能大胆的说、唱“不倒翁”,并尝试用肢体予以表现。

2、体验在活动中表现“不倒翁”的乐趣。

过程设计:

一、猜猜不倒翁

二、玩玩不倒翁

三、说说不倒翁

四、学学不倒翁

五、唱唱不倒翁

延伸活动:画画不倒翁。

资源设计:不倒翁玩偶、PPT、

评价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教学内容正确充实,突出重点。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了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素养有扎实的学科功底,知识面广,有探求新知的热情。

二、课堂实录

一、猜猜不倒翁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小的宝盒,宝盒里有什么呢?”

(幼儿讨论。)(有的猜水果、玩具、好吃的、书……)

2、师:“原来是许多小小不倒翁,它可不是普通的玩具。”

二、玩玩不倒翁

1、“想不想玩玩这些可爱的不倒翁呢?”(幼儿:想)

2、“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你玩了以后告诉我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做不倒翁?”

三人一组分组玩,(教师巡视并提问你是怎么玩的?)(有的幼儿玩时用手推,有的在转。)

玩一会儿,请不倒翁回宝盒休息,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

三、说说不倒翁

1、“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叫它不倒翁?”(幼儿:怎么推它它都不倒,所以叫它不倒翁)。

2、师:“为什么其它娃娃推它倒下去了就站不起来了,它为什么会站起来”?请幼儿仔细观察,摸摸它身体下面并请幼儿会回答(它的底是圆圆的。),掂掂它的重量,了解它不倒的原因。(它的下面是沉甸甸的。)

教师小结:哦,我们发现为什么不倒翁它不倒,因为它的底是圆圆的,而且它的重量是重重的,所以我们推它,虽然它摇摇晃晃,但是最后它还是会稳稳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四、学学不倒翁

1、“这么可爱的不倒翁,怎么推也不倒。谁愿意来做做小小不倒翁呢?”请几位幼儿出来学做不倒翁老师推它。师:“看你们玩的真开心我也来学学不倒翁,你们来推我,

2、“学过了小小不倒翁,我们一起来跳不倒翁操吧。”教师示范不倒翁操,幼儿跟着模仿做。提醒幼儿做时动作要到位,要扣腰。

五、唱唱不倒翁

1、“悄悄的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除了有不倒翁操还有不倒翁歌呢,听,不倒翁之歌开始了。”

2、“这首歌真有趣,我们再听一遍,仔细听,歌里唱了些什么?”幼儿回忆听到的歌词内容。

3、“你有没有听到歌曲里是怎么唱不倒翁的`”?“什么叫胡子一大把”?“为什么它的样子很可爱象小孩”?(幼儿:胡子很多而且像老爷爷的胡子那样很长很长。)

小结:虽然它的胡子一大把像老爷爷,但它的样子很可爱像小孩。

4、“老师特地准备了一段不倒翁的小小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欣赏PPT)

5、“不倒翁表演了这么棒的节目给我们看,我们一起来拍拍手谢谢它,不过不倒翁希望听到我们把整齐有节奏的掌声送给它。”

6、“能不能够边拍手边念儿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7、“试试看,和不倒翁一起来唱歌吧。”

刚才我们是边拍手边念儿歌的,现在你们能不能接受挑战边唱边做动作呢?(幼儿:能)

8、师生一起边唱边做动作。

师:“太棒了!不倒翁爷爷夸你们长大了,我们下次再和不倒翁爷爷一起来表演好吗”?

三、专家点评

中班音乐活动《不倒翁》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能大胆的说、唱“不倒翁”,并尝试用肢体予以表现,体验在活动中表现“不倒翁”的乐趣。目标的制定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并与这一年龄段艺术领域的具体要求相一致。通过目标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幼儿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就是说、唱这首歌并能表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能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猜——玩——说——唱——学,充分运用了示范、讨论、讲解、表演等方法,并借助快板等手段,十分有效,在层层互动中推动孩子的理解,为目标的达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让幼儿在与教师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整个活动中,教师有效地运用了多种方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学会了歌词,另外师生关系的融洽,在老师与孩子的交流、眼神、动作中都能让我们作为旁观者深受感染。整个活动全班孩子都积极参与,非常专注,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建议:在孩子创编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多为孩子提供自己尝试的机会,如改为两人一组,进行模仿扮演不倒翁。

四、自我反思

这个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出发的,孩子们对玩具不倒翁特别好奇,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此满足他们的欲望。《不倒翁》这首歌歌词诙谐幽默、形象鲜明,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幼儿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理,而且通过玩玩、唱唱、跳跳体验到歌唱活动的乐趣,很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可取之处:

第一,各个环节衔接自然、逐层递进,活动结构严谨、紧凑。

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不倒翁的秘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我就让孩子猜猜老师今天带来的玩具是什么?然后让幼儿自己探索不倒翁不倒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幼儿学学不倒翁,做做不倒翁操,继续巩固、加深对不倒翁的认识。在学唱歌曲环节中,我借助了有趣的动画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让幼儿看着动画片演唱,然后对孩子一次次的发出挑战,从拍打节奏到边拍节奏边念儿歌直到最后的边跳边唱,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符合幼儿认知。

第二,结合动画片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并感受不倒翁诙谐幽默鲜明形象。

该歌曲的旋律简单流畅,很容易熟悉,所以根据歌词内容有表情地演唱并表现歌曲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运用了动画片,让幼儿体验歌曲的情境,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教师不断利用示范和语言让幼儿体验和理解歌曲的诙谐幽默,从而做到有表情的演唱,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方法得当,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歌唱教学比较枯燥,需反复练习。为避免这一弊端,在活动中我借助玩具、游戏、动画片让孩子们在看看、玩玩、说说、唱唱、跳跳过程中引导幼儿去观察、讨论、寻找,使本是外在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需要。这样一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活动就真正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了。总体来讲,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烈,整体活动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整个活动安排的“量”较多,以至于学学不倒翁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自己探索不倒翁的秘密时间不够充分,使幼儿的兴趣没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活动中教师也没有根据孩子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学学不倒翁时孩子们兴趣都很高,很踊跃,这时老师应让每位幼儿都体验一下,可让他们两两结队,互相推玩,这样效果会更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