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老头有感

多美网

2025-09-09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高老头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高老头有感 篇1

这些天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感触很大。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读来让人震撼,同时也让人慨叹!

《高老头》这部小说出自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故事起于巴黎的一个名叫伏盖的公寓里。故事的悲剧人物高里奥老头就生活在这座简陋廉价的包伙公寓里,和其他一些不同性格的人唯一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不是生活奢华的上流人士。虽然本书以“高老头”为题,但主线却是围绕着一位名叫拉斯蒂涅克的年轻人,因为他就是这个悲剧的见证人。

高老头本来是一位面粉商,在退休时还是一位富裕的老人。但是是什么原因使他从伏盖公寓中的最高等房间住进最低等的房间,什么原因使他绞了他深切怀念的妻子的遗物,又是什么使他的身体日渐瘦弱……

所有的谜团都随着拉斯蒂涅克想方设法逐渐挤近上流社会而解开。

高老头有两个嫁入豪门的女儿——雷斯托夫人和纽沁根夫人。当拉斯蒂涅克成为纽沁根夫人的情人,终于在上流社会崭露头角时,故事也接近了尾声。这两个自私的女儿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将他们的父亲榨干,直至父亲临终时,也迟迟不肯来看望自己的父亲。即使父亲气绝去世了,她们淌出的泪水仍是虚假的`。

高老头离开人世了,拉斯蒂涅克这位年轻人也完成了巴黎社会的启蒙教育,大彻大悟,然后向这个邪恶的社会发起挑战。故事起于这个简陋的公寓,终于这个简陋的公寓,文字里的岁月是短暂的,却浓缩了时代色彩,极力表现了一个奢靡浮华的社会,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他们虚伪,狡诈,虚荣……

巴尔扎克用他文字的艺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是当时资产阶级真实的写照。人们只为金钱而活,活的残酷。亲情、爱情、友情……所有美好的情感都远远比不金钱,远远比不上上流的地位。人们之间的维系仅仅只有金钱。多么令人悲伤,多么让人痛斥的社会!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悲剧的中心——高里奥老头,这个拥有崇高父爱的老头,他值得人赞美,他无私的为他的女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一个富裕的面粉商变成孤独逝去的老人。而心安理得受着他给予一切的两个女儿,给了他的父亲什么?是逐渐被败光的家产?还是在他临死前认清事实的绝望?我为这位可敬又可怜的老人感到痛心、悲哀、不值……可是这无私的父亲还是毫无怨言,只求他的女儿还能够爱他,可就是这样简单的需求,他的女儿们却也做不到。爱人有这么难吗?还是世人已经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同时,悲剧导致的原因也有高老头的错误。他太过溺爱他的女儿。没有约束,没有责骂,尽由着他的女儿们任性。因此,她的女儿才会变得如此热爱物质享受,却永远也不能体味到她们父亲深切的爱。这种无私的溺爱,说到底是种悲哀,得不到回报也耗尽了自己的生命,铸成了悲剧。但,酿就这悲剧到底还是那个弥漫奢靡之气的浮华巴黎,那个残酷冷漠的巴黎社会。高老头离开人世时,想必心中是没有美好情感的,也许只是空空如也的悲惨心境吧。

合上书,不由感慨!谁能够说当今社会不存在这样的事实?也许我们不应当对生活过于苛求,其实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绚丽多彩的生命。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坦荡、快乐!

读高老头有感 篇2

社交是通向上流社会的捷径?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何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永葆自己的本色呢?

虽然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这本书书名是《高老头》,但欧也纳这个人物却贯穿始终,书中细致地描写了欧也纳从一个乡下人般的大学生,在金钱至上的“上流社会”的环境影响下,最终一步步走向“又卑鄙又残忍”的上流社会。

学法律的大学生欧也纳,是一个没落贵族,租住在伏盖公寓。“平日尽穿隔年的旧衣服”,但“风度,举动,姿势,都显出他是大家子弟”,“家里一向为了疼他而瞒起的常年窘迫的景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加强了十倍”,时刻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他反复思量自己所读的法律的出路后,觉得没有前途,即使勉强能有点出息,都是要“昧下良心,吃二十年苦,无声无息地受二十年难”。可欧也纳现在的处境是“心里想发财,口袋里空空如也;嘴里吃着伏盖妈妈难以下咽的饭菜,心里爱着圣?日耳曼区的山珍海味;睡的是破床,想的是高堂大厦”。他等不了了,他要出人头地,“以便捷足先登,榨取社会”!于是,他选择了走捷径。“想到了去征服几个可以做他后台的女人”,以期早日跻身“骏马前驱,健仆后随,挥金如流水”的上流社会。

“年纪轻轻,渴想踏进上流社会,饥荒似的想弄一个女人”的欧也纳,首先选择了高老头的大女儿特?雷斯多伯爵夫人作为目标,她“生得端正,高大,被称为巴黎腰身最好看的美人之一。一对漆黑的大眼睛,美丽的手,有样的脚,举动之间流露出热情的火焰”。穿着寒酸的欧也纳来到特?雷斯多伯爵夫人府上,受到了冷待,说话不玲珑的欧也纳一下子就碰壁了。“特?雷斯多太太冷冷地板着脸,神情淡漠的眼睛故意躲开闯祸的大学生”。这次上门之后,伯爵就吩咐下人,“以后这位先生来,再不许通报!”

第一次“出师”不利,苦闷的欧也纳,向远房表姐鲍赛昂太太诉苦,期待得到她指点迷津。在鲍赛昂太太家,欧也纳知道了高老头的遭遇——“不到两年,两个女婿把他赶出他们的圈子,当他是个要不得的下流东西”的时候,“还没有失掉青年人的信仰”的欧也纳忍不住“冒出几滴眼泪”,欧也纳终于知道了在特?雷斯多伯爵夫人家吃闭门羹的原因了,就是冒冒失失地提到高老头的名字,把伯爵夫妇得罪了。因为被人遗弃,鲍赛昂太太一怒之下给了一心想“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的欧也纳,精心地指导和出谋计策:“你得以牙还牙对付这个社会,你想成功吗”,“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倘使你有什么真情,必须像宝贝一样藏起,永远别给人家猜到,要不就完啦,你不但做不成刽子手,反过来要被人家开刀了……”

一直朴素的.欧也纳为了“应酬交际,可是没有钱买一副合适的手套。我能够只吃面包,只喝清水,必要时可以挨饿”,但无论如何,欧也纳非常渴望拥有向上爬的衣装。“好在巴黎的海洋中漂流,追求女人,或者捞一笔财产”。于是,写信向母亲要一千二百法郎,同时写信给妹妹们,让妹妹们把她们仅有的“私蓄”寄给他。信写完后,“他仍旧有点儿心惊肉太跳,神魂不定”。转念又想到“父母姊妹的艰苦,他固然有点害怕;可是她们对他的溺爱,他太有把握了,尽可放心大胆吸取她们最后几滴血”,有点惭愧的欧也纳“不由得落下几滴眼泪,等于献给家庭神坛的最后几炷香”。很快欧也纳就收到了母亲寄来的钱和信,母亲在信中的谆谆教导,直击欧也纳的心扉——“难道你的前途,你的幸福,就在于装出你没有的身份,花费你负担不起的本钱,浪费你宝贵的求学光阴,去见识那个社会吗”,“拐弯抹角的路绝无伟大的成就。像你这种情形的青年,应当以忍耐与安命为美德”……当欧也纳“念完信,哭了。他想到高老头扭掉镀金盘子,卖了钱替女儿还债的情景”。欧也纳现在想走的道路不正是高老头的女儿已经在走的路吗?

通过远房亲戚鲍赛昂太太的介绍,欧也纳认识了高老头的二女儿特?纽沁根太太。很快,欧也纳就对特?纽沁根太太着了迷,“她身段窈窕,像燕子一样轻巧。令人心醉的眼睛,仿佛看得见血管像丝织品一样细腻的皮肤,迷人的声音,金黄的头发”。特?纽沁根太太也想利用欧也纳,能够在鲍赛昂太太金碧辉煌的客厅中露面,这样“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一朝踏进了这个比任何社会都不容易进去的地方,可以到处通行无阻”。欧也纳觉得“有一个情妇等于有了王侯的地位,有了权势的标识”。互相利用,让他们走在了一起,对于学业,“大学生不再用功念书,只上堂去应卯画到,过后便溜之大吉”。欧也纳开始“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浪费光阴,尽量模仿、学习、享受奢侈”,他学会了赌博,“赌的输赢很大,养成了巴黎青年挥霍的习惯”,“欧也纳越享受巴黎生活,越不肯自甘贫贱”。

欧也纳“发觉若要把爱情变作发财的工具,就得含垢忍辱,丢开一切高尚的念头”。欧也纳慢慢地窥到表面上光华灿烂的上流社会生活——巴黎的妇女半数表面上穷奢极侈,暗地里只是一帮可怜虫,“有的不得不叫铺子开花账,有的不得不偷盗丈夫”,有些“可怜的妇女教儿女挨饿,好搜刮些零钱做件衣衫”,“有些女人为了控制丈夫,不惜把自己卖给丈夫”……可是,欧也纳“上了瘾了,滚在里头了”,“因为他每走一步,便和高等社会的核心接近一步,而且他似乎有朝一日会声势浩大”,感觉整个巴黎迟早都是他欧也纳的了!

欧也纳亲身经历了高老头病逝的前前后后,在金钱社会里,父女关系不过是“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最后“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然后,欧也纳“为了向社会挑战,到特?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欧也纳终于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自己,走向没有梦想,向“社会真卑鄙”的泥坑走去……又有谁能知道,多少年之后,欧也纳会向这个社会索取了些什么?凭着已经腐蚀的心和满是泥污的手。

读高老头有感 篇3

“人性”在整部小说中已成为“金钱”的奴仆,而“金钱”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二者在文中就像树与藤蔓,紧紧缠绕。

纵观全文,无论是高老头与两个女儿之间的亲情,还是沃克大妈公寓房客之间的相处,还是高老头女儿们与丈夫或是情人之间的爱情,这些彰显人性的情感都已被金钱扭曲。

其实,“金钱”一词还能被理解为“欲望”,因为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促使他们追逐的源头那就是欲望。

金钱的欲望,让欧金。德。拉斯提雅,一个外省的破落贵族弟子,来到巴黎后醉心于这个花花世界。即使他曾从“沃特能被捕”,和“波瑟昂夫人受情伤隐居”,以及“高老头之死”这些事件上感到极大的震撼,但这些事情也泯灭了他最后一丝人性,膨胀的欲望让他还是奋不顾身的冲进了物欲横流的巴黎上流社会。

这正是青年才子的沦落呀!其实,当今社会中也不乏此类现象。瞧啊,有多少从落后农村来到繁华城市的青年们,被眼前的花花世界惹得眼花缭乱。离开曾经居住破旧落后的乡村后,这群青年已经迷失了,即使家乡的亲人正等着他们能够在城市中奋斗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了快速融入这不属于自己世界,或者说是希望走捷径变成一个“城市人”,他们抛弃了自己的理想,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也会有人会不择手段,只为变成“人上人”。这《高老头》中的欧金不正是此类群体的典型代表吗?也许,历史永远在上演中。

金钱的欲望,让米歇娜不顾沃特能对她的慷慨大方与善意,而是选择了背叛沃特能,为了金钱出卖沃特能。米歇娜和杜瓦罗出卖了这个“老好人”,这真是让人感到气愤,不过幸好,住在沃克公寓的年青人们,他们有一丝热血,也还有一颗同情心,都还厌恶这种为金钱出卖朋友的`行为,因此共同逼迫了米歇娜和布瓦罗搬出公寓。也算是对为金钱,为欲望做的一次斗争吧。

这让我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那些汉奸们,他们不正如米歇娜一样吗?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背叛朋友的利益。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欲望是人的本性。金钱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但,我们要知道,永远不要用金钱去考验人性,因为真相是现实而残酷的。

金钱的欲望,让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德尔芬和安娜斯达茜利欲熏心,不顾父亲的生活质量好坏,无止境地向父亲索取,此时的高老头在她们的眼中,已经不是父亲的象征了,而是能够随时取款的人形银行。他们之间纯正的血缘,已经变了质,里面夹杂了发出恶臭的私欲。

这不禁使人深思,为何高老头如此对待女儿们,把自己所拥有的都无怨无悔的献给女儿,但却得到的是如此悲惨的人生结局。其实,高老头在临死前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我太爱她们,没剩下一点让她们来爱我。”这句话正藏着那个原因,是的,正是“溺爱”。高老头是一个用情极深又十分专一的男人,他丧偶后,将所有的希望与感情都投入到了女儿的身上。无论女儿们的要求有多过分,他都会满足。然而这样的溺爱,并没有让女儿们对他心怀感激,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一旦他停止付出,得到的就会是女儿的嫌弃与责怪。现实也正如此,若不是高老头对她们还有利用价值,德尔芬和安娜斯达茜总是有千般借口推辞见面的。正如德尔芬和安娜斯达茜不惜踩着父亲的尸体去参加舞会,只为心中对名利的追求。

《高老头》虽然为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但是他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绘,因此在阅读时往往会让你身临其境。而且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距离我们已有近两百年,但巴尔扎克所批判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由此可见,金钱与人性可真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啊。

读高老头有感 篇4

这部小说是法国名家巴尔扎克的又一著作,依然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十九世纪法国的黑暗现实。

文章开头为我们介绍了十九世纪巴黎的沃盖公寓中住的一群神秘的来路不明的人,其中有狠毒的阴谋家伏特冷,他是一个逃犯,他鼓励欧也纳按他的计划去骗取一个无知少女的嫁妆钱。他充满野心,为了金钱可以杀人,不择手段。但是尽管他说的再多也没能打动这个大学生的心。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所爱。不过作者正是通过这个蛮横无理,人见人厌的人口中表达了对虚伪万恶的资产阶级无情的批判,在这样的社会里只有有钱才是硬道理,什么感情都见鬼去吧。可惜最后他被同住了那么久的旅客出卖了,即使被抓的最后他依然保持那拽拽的姿态,还对他的计划耿耿于怀。他的被捕证明了超群的“胆量与智谋都斗不过金钱,也认证了他自己一直奉行的普通人之间的拜金原则。他有很多经典的语句比如他说:人总喜欢小小的抗拒一下,对自己的良心有个交代,替以后的不正当行为找个开脱的理由……

这篇小说是以大学生欧也纳的逐渐堕落为主线,但是主要表现的是高老头悲惨的命运。欧也纳一开始是一个努力的贫穷法学大学生,但是在那个浮华的巴黎社会他逐渐学习到了很多社会的东西。不同的人教会他不同的东西。首先他是通过姑姑的一封介绍信满怀希望的攀上所谓的上流社会。他认了特·鲍赛昂太太为表姐,一心希望她的提携把他带进上流社会。可是其实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过着的都是极其混乱的感情以及金钱生活。大家互相之间勾心斗角,根本不能指望谁对谁付出真心。大家只是利用的关系,所以这条路定然行不通。在舞会上,他认识了高老头的大女儿特·纽沁根太太。表姐告诉了他关于高老头与他两个女儿的故事,正如她所说:"这社会太卑鄙……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的快。你得不留情的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精皮力竭,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高峰……"她最后也只落得个被男人玩弄的下场,选择了隐退。证明了“高贵的门第,真挚的爱情”都斗不过金钱。这使他目睹了即便在人情之间也在奉行利己拜金的冷酷现实,否则将会大难临头。后来他真正所爱的是高老头的二女儿,但斐纳,一个爱钱的银行家的老婆。他因为这个女人和高老头有了更多的交流。他看到了一个为女儿操心极度的老父亲,对待两个女儿到了极其溺爱的程度。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两个女儿为了诈骗父亲的钱直到把身无分文的老父亲逼死却连一点女儿的孝道都没有尽到。高老头死了,欧也纳把他送葬,在高老头埋葬的那一刻,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高老头的惨死证明了“崇高的父爱”斗不过金钱。这使他更加清楚的看到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拜金主义原则不仅盛行与整个巴黎社会,甚至都渗透到了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

再说说本篇的主人公高老头。他是一个在大革命时期通过面条生意发了一笔小财的商人。他的妻子去世的`比较早,因次他就把他全部的爱倾注到了两个女儿身上,养成了她们娇生惯养和不知节约的恶习。他倾尽自己的能力去满足两个宝贝女儿的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他给了每个女儿八十万法郎让她们都攀上了一门好亲事,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而他自己只留下八千到一万法郎的进款,天真的以为女儿永远是女儿,一旦嫁了人他就有了两个家。但是仅仅不到两年他就被女婿赶出了他们的圈子,把他当成个要不得的下流东西。因为在那个帝国主义时代这位老xx家还可以将就。但是波旁家复辟了以后,这个老头就让他们头疼了。但是老头心里对他两个女儿的爱却依然那么浓厚,他自我欺骗的以为两个女儿在心底里还是挂念着他爱着他的,他们那样做只是有不得以的苦衷。他刚住到伏盖公寓的时候表现的是一个有钱人的气度,住的是比较昂贵的客房,用的是价值不菲的银具,穿的是十分得体的衣服,还每天搞个发型。搞得老板娘以为他是个有钱的主,甚至开始了勾引他的行动。但是这老头却是一毛不拔,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他那两个败家女儿身上。并且他的经济状况愈来愈拮据,发型没了,衣服旧了,房子换了,最后被迫无奈连那些银器都卖了,他开始受到任何人的欺负,大家看不起他,玩腻的叫他高老头,面对别人的调侃他总是默不做声,因为他的心里在日夜盘算着怎么为他女儿好。

表面上她们生活的光鲜艳丽,实际却是困迥不堪,所以这个慈祥的老爸必须帮他们。他对女儿的宠爱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女儿们的一个微笑都能让他欣喜若狂,哪怕最后女儿因为钱把他逼到了死亡的绝路他也是原谅她们的。最后临死的那一刻,他一辈子深深爱着的两个女儿一个也没有出现,他才明白直到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她们在睡觉都不会过来看一眼垂死的老父亲。高老头最后或许是怀着一丝怨恨去世的,两个女儿连葬费都没有出,只是那个大学生尽全力给他办了一个简单的丧事。至于群众们只是觉得像高老头这样的人还是死了痛快,活着对他就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大家依旧谈笑风生,就像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人……

浮夸的巴黎社会表面耀眼惹人,脏乱的伏盖公寓表面和实际都是惹人厌恶,但是作者通过这一组对此告诉了我们两者其实是同样的丑陋,尽管生活在不同社会等级的人有着许多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却一样的龌龊卑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