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克和1千克的关系,能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进教室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教室里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呢?
你们想不想仔细的看一看并了解一下这些秤呢?
那好,就请你们下地去看看,哪些是你见过的,哪些没见过,你能说出秤的名字吗?
谁能到前面来指着说说,你认识的那种秤的名字呀?
我们教室里的秤大家都认识了,那这几个秤你认识吗?(出图)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虽然这些秤的名字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作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称重量
师:说的对(解释:物体的重量也是物的质量)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掌握好多与秤、与质量有关的知识。你们高兴吗?
二、新授。
1、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重量。
2、用用手掂的方法感受物体的重量。
3、用用秤称的办法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重量。
4、学习字母表示的方法。
5、体会1克有多重。在称量物品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称来称。
5、感受10克有多重,50克、1000克有多重。并学会如何认识称。
6、引出千克这个重量单位。
那你们想想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多用在称量什么样的物体呢?
生:比较大的,重的物体上
师:在生活中称量什么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呢?
生:体重,大米......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说得真好,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并和他们交上了好朋友,他们邀请我们去开心游乐园玩,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学得开心玩的快乐!
第一个游戏:猜猜单位名称
请你像老师这样说题,让你的好朋友猜出它的单位名称,大家快速的判断对错,然后请你继续出题找其他同学回答,要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
(师生互动)
第二个游戏
猜猜小组同学的体重,你可以抱一抱或背一背,估计一下你的好朋友多重,再填报告单
(师生互动)
师:说说你同桌是多重,(生答)实际测量一下吧!生到前面(找两组)
总结:同学们的估算能力是逐步从生活经验中培养,提高和积累来的,多用心你会估得越来越准确。
课堂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开开心心地学习了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还快快乐乐地到游乐园玩了一圈,你能说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生:……
三、总结。
我们共同度过了丰富而又有意义的40分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一、活动体验,感受质量。
1、老师先和小朋友来玩个游戏。谁愿意来?(点名三人上台)你来背一背他们两人,等会儿让底下的小朋友听听你背的感觉,好吗?其他小朋友来猜一猜他背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吧!
很好,你们感受到了小伙伴的体重,有轻,有重。
2、这是两袋食品:红枣,膨化食品,它们的包装大小差不多,可是,猜一猜,哪一袋会重些?(指名2~3人)
刚才是小朋友的猜测,那究竟猜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来验证小朋友的猜测?
“掂一掂”这个办法真简单、真方便!
“称一称”这个办法真科学!
就请你来掂一掂吧!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3、今天来上课,我们带来了好多物品,在哪?看--(小组长拿出两样不同的物品)
请小朋友先不动手,只用眼睛看——哎!在心里猜测一下,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静静地猜。
谁来说一下你的猜测?(指名2~3人)
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把刚才的两个物品分别放在左手、右手上,掂一掂(边说边示范),看看你猜得对不对。依次序进行。(小组活动交流)
谁愿意把你验证的情况说给大家听?(指名2~3人)
用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述。
4、小朋友,刚才通过背一背,掂一掂,我们感受到了: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对吗?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1、小朋友,想想看,如果我们要确切地知道物体有多重,就要请什么工具来帮忙了呢?(秤)
2、我们一起来想想,在生活中,我们都见到过哪些秤呢?
(生答,师相机点击电脑,屏幕出示:磅秤 天平 台秤 电子秤 弹簧秤)
(选1~2个说说在什么地方可以见到。)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秤,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
3、(教师出示台秤画面)这就是小朋友刚才所说的——台秤。
小朋友有兴趣来和台秤交交朋友吗?
瞧,我们的朋友来了。(小组长拿出台秤)
让我们一起观察秤面,说说在这个秤面上可以看到些什么?开始观察。
指名回答(刻度、指针、数字、kg)
想想看,我们测量长度时,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
那么,测量重量呢,就要用到——重量单位。千克就是常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千克)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
在秤面上看到有kg,就说明在这个台秤上称出的'物品重量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小朋友一起在小组里的秤面上找一找!(巡视)1千克;2千克;5千克;8千克,10千克。
三、提供机会,主体参与。
1、(老师出示一袋鸡蛋。)谁来猜一猜,老师手里这袋鸡蛋重几千克?你来掂一掂,估计重几千克?
老师放到台秤上来称一称,轻轻地放上去,放好了,手拿开,看一看!几千克?你是怎么看的?
小朋友们猜一猜: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呢?(指名2~3人),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一般情况下,一千克鸡蛋在16个左右。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有多少个呢?
2、小朋友想亲自动手称物品的重量是吗?好,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袋盐,请小朋友轮流掂一掂,好,猜猜有几千克?究竟多少千克呢?我们用秤称一称,看看几千克?
这是一千克的盐,我们来拎一拎,来感觉一下这一千克。
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苹果,轮流着掂一掂,感觉一下会有几千克。
我们来称称。
按小组来说说,你们称出的苹果是几千克。
一千克苹果有几个呢?数一数。
有什么不同情况吗?怎么回事呢?
4、感觉“1千克”。
刚才,小朋友相互合作,称出了好几种1千克的物品。现在,让我们来感觉一下“1千克”。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用手掂一掂或拎一拎这些1千克的物品,体会1千克有多重。把小组里的几种物品轮流着都掂掂或拎拎,多体会几次。好吗?开始!
找到1千克的感觉了吗?真找到了?那我们又要来玩个游戏了。有兴趣吗?
四、操作体验,巩固感知。
1、称出1千克大米。
我们来比赛称大米。请小朋友先不用台秤,在袋子里装米,最后去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米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 。
(学生活动)
2我来评评:哪个小组最接近一千克?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多一些?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少一些?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千克。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有多重吗?(出示)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千克说成公斤。(板书:公斤)1千克可以说成1公斤,5千克可以说成5公斤。
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个“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
请看下一组。(出示)
第2小题:如果这辆卡车的实际载重量为6000千克,让你当警察,你会让它通过吗?
生活中啊,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这里提到的几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个新的、与千克相关的数学知识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去探究一下。
3、想想做做3。
小朋友们,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当然离不开新鲜的蔬菜。我这里也有一组,看看它们各是多少千克?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指名2~3人)
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4、想想做做4。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想想做做5。你是怎么想的?体会有多重。
六、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小朋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大家分享一下吧。
相机出示课题:千克的认识
2、学了一千克,知道了一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我这里有两个建议,大家看看好吗?(想想做做6,想想做做7。)
小朋友还可以把了解到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联系现实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千克的认识。
3、阅读“你知道吗?”进一步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
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学案设计
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学习例
(1)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2)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学习例
(1)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2)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4、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本节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本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