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瑰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 导入

这是一些什么画?(看大屏幕)

哪位同学愿意来画画龙的图画?(愿意的同学来)

谁来说说含有龙的词语或者龙的传说或者故事?你愿意写到黑板上来吗?

听说过第一龙吗?中华第一龙是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第一龙

(齐读课题)读了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 以读促悟自主学习

想想你如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完课文懂得了什么。

1、遇到读不来的字,你怎么做?

(出示大屏幕)这些词语你全会读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

(教育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自主学习.

(出示阅读提示)

(1)中华第一龙是什么样子的?

(2)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3)龙形象的成因是什么?

(4)作者是哪些方面写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你还知道哪些与龙有关的资料?

3、学生自己读文,自主解决

4、小组交流

把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大家共享,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大家商议,也可请教老师.

5、交流汇报

学习第1段

比较: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

别看它造型粗犷,样子是蜥蜴,也没有艳丽的色彩

理解 图腾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说说你的理解。

为什么把龙当为 图腾?

学习课文第3。4段

请自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大屏幕)

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读。

整段话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是什么?你能用因为‥‥‥所以‥‥‥” 改一改,使句子意思不变?(同桌讨论)

学习课文第5段

找出中华民族与龙的深厚情感的句子。

学习课文第6段

齐读课文,体会与开头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中华民族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

都是龙的传人。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请你以“龙”为主题,设计作品。可以写一首诗歌、唱一支歌曲、设计一个纪念物、写一副对联‥‥‥ 可以独自创作,也可同伴合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了解作者笔下的北京胡同;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式。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文中生动描写北京胡同的语句,从而了解北京的胡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描写家乡小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北京胡同的照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朗读感受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语段。

2、朗读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两个语段

3、学生结合文中作者的描写谈自己对北京胡同的感受。

(学生自由言,教师将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1、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家乡的小巷?

2、全班交流,并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3、朗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

1、仿照例句“如同在电脑上写字,少了些许麻烦,也少了见字如人的温情”的格式,写两句话。

2、为什么“快乐并不因为富贵而多一点”,而“胡同里的一切都故旧,却不因此而少了快乐和温情?”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孩子们积极乐观地生活。

训练重点:

将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培养表达、倾听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训练难点:

讲的时候,能把自己的快乐表达清楚,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教学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书签奖品

③课前布置学生走进自然,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为课上的交际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引入话题

1.教师边叙述边播放美丽的秋景图:有人说秋天是一首美丽的诗,有人说秋天是一幅五彩的画,有人说秋天是一曲动人的歌,孩子们,秋天在你的印象中又是怎样的呢?

2.生自由说。

3.师:你们说得真好!是的,秋天是个五彩斑斓的季节,它带给人美的享受,丰收的喜悦和无尽的快乐。在这美好的金秋季节,让我们一起来讲述秋天的快乐吧(板书交际话题:秋天的快乐)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凭借美丽的秋景图,勾起学生的美好回忆,交流印象中的秋天,把学生带入具体的交际情境。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师: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看着你们这高兴劲儿,我知道大家一定有许多快乐要一起来分享。此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快乐?

2.指名说。

3.师:秋姑娘也被大家感染了,她非常想与你们交朋友,与你们一起分享秋天的快乐,她决心从你们之中挑选四个“快乐天使”,并且会送上一份神秘的礼物,你们想成为快乐天使吗?秋姑娘说别急,别急,评选“快乐小天使”还有一个标准,看谁能与秋姑娘心有灵犀一点通,说说我们在讲述时应注意什么?(引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4.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口语交际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 “秋姑娘”想要挑选“快乐天使”的形式,使学生进入情景,交流自己的快乐,教师再以“秋姑娘”挑选“快乐天使”的标准来引导学生明白讲述交流的要求,使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并就不明白的问题有礼貌的发问,为学生下一步互动交流作了铺垫。

三、多向互动,分享快乐

1.组内互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争当“快乐小天使”。小组推荐代表上台讲述。引导学生评议。

3.评选“快乐小天使”和“最佳倾听”奖。

设计意图:学生组内充分互动交流,表述自己的快乐,互动中学会将事情讲述清楚,学会认真倾听;班内交流,将交流推向了高潮,使学生互动交流,乐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并感受到别人的快乐。

四、谈话,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你们分享了自己秋天的快乐,谢谢你们把快乐带给秋姑娘和我。最后也让我们把快乐带回家吧,与家人一起分享快乐,并写在中,让我们做快乐的发现者,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交流延伸到课外,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交际方法于实际生活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使训练得以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表达清楚

认真倾听

相互补充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找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有关语段,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者喜爱白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分别想象它们描绘的画面,从而形成三幅优美的图画,能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还原画面,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

【课型】精读课

【教学过程】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

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鹭鸶》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在郭沫若看来白鹭也是一首诗,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散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第1课。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识“精巧的诗”

1.在单元导读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昨天在预习时又进行了巩固,下面我们听写几个。

白鹤,嗜好,镜匣,望哨,清澄

(1)听写

(2)屏幕出示核对纠错。

(3)理解:望哨(站岗放哨;借助相近的词语理解)

清澄(清澈澄澈;有时候我们通过字面去感觉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借助工具书来验证。)

2.接读课文,思考:文中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394个字,凝练而富有意境,所以郭沫若就是把白鹭当作诗来写的。

板块三:想象画面,具化“精巧的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觉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画出有关语句并作批注。

交流:

(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第五自然段)

①追问:精巧在哪?

(预设: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这精巧的仅仅是这四处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②同学们,那么精巧到什么成都才能像诗呢?你能从哪个字或者词读出来是恰到好处?

预设:白鹭的大小也正好,颜色也是恰到好处的。从“一分”“一忽”中读出来的。

聚焦“一忽”:什么是一忽?(做动作,就这样疏忽之间、微乎其微就叫一忽)

试着读出你的理解。

③看,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是遗憾。现在我们阅读这一段,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看,这就是这段话的出处。

出示:

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这样的白鹭,它身段的大小是适宜的

(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色素的配合是适宜的

(女)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全部、每一处都是适宜的。

(齐)我们一起读——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⑤这一自然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完美无缺的画面。让我们把这幅白鹭外形的画面定格在自己的脑海中。

(生看着画面背诵。)

(2)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3、第4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

(第3、第4自然段并不是多余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衬托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是呀,有多少人见过白鹭呀!可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了它的美。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文字走近白鹭的身边好好地欣赏欣赏它如诗如画的美吧!

(分组朗读班齐读第2自然段;一二小组读第3、4自然段;三、四小组读第5自然段)

过渡: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此外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像画面一样的诗呢?

(3)在清水湖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①句子当中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通过这段文字读出的那精美的画面吗?

那清水田当中一定倒映着——(预设:倒映着白鹤那美丽的影子,远处的山被白云围绕着,映在水中若隐若现,天上还有几朵白云在那飘,十分美丽。)

②相信你也能为我们读出这样的精美,读——

齐读。

③画面中的白鹭真的是在钓鱼吗?那我们换成“啄鱼”“捕鱼”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现在我们再回到白鹭的画面,看从这样的画面当中,你又能感觉到怎样的心情呢?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就这样,白鹭站成了一幅画,钓起了一首诗,我们一起像它这样闲适地惬意地读一读这段话吧。读——

④现在你可以给这首诗起个名字了吧?

小结:刚才这样我们抓住“钓”这样看似平凡的字眼,边读边想,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从画面当中读出了心情,走进画里,读出诗来。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8两段,看你能读出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读出怎样的心情?

交流

(1)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上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①交流看到的画面。

②白鹭真是在望哨吗?那是在做什么呢?

③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①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画面面前没有人的心是平静,没有人的心会烦躁,所有人都会感觉清澈透明,所以白鹭就是清澄,清澄就是白鹭,我们再读——

②你想给这样的画面起一个怎样的名字呢?

4.我们相信白鹭怎么看都是画,怎么读都是诗,是一首精巧的诗,让我们配着音乐合作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同学们,一静一动皆有韵,一花一鸟总关情。所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块四:领悟表达,拓展深化

1.同学们这便是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大家看这是另一篇文章当中对白鹭的介绍,请同学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对比课文中的写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白鹭,简称鹭,也称鹭鸶。体长60厘米左石星纺锤形。鹭鸟的身体特征是嘴长、颈长、脚长和爪趾长,体态纤瘦。全身羽毛白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所以被称为“蓑羽”。白鹭脸部裸露部分为黄绿色,嘴黑色,胫与脚部也呈黑色。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若学生都喜欢第一种,可以这样来引领:如果要让你选择其中的一段,根据他去野外寻找我们没有见过的白鹭,那你如何选?)

小结:第1种写法说明具体,第2种说法饱含深情。

2.如果你喜欢第1种,可以尝试着把本文变成这样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若喜欢第二种,可以读读《石榴》。这是选做作业。

3.必做作业是背诵《白鹭》。

板书设计:

1.白鹭

色彩——水田闲钓

身段

身段——黄昏低飞

(静)(动)

一首精巧的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