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白杨》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背诵指定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定向示标

1、导语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在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钟演讲)那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板书:白杨

2、复习

检测题。适当点拨,回答:2分钟

(1)白杨,又叫( )、( )。在我国( )广泛种植,文中的白杨生长在( )。

(2)课文写一位在( )工作的父亲,向( )介绍( )的`事。

3、示标。

(1)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读、记:1分钟。

自学指导一:

思考题一: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学方法:

1、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3、各种形式的朗读。

导学释疑一:汇报:

1、逐句理解“爸爸”的话。抓住“从来”、“哪儿……”等词理解白杨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戈壁滩。

3、各种形式的朗读。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汇报。板书:适应性强,坚强不屈。6分钟。

自学指导二:

思考题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学方法:

1、画出你们知道的,推想你们不知道的。

2、此时,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二:

汇报:

1、读学生们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学生们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读“爸爸”的话。老师点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5分钟。

自学指导三:

思考题三:“爸爸”望着白杨树,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学方法: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三:

汇报:

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3、“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老师点拨。画小白杨,板书:借物喻人。3分钟。

合作探究:

个人—小组—师生 老师点拨,解答疑难。4分钟。

自主测评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杨—无私奉献

蜡烛—……

……—……老师点拨。练习。10分钟。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3、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白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⑴ 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⑵ 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 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⑴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⑵ 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⑶ 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⑴ 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⑵ 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⑶ 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 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⑴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⑵ 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 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练习课】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到处都是( ),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 ),就像戈壁滩上的( ),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 ),不怕( ),那儿需要,他就在那( ),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 ) 表白( ) 沉思( )

挺秀( ) 消失( ) 肯定( )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1、

2、

3、

四、用“没有 没有 也没有”写一个句子

《白杨》教学设计 篇3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白杨生齐读课题。

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自己对白杨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与小组同学交流问题。

3、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1—3自然段

教师指名读1-3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滩给你怎样的印象?(荒凉、没有生机) 师引读:没有——————没有———————没有——————。天和地的界限——————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

《白杨》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播放视频《小白杨》

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生:《小白杨》

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

生:边防战士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

通过歌词(很会学习)

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一组: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评判标准是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组:选出思维最活跃的同学。评判标准是回答的问题最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结束后,评选出结果,并代表老师把礼品赠给这位同学。 师总结引出课题 :歌曲《小白杨》是一首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白杨》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又是歌颂谁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的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的过渡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以此为轴,前面介绍白杨树,后面爸爸表白自己的心。)

二、 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师:学生读1——12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分析。 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让学生反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突出“直”,并从文中找出体现直的'四字词语“高大挺秀” (板书)

高大挺秀什么意思:高大:又高又大 挺:挺拔;秀:俊秀。总体意思:高大挺拔而又俊秀。(运用组词法)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哪儿”在本文中是什么地方?

教师点拨:先让学生描绘心目中的戈壁滩,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你还知道有哪些像戈壁滩一样荒凉的地方(沙漠、荒地、青藏高原) 总结出白杨树的特点:生命力强(板书)

第三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改变句式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诵读体会含义: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坚强不屈(板书)

你想对白杨说什么?

生:

师过渡:爸爸不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还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孩子们知道吗?

三、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知不知道,你从哪里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启发学生不

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在念中学” 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板书: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师小结:他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要求讨论后用一句话写下来。

孩子们并不理解爸爸的心愿,那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 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课文结尾)那是因为??

“大树”指的是爸爸,小树指的是孩子,

从“正迎着风沙成长”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里的小白杨一定会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建设边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建设者中流传着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边疆建设者像白杨树一样,边疆需要他们,他们无怨无悔的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觉得边疆建设者身上闪烁着一种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借物喻人”)我们播放的歌曲《小白杨》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这篇课文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了边疆建设者。课下同学们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这篇文章又是歌颂谁的?

出示选自《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并推荐学生课下阅读《白杨礼赞》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我们教室里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结束)

推荐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

附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的心 坚强不屈教学反思:

1、《白杨》是一篇有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前半部分运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从读中品悟白杨树的特点。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先让学生去说,老师去讲,最后齐读,我觉得这样的朗读是无效的。教学的后半部分,我采用揣摩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爸

爸的心愿,并通过出示图片,很自然的学生就能知道建设者身上所闪烁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小助手”这一环节,通过歌曲《小白杨》视频,选出有自己学习方法的同学,并让这两位学生各自的任务,评选出朗读最好的和回答问题最好的同学,而这两个评选标准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标准,在教学结束时,两位小助手代表老师为选出的同学颁发奖品,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标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