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鸟的天堂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的天堂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从“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中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大榕树、众鸟纷飞的图片和录像片;
有关巴金和大榕树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师生合作,明确下一步学习的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堂吗?
今天,我们要去鸟的天堂观光游览,这也就是第七课(板书:7、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生可能谈及关于生字新词的解决,读书等)
2、对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
(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机动安排自由选读没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谈话: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请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上标记。(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自学的方法)
[此时应让学生理清: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的鸟。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时间不同(注意使学生知道经过深入学习后还会有新的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是写两次所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等。如果学生没有谈及这些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引导:如课后的思考题1、2]
3、以小组汇报形式,全班交流: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谈谈学生认为已经解决的但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 ,没有看到 ,所以他认为 ;但当他再次经过时却看到了 ,他感到 。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学生的质疑情况: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肯定那些能围绕重点内容提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生生之间交流解决;或者根据学生实际予以提示: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可以读一读书中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的天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提出或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筛选较好的问题,教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3、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6、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是鸟的乐园(或世界)?
7、“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四、全班共议明确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所要解决的,可以把它们作为进一步研读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
1、谈话明确学习的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必须抓住写大榕树和写鸟的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并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考虑。
2、鼓励学生试针对自己学习的需要自拟学习方案。
3、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拟学案情况。(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把握学生情况,选择一份或几份学案,师生共同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生有困难,师给予提示:我们要读懂课文,不外有这些办法:可以读一读,动笔画一画,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一读,反复体会, 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与同学共同讨论、利用资料等))
4、(出示学案):
师:老师这里设计了两份学习方案:(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则出示将学案2与学案1调换顺序的学案,逐步引导学生自拟。)
3、指名读学案,说明:你可以用自己拟定那份学习方案,继续研究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方案,还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教师更欢迎同学自拟学案。如果你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4、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自学或自拟学案自学(师统计学案的选择或拟定情况,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共同学习。)
五、学生自主探究(机动):
六、课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可以展示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三、统计学案情况,以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组织交流。
㈠假设按学案(A)学习的同学占多数:(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先说明自己喜欢的景象,读找到的语句,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介绍)
A:介绍大榕树
1 大:许多棵 窄
叶:多、密、绿 (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2 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①叶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强④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当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3、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远远地 小船渐渐前行,逼近了大榕树,这次我 望着这株奇特的大榕树,我不由得
B:导入介绍“鸟”
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 ;而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时,却感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一下众鸟纷飞的情景。
1 、鸟多:到处、到处
大 小 花 黑 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背诵第12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看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提问: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 后来 接着 。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 。忽然我看见了 鸟儿生活在这里,真是
若B A
导入: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是感到 。谁学习的是这部分请先来汇报一下。
处理(一)以后,询问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
※然后练习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回答问题。
C:最后结语下课。
㈡假设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占多数:(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读书解决的。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1、指名小组汇报
榕树 (同前)
鸟儿 (同前)
2、用因果句式,结合上面问题练习说话。(质疑)
※3、结合学案(一)的要求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结语:(看板书)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作业: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说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鸟的天堂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梢暇恋。
2.新词:留恋不禁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
3.理解重点句: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二)难点
文中有些句子含义较深。详见“素质教育目标3”。
(三)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品析、勾划重点词句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投影片上的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email protected]“簇”读c“隙”读x@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弓赎,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图)。
着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 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投影片1: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投影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
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 ”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
用“——”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
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六、参考资料
1.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叶、根、树皮可入药。
2.广东省新会县郊外有一条河叫天马河,河心有一棵巨大的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其覆盖面积之广,世罕其匹;远远望去,就像漂在水面上的一大片树林,引来无数鸟儿栖息其上。当地人称它为“鸟的天堂”。
3.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
鸟的天堂教案 篇3
一、设计理念:
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以问题体系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利用问题、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读中悟,悟中读;读中说,读中议;读中习得语感,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深刻领悟鸟的天堂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榕、桩、恋3个生字,理解陆续、颤动、应接不暇等词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认识联想的作用。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认识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情感目标:
感受南国风光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
五、教学设想: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一系列问题要素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基于此认识,我们设计了依托教材、借助问题、运用语言的学习思路,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
六、教学准备:
课前指导预习、课件、收集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预习。
预习提纲:
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运用有关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想象一下你脑海中的鸟的天堂。
③借助网络简要了解鸟的天堂。
④仔细读课文,想想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⑤把课文中最能体现鸟多的语句划下来。
⑥试着找出课文中感情洋溢含义较深的句子。
2、记录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
(二)检测预习,初解问题。
1、检测预习:
①指名朗读字、词,特别是多音字数、干。随机正音、评价。
②完成作业本第1、2二题。
③说说课文描述了怎样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各自问题卡上的问题,初次解决问题。
(三)集体反馈,分析问题。
1、小组代表提出本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板书问题,梳理归纳。同一问题不再重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解决板书的问题。
3、集体讨论交流,再次解决问题。教师擦掉已解决的问题。
4、确定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
(四)再读课文,探究问题。
1、学生再次读课文自主探究重点问题。
2、教师设问、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探究重点问题。
①为什么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呢?
昨天我看到了什么?(板书:大榕树)
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
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请找出描写榕树的词句。
你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句?
②因为没有看到一只鸟,作者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
第二天我看到了鸟,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景象不同呢?(板书:黄昏,早晨)
找到写鸟的段落,和同桌一起读几遍。
想想自己喜欢哪些句子,用横线划下来。
(五)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集体讨论,以读为本,解决问题。
榕树:
第7自然段
好大的榕树,好多的枝干,纵横交错,多么奇特呀!放录像,范读。
一起美美地朗读。
第8自然段
①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能不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把那么多的绿叶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②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自由朗读。
比较:(那叶子真绿啊,颜色真明亮啊,富有生命力。)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原句穿插了联想,把树当作人来描写,显示出了它的勃勃生机。)
你更喜欢哪一句?自己思考后,在小组里讨论。
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放录像,引读:这么多的绿叶可是生命的象征啊,瞧,那么多的'绿叶――
小结:好大的一棵树,多么茂盛的一棵树,我们每个人面对这棵美丽奇特的树时,都会让我们的心和作者一起赞美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鸟儿:
你喜欢哪些句子?说理由。
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板书:到处 到处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有 有 有)
有感情地朗读。
看录像,引读:这里的鸟真多啊,到处――
画眉鸟:
作者说画眉鸟兴奋地叫,它的歌声真好听,你想画眉鸟会唱些什么?(穿插思想教育:我们要爱鸟,争做一名大自然的卫士。)
我们邀请女生通过朗读展示画眉鸟的歌声。
总结:引读12~13自然段,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六)检测目标,开放问题。
1、扩展延伸
过渡:许多名家游览之后即兴而作,写了很多关于鸟的天堂的文章。
①网上浏览名人佳作。
②推荐作品:鸟的天堂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这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如果大家还想继续欣赏这南国的风物,就请读一读巴金的《旅途随笔》。
2、检测目标
①背诵课文最后三自然段。
②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木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 的, 的, 的, 的,有的 ,有的 ,有的。
鸟的天堂教案 篇4
一、引题引新,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播放“百鸟齐鸣”的录音)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非常尊贵的客人,大家想知道是谁吗?那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听,边听边想,这些声音,让你想到了什么?
(听后学生自由发言)用“我听到小鸟……的声音,想到……”的句式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出发了,旅游时,别光顾着浏览,要把你的旅游发现填进旅游报告中。
2、检查朗读。
师:你拍摄了那些画面呢?请把它来读一读。
4、交流旅游发现。
师:老师把你的发现写在黑板上。(板书:榕树大茂盛美)
师穿插:这棵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1、同学们,鸟的天堂给大家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那么,大榕树到底有多大有多美呢?让我们深入到文中去感受。
2、默读写榕树的部分(5—8自然段),读的时候,用你喜欢的记号划出写大榕树的大和茂盛的语句,再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3、小组交流。
4、现在让我们交流一下,你从哪儿看出榕树的大和茂盛?
①第五节中的句子。
②第七自然段的“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一直到“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
师:这段话从哪方面来描写榕树的大和茂盛?(枝干多)
师:让我们来再现一下看到的景观吧!(放录像,师边讲解)
师:看了录像后,你有什么感想想说?
生说感想。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棵树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它何止大得惊人,简直是一种特有的自然美。你们能不能把心中的感受读出来呢?
(指名读这段话)
③在这一节中,还有什么词能看出榕树的大和茂呢?(逼近)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为什么不用“靠近”
师:非常好。“逼近”正体现出了榕树那逼人的`气势,而“靠近”就不行了。
④第八节中“那么多的绿叶”
师:你找出的是从哪一方面描写大榕树的大和茂呢?(叶)
师:来,大家欣赏一下大榕树的绿叶吧!(放录像,师边读第八节讲解)
看了录像,再读这段文字,你体会出了什么呢?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a“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写出了榕树的多和密。
指名读。
b“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师:你是如何理解“榕树好像在把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的?
说明榕树非常绿,生命力旺盛,也就是“茂盛”。
指名读
c“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⑤师:当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时,作者联想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那么,你呢?你联想到了什么?(看录像)
出示句式: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时,似乎……
师: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联想吗?(像绿宝石似的,还像一汪绿的水,似乎要滴下来似的。)
⑥师:你们描述得真美。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
带着热爱、赞美之情读。(生齐读)
师:对,速度慢一些,感情是发自心底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⑦师:在写榕树的这个部分中,你们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
生:(齐答)第8自然段。
师:你读出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谁还愿意读(生齐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好,我们一起来吧。(配乐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8自然段)
⑧师:看着这株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你听了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进“总结与感想”这一栏。
生填报告,师巡回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