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山行优秀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
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于、径、斜、枫……
3、说说记字方法:于:同“干”比较。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1)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2)小组交流。
⑶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1)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2)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2、指导背诵。
3、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山行优秀教案 篇3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杜牧的《山行》一课进行教学探究,主要涉及课文背景、课文的主题与意义、阅读技巧分析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写作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经典的现代汉语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杜牧的生平背景,熟悉《山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2、能够掌握课文的主题与意义,理解作者在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3、能够运用阅读技巧分析课文,提高阅读能力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4、能够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写作,理性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三、教学内容
1、杜牧的生平背景及其《山行》的创作背景
2、课文主题与意义分析
3、阅读技巧分析
4、思考与写作
四、教学步骤
1、了解杜牧的生平背景
(1)了解杜牧的基本资料,如出生年月、家族背景等。
(2)了解杜牧的求学经历和成就,如何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2、掌握《山行》的`主题与意义
(1)介绍《山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如何理解《山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3)让学生就自己对《山行》的理解与感悟进行思考和交流。
3、阅读技巧分析
(1)讲解《山行》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
(2)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段落中的文学特点和表现形式,探究其差异和联系。
(3)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逐字逐词、逐句逐段、逐篇阅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4、思考与写作
(1)提出问题,如《山行》与您的人生有什么共鸣?它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2)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文学鉴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写作。
五、教学建议
1、逐步深入,把握重点。初学者可以先从阅读课文开始,逐渐梳理出整体结构与主旨,再通过分析语言、体裁等细节来深入理解。针对难点部分,适当进行重点讲解。
2、鼓励互动交流。学习过程中,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或是让学生个别发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3、推崇自由发挥。在思考与写作环节,不要强制学生遵循特定的结构和要求,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考。
六、教学拓展
1、继续探究祖述文化。杜牧的诗歌创作中,经常涉及祖述文化、游仙诗等古代文学遗产,可以与道家、佛教等相关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2、探讨杜牧的文学风格。杜牧的文学风格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表现力,可以跟德文化和唐诗进行比较,学习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3、推动作品创作。对《山行》的诗歌创作技法和内涵进行学习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品创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将大有帮助。
山行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通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xx,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五、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