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1
某一天,在图书馆无意中发现《呼兰河传》这本书,便充满好奇的翻开来看看,这是由萧红写的一本小城故事。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纯真的。萧红笔下写的童年小城生活,她的童年是愚昧的,是平庸的,是苦难的,尽管在这种情况下,她能平静的写出呼兰河城的童年,让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自己,那时候的我是无忧无虑的,农村的美景也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每天我穿梭在田间的小路上,和祖父祖母的玩闹,有时候去村头看看,有时候去村尾看看,有时候在别人的家里玩着,这段童年的时间是让我最无忧的。可萧红的童年是的那样的,她用自己的那颗包容的心将这一切不美好的事物都包容了,因为她想珍惜这段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呼兰河人是消极的。他们逆来顺受,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会有。人生是无法判断,自己是无法控制的,但他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未来,人的一生是苦是乐,还得靠自己。当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已经精疲力尽之时,或许就该放手了。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回忆的件件童年往事,塑造了一个天真、幼稚、活泼的女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祖父、后园和我》这篇文章。通过一些事例,如: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鸭子吃等,透露出了“我”的可爱、天真,也透露出了祖父的慈祥、和蔼。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记得我四岁多时,非常喜欢吃一种夹心糖,只要一去超市,我就一定要买。不只是因为这种糖好吃,还因为包装袋上的代言人是个长得很漂亮的大姐姐。那时候,我刚学会剪纸,一回家,就把大姐姐的头像剪下来,再“收藏”起来。过了一阵子,妈妈又给我买了一包夹心糖,可是包装变了,那个大姐姐不在了,换成了一个男人。我哭闹起来,妈妈说虽然包装换了样子,可里面没变呀。可我只要画着大姐姐的,不要画着别人的。所以,从那以后,我再也没买过那种糖。
看完《呼兰河传》后,我发现幼时的我和作者极其相像,我只吃画着大姐姐的糖,作者只吃掉井的鸭子,都是那样天真无邪。
童年都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要珍惜的利用自己的童年,不要浪费了这段美好的时光。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3
这个星期,我们整个班都在读《呼兰河传》。这本书颇好看,这是作者萧红记录她美好的童年。
萧红住在呼兰河城,她和祖父一起生活,每天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玩耍,锄草,学诗……,就连花园里的植物也是自由的,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有人管它们。萧红就这样快乐的生活着,直到有一天她祖父去世了,家里一天比一天荒凉,没有了欢笑声,没有了朗读声,花园里的植物也干枯了,失去了生命力。
这本书让我记忆深刻的人是冯歪嘴子,他是靠卖年糕为生,生活很艰难。他娶了一个妻子,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从那以后,每次冯歪嘴子去吃饭,人们多会讽刺他说:“少吃些吧,把馒头留给儿子吃吧!”又过了几年,他的妻子又要生子,但妻子的身体越来越瘦弱,产后不久便死去。虽然生活更为艰辛,冯歪嘴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命,放弃儿子,他坚强的维持着一家人。
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了很多呼兰河城的民间风俗文化,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呼兰河城是个特色浓郁,热闹的地方。
这本书有哲理,也富有童趣,含有丰富的情感,全部表达的是作者的心里话,真实的生活。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篇4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