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史料进行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合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儒家和道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古代学者的思想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庙及衍圣公府的图片,提问: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
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那孔子到底有哪些成就才能获得人们如此的尊敬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世界档案》的中百家争鸣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旧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一步瓦解,新的.封建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过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思想领域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道家等学派影响较大,那他们的观点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主要学派
1.孔子及儒家学说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孔子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以历史小记者的身份介绍:孔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学生明确: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过渡: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国,著书立说,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那孔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呢?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论语》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又有哪些思想主张?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明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时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政,反对苛政;教育教学方面提倡“有教无类”,还提供了很多教学原则及方法。
教师总结: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过渡:相对于儒家的积极入世和强调仁义道德,老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那么他的观点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2.老子和道家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照片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老子的生平。
学生明确: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著有代表作《道德经》。
过渡: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道德经》的史料节选,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学生明确: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和民心,强调精神自由。
教师补充: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其他学派也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于是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我们把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三)意义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百家讲坛》中百家争鸣的片段,提问: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那么它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请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教师补充总结: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采用系统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
2.作业:思考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哪些继承和发展的体现,搜集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概况,理解各家思想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含义。
儒、墨、道、法等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各学派思想的异同和特点,如何比较和鉴别。
重点:百家争鸣的意义和影响。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历史地图、人物画像等教具。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先前的知识,如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
学生活动:让学生扮演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辩论。
教学过程: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老子在周朝图书馆的故事,引出百家争鸣的主题。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然后逐一介绍各学派的思想特点和代表人物,最后总结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巩固练习: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别代表儒、墨、道、法等学派,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辩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观察其在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作业布置:
列出儒、墨、道、法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并作简要说明。
分析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目中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形象,并说明理由。
教师自我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成功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各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历史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某些学派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可能还没有完全覆盖,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以改进。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态度、价值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不同观点。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寻找身边事物间的对立关系。利用成语“塞翁失马“,说明事物间的变化,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百家争鸣”时期,哪家学说更适合当时和现在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
基础知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论语》。墨子、孟子、韩非。
学法指导:有目的地查找有关历史资料,通过联系现实学习历史。
教学重点
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著作。
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时期,各国争霸、争雄,互不相让,人民陷入苦难之中。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理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老子
由一组学生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查找工作课前已经完成)。
之后由老师介绍老子画像及其辨证思想——对立与变化的观点(用老子与常从的故事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向学生说明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孔子
介绍孔子生平与著作。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突出时代背景是奴隶制社会)
引导学生分析“仁”字的内涵。(这里的“仁”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情操。)孔子的解释“仁者爱人”。
三、百家争鸣
当时的.社会处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争霸,如何恢复中国的统一,结束社会的动乱就成为时代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各个学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1、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博爱、和平)(止楚攻宋)。
2、儒家: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解释书上所引的两句话)。
3、道家:庄子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应顺其自然。
4、法家: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实行法治。(韩非的故事)
讲述完后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默写各家提出的主张,并找学生将各家的主张写在黑板上。
三个问题:
1、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说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3、你认为哪些主张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列举)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完成,如有时间让各组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观点。
完成课后的一、二题。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篇4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