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狼图腾》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狼图腾》优秀读后感 篇1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陈阵、杨克、高建中、道尔基四个羊倌费尽了心思,想掏一窝狼仔,最后被陈阵给找到了,那一窝狼有7—8只,五条小狼崽还没睁眼、断奶,一条才刚刚学会跑步,还有一条小狼,是他亲手养大,竟被老虎钳剪断了狼牙,在太阳下暴晒,用铁链剥夺了有限的一秒,最后被他打死。读到这儿,我的鼻子突然酸了一下,然后眼睛湿润了。
因为这七条草原狼可能是草原的狼王,充满美好的“人生”就被一个汉人给断送了。读到这,我的眼睛再次湿润了……可是,谁也没想到,四个羊倌的“罪”已经够大了,道尔基还四处下夹子,一些村民还在羊骨里注毒药,狼吃了就会死,只有毕利格老人知道这是对还是错。他从牧场供销社买回来的“毒药”毒性小,气味大,放在道尔基的钢夹上。 在第二次迁移中,小狼的脖子被划伤了,到最后连吃饭也吃不成了。在一个无声无息的夜晚,小狼用力地扯着铁链,陈阵走过去一看,羊皮大衣的袖口就被撕去了一大块羊皮。
最后,陈阵看不下去了,拿起铁钎,把小狼打死了。四年后,陈阵和杨克去了小狼的故洞,听说还要建房子,他知道,游牧民的`文化彻底结束了。在这本书里,小狼告诉我们:蒙古老人说:狼是腾格里(天)派下来保护草原的,狼没了,草原也保不住。狼没了,蒙古人的灵魂也就上不了天了。世界上,狼才真正是以食为天的动物。与狼相比,人以食为天,实在是夸大其辞了。在世界历史上,能攻打到欧洲的东方人,都是游牧民族。没有狼,世界历史就写不成现在这个样子。狼可杀可拜,但不可养。拒绝服从,拒绝被牵,是一条真正的蒙古草原狼作为狼的绝对准则。狼这所以个个顽强,不屈不挠,不是因为狼群里没有“汉奸”,而是因为残酷的草原环境,早把所有的孬种彻底淘汰了。
华夏民族除了龙图腾以外,要是还有个狼图腾就好了。狼图腾,草原魂,草原民族的自由刚毅之魂。
《狼图腾》优秀读后感 篇2
起初,以为狼只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捕捉一些小动物,苟且是这世界上的生物而已。在我的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及其尴尬的,凶猛不及狮虎,速度不及猎豹。同为食肉动物,也只能去欺负绵羊和兔子。甚至,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虎豹更加无敌无畏,像一部电影,狼永远只配当配角。然而,读完《狼图腾》,我越来越明白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愚昧。
草原也曾有虎豹,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相继淘汰了。而狼,则成了草原真正的霸主。这是为什么?
狼是智慧的。这一点在草原狼捕杀猎物的时候,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围攻都堪称经典。它们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在狼与人的争斗中,这种智慧也随处可见。为了不使狼群暴露,独处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这绝非小聪明,而是大智慧了。
狼是团结的。它们不像羊,敌人一追上来,就乱了阵脚,各跑各的,同伴被抓了去,它们只是在远处前拥后挤,伸长脖子看着,那幸灾乐祸的嘴脸,好像在说:“这才好啊,你死了,我不就幸免于难了吗?”狼不同,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当,还会让着老狼、弱狼、幼狼。即使它们被牧民和猎狗围困,腹背受敌,四面楚歌,依然镇定自若,形阵不乱。
狼亦是勇敢的。它们从来不畏惧死亡,像草原上的“敢死队”,为了冲垮羊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扯外围肥羊的肚皮,与羊同归于尽。和猎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仆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绝不会中途夹着尾巴逃跑。在那片草原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锋?
然而,这一切被一些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人破坏了。他们开着越野车,扛着步枪肆意捕杀草原狼,乐此不疲。当我看到一匹壮狼被扫射20多枪,费尽最后一丝气力,仍带着不屈的眼神,轰然倒地的那一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这时的狼,是英雄;而人,成了最卑劣的动物。
感谢《狼图腾》的作者,他让我懂得了太多,让我一触即发的文字,也让我了解到我们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差异,在人与自然、人性与狼性、狼道与人道似乎存在着和追求的嘴角。
掩卷深思,我们进步的很慢,主要因为我们的身体已经被铸进太多“羊血”,直到今天还在还在不断灌输着。殊不知我们灵魂中的仅有的一点儿狼性也将湮灭,在所谓的和平与浮躁中。纵观中国的历史: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大陆?偌大的汉王朝怎么被小小的游牧民族统治了近一个世纪?是游牧人民一次次给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古老而悠久的华夏文明起源于狼性十足的草原部落,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与教化,人类精神的狼性被羊性取代了。可以这么说,我们汉族创造了中国的脑和手,游牧精神和性格创造的却是脊梁,在这强悍进取的狼性中,深深蕴含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潜力。“狼图腾理论”影响了以÷一代又一代人,它教给我们:别无选择,勇敢面对。去竞争,去拼搏,去成长……作者也沿着“狼图腾理论”作了进一步分析,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换,而是从基础上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却是国民性格的改革和转换。”
细细数来,我们社会向前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从古代的“文明羊”,到了个性真正解放,最后,延着“文明人”的路线继续向前行走。我们彻底根除了“文明羊”的家畜性,可是,仍然缺少“文明狼”的半野蛮性。有了狼的秉性,才能堂堂正正成为大写的中国人!
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民族性格的竞争。而民族性格的形成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诸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精髓历练出的结晶。去伪存真,迎接挑战,世世代代,相传不息,久不满足。为此,《狼图腾》所揭示的,是华夏文明导致中华落后的根源。作者呼唤强悍狼文化的回归,无疑是为我们有朝一日的民族振兴铺垫了一道捷径。
我们拥有很高的智慧,可我们缺少了纯洁;我们看重自己的利益,可我们却不懂得众志成城;我们拥有今天,可我们还没有学会预知明天……也许,我们真的要像狼一样机智,果敢,勇敢,而不是像只会“咩咩”叫的羊一样愚钝、犹豫、懦弱。
做人当自强,中华当自强。解“狼”之谜,重拾华夏文明;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
《狼图腾》优秀读后感 篇3
今天,我在掌阅课外书读到了一本让我非常喜欢的书——《狼图腾》。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漆黑的'封面让我感到既神秘,又令人畏惧,三个白色的“狼图腾”大字,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明白什么是狼图腾,图腾又是什么;于是带着问号,我翻开了这本书。
看这本书时,我仿佛进入了书中广阔无边的草原世界。跟小狼一起玩耍,跟陈阵一起捉狼,跟牧民一起骑马。书中不仅展现了狼的宁死不屈,还有知青陈阵对狼的热情,老人毕利格对狼和腾格里(天)的崇敬,更有人的贪婪和恩将仇报,狼是草原的卫兵,人却把它赶尽杀绝,让狼在草原没有一席之地,草原已经快不复存在。
虽然目前我只读到了这本书的前10章,但已经让我懂了许多:懂了狼,懂了草原人民,也懂了我们与草原牧民的差距。也许是城市舒适的环境,让人们慢慢地失去了原本拥有草原人民的性格和精神,失去了本性。
《狼图腾》优秀读后感 篇4
在汉人看来,狼可不是什么好的动物,生性残暴,无情凶恶,而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信奉“腾格里”的蒙古人却为什么如此崇拜,奉狼为图腾呢。
让我们一起看完《狼图腾》我想就会揭示这个原因了。
从第一章,我们第一次认识狼群的时候,正是它们在开会的时候,而陈阵无意中打扰了它们的会议,面对突然送上门的“晚饭”,贪婪的狼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没有头脑的扑向这个猎物,也许这就是草原狼的独有的特点吧,他们的纪律,不慌不忙的架势可以看得出来狼是有纪律性的生物,还有一只毛色光亮的白色狼为首领,犹如一只军队的指挥官,将军一样。
狠不仅仅有纪律性,而且面对突然的诱惑,所具有的不急不燥,而又谨慎的态度,还有狼在行动,派了专门的哨兵前去打探后山坡有没有埋伏在的敌人,展现了狼做事情的谨慎,而在我们生活中一些人在短暂的利益面前却失去了自己的警觉,疏忽了自己的防备,以至于中的敌人的圈套。
当然狼也有弱点,在陈阵用铁敲击出来的声音把十几只狼给吓退了,这当然体现了主人公陈阵临危不惧,冷静的一面,而此时的狠就像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了信心一样,放弃了此次可能有危险的进攻,从中我们并不是看到一个愚昧、无知、胆小怕事的狼,而是在没有准备的战斗,狼选择了暂时的保守的策略。
在第二章,是一场狼群和黄羊群的战斗,体现了狼极强的耐心,毕利格老人的话,把此时此刻的“狼道”道了出来——“打仗没耐性哪成。天下的机会只给有耐性的人和兽,只有耐性的行家才能瞅准机会。成吉思汗就那点骑兵,怎么就能打败大金国百万大军?打败几十个国家?光靠狠劲还不成,还得靠狼的耐性。再多再强的敌人也有犯迷糊的时候。大马犯迷糊,小狼也能把它咬死。没耐性就不是狼,不是猎人,不是成吉思汗。”
蒙古人视狼为草原的保护使者,不仅仅狼帮助牧民捕杀吃草凶狠的黄羊。同时狼的睿智的包围战,陷阱埋伏战,布局战。给了蒙古军队一种更多的实战观摩的机会。影响着深远。
狼战前的充分准备,布局,埋伏,控制住贪婪,这种耐性,这种找准时机是我们要学习的。
这本书已经出来很久,我记得在几年前看一部电视剧《da师》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本书,并且知道狼是伟大的军事家,可是一直已自己太忙或者没有时间为理由没有去接触这本书,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他来的这么突然,来得这么时机。让我在具备这样的思想状态去理解这本意义深刻的书。在《大国崛起》里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都有这样的认识,影响大国崛起的一个重大的因素是文化。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髓,是影响世界的号角,英国就是用他的自由市场经济和莎士比亚影响着世界,当然还有他不可以缺少的坚利炮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我们华夏民族仅存的狼性在哪里?我们一直崇尚的儒家文化还真正的适合我们吗?应该去趋炎附势吗?如果追述历史,儒家文化创造在封建社会,之所以保留到今天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封建统治王朝需要这样的文化统治国家。他确实有些地方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他也从某些方面束缚了我们的思考模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世界上最大的王朝---大元朝,他横扫整个欧洲,打到了波南、匈牙利的家门口、今天法国的奥尔良。
是什么原因蕴育了这样的王朝,难道是历史的偶然吗?历史告诉我们它存在偶然吗?历史从来就没有偶然,它只会因为特定的条件而成为必然。在《狼图腾》里面我寻找到了原因之一---狼性。草原的残酷蕴育了草原人,也培养了草原狼,也成就了成吉思汗。他们一生下来就要同残酷的生存环境做斗争,不做狼,就是羊,这就是他们的生存原则。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学狼、打狼,杀狼,以狼为师,以狼为敌,以狼为友,在狼文化里锻造出来的成吉思汗怎么不强大。但是他们在取得江山以后确用安逸的农耕文化所取代,在安逸的生活中狼性被逐渐泯灭了,没有了狼性的民族就是羊。儒家孔学千年教导:其为人也,温柔敦厚,然儿普天之下羊牛的性格是最温柔敦厚的,儒家教义具有最鲜明的崇羊灭狼的农耕性质,经过千年的教化羊性几乎成了华夏的国民性,当然敦厚华夏文明羊遇见了西方的文明狼,东洋的白眼狼,其结果就不言而遇的,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历史往往是具有俩面性的,他虽然是昨天,但是启迪着今天,影响着未来,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怎么去思考,正所谓大道行思。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民族性格来自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站在今天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应该用什么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文化?我们又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体会西方文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区别又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的错吗?我们是不是还应该继续这样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