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欢迎阅读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1.一、教学目标

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了解位似与相似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位似图形的性质.

2.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性质与作图.

2.难点: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掌握位似图形概念,需注意:①位似是一种具有位置关系的相似,所以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必定是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②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只有一个;③两个位似图形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两侧,也可能位于位似中心的一侧;④位似比就是相似比.利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可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位似.

(3)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所以它具有相似图形的一切性质.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它又具有特殊的性质,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等于位似比(相似比).

(4)两个位似图形的主要特征是:每对位似对应点与位似中心共线;不经过位似中心的对应线段平行.

(5)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其步骤见下面例题.作图时要注意:①首先确定位似中心,位似中心的位置可随意选择;②确定原图形的关键点,如四边形有四个关键点,即它的四个顶点;③确定位似比,根据位似比的取值,可以判断是将一个图形放大还是缩小;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因为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置有关(如例2),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中的图2与图3).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补充的一个例题,通过辨别位似图形,巩固位似图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2)两个相似图形每对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二者缺一不可.例2是教材P61例题,通过例2 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位似图形的画法,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讲解例2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画出所要求作的图形,要让学生通过作图理解符合要求的图形不惟一,这和所作的图形与所确定的位似中心的位

置有关(如位似中心O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外,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内,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条边上,可能选在四边形ABCD的一个顶点上).并且同一个位似中心的两侧各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图形(如例2 中的图2与图3),因此,位似中心的确定是作出图形的关键.要及时强调注意的问题(见难点的突破方法④),及时总结作图的步骤(见例2),并让学生练习找所给图形的位似中心的题目(如课堂练习2),以使学生真正掌握位似图形的概念与作图.

四、课堂引入

1.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面所给的这样一类相似的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2.问:已知:如图,多边形ABCDE,把它放大为原来的2倍,即新图与原图的相似比为2.应该怎样做?你能说出画相似图形的一种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例1(补充)如图,指出下列各图中的两个图形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其位似中心.

分析:位似图形是特殊位置上的相似图形,因此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位似图形,首先要看这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再看对应点的连线是否都经过同一点,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说课稿 篇2

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课教学我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典型事例,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指出偷税、欠税、骗税和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使学生懂得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欠税等行为是可耻的违法的;同时使学生懂得既要有自觉纳税意识,也要有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二)说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依法纳税》这一框题的内容在《经济生活》这一整体中是一个重点内容,因其内容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税收”;并且它的内容较之“分配方式”“财政”等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政治学科新课程改革“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参与当代经济生活”理念的要求。

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1)编排特点:《依法纳税》是《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中的最后一框题,是第九课《征税和纳税》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2)教学重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对象

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税收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以及税收及其种类等相关内容,并且南庄本地有大量的企业,学生对纳税人纳税特别是本地企业的纳税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高一学生接触和了解的生活实际有限,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少,本课内容对他们而言有一定难度。

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观察发现法、思考评价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本课内容以探究活动为主,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既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另外还要用不同的尺度去合理地评价学生。要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能学好的,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思路

为实现师互动共进,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将本堂课教学设计思路定位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突出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多结合学生生活中特别是南庄本地和佛山地区的实例,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生活现实的情景中体悟道理,学会参与当代经济生活。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情景演示视频、相关案例图文演示、学生喜闻乐见的fLAsH动画、歌曲等,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税收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与纳税发生联系1、探究活动一,2、播放情景短片《纳税与我无关?》

3、展示生活场景:银行取款、超市购物等集体讨论,并发表自己对短片和情景展示的看法,形成认识:人人都与纳税有联系。

讲授新课一:纳税人与负税人

1、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含义

2、纳税人与负税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人人都是负税人1、突破难点,2、采用概念关系图分析法和材料分析法,3、结合课本85页例子,4、分析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含义和关系。

5、点出不6、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7、但都是实际的负税人。分析85页关于电器厂和超市谁是增值税纳税人和负税人,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2、违反税法的现象

3、树立权利和义务意识,4、积极行使税收监督权1、突破重点,2、播放fLAsH《假如国家没有税收》,3、分析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探究活动二:《我当一回税务官》,5、采用材料分析法,6、结合南庄和佛山本地实例,7、分析四种违税现象及处罚,8、并用图表归纳整理这块内容。

9、播放fLAsH歌曲《十年》

10、探究活动三:播放短片《买掌上电脑》和《拆来拆去的市中心雕塑》通过对各种动画和现实材料的了解,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从而明白税收的性质,树立依法纳税的思想,敢于跟违反税法的现象作斗争,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足,并积极行使对税收工作的监督权。

练习巩固

xxxx年高考广东卷16、17、18题

情感升华课后探究活动安排:

情景设置:在税收宣传活动日中,某税务机关征集税收宣传标语和口号,请你为其设计税收宣传口号。

板书设计:

纳税人和赋税人

1、纳税人

两者关系

2、赋税人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罚

树立权利与义务意识,积极行使对税收的监督权

(五)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己身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力求体现《经济生活》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整节课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辅助材料丰富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讲练结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安排了一个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本课知识设计税收宣传口号,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服务生活”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作为负税人的意识不强,许多学生觉得自己与税收无关,也很少有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积极监督身边的交税与收税行为,教师要多作引导,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近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习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近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习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说课稿 篇4

【实用】说课稿集合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