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经历了一场中考总复习,结合中考成绩再反思三年来的教学,我想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下一轮的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一、从七年级开始就让学生阅读课标规定的必读名著,以及《语文报》、《散文》、《读者》等优秀报刊。名著的学习和积累应该是从初一到初三实打实的阅读和积累。而那些报刊杂志每一期都有优美的文章、丰富的`课外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情感教育。除让学生广泛阅读外,每星期还要求学生做一篇读书笔记,对自我喜欢的文章或片断进行欣赏,把感悟写下来。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中考复习时,老师只是启发和点拨即可。
二、平时注意抄写、背诵。每星期布置抄写作业,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段落或文章。这既能够练字,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扩大课外积累。同时在抄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背诵,“背诵虽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却是一个礼貌的办法”。
三、课堂教学中落实大语文观,丰富课堂资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平时教学能够放开手脚,以教材为基础,但不是拘限于教材,能够大胆旁征博引,介绍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学故事、名人轶事、成语故事等资料,并关注其他的相关学科,以此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堂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课堂教学当注重有效地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潜力,并落实到了笔端。
五、重视点滴的作文训练。平时教学中,当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时刻用眼用心体会生活,及时用笔记录生活,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提高观察感悟潜力,并为写作积累鲆活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写日记或写随笔不失为一个很有效的举措。
所思为所行,愿在新的初一,新的起点,我能努力做到。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春望》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诗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同学们己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本次教学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2、让学生多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3、课后作业既紧扣课文,又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不足之处:
1、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
2、备课环节的部足,导致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法跟上我的预想。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 —— 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 —— 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一、初读枣核。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
二、读懂枣核。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三、品味枣核 。抓住主旨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给大家欣赏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想到黄校长所开设的《冰心诗两首》一课,学生自主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语出惊人的表达。这种情景正是我所期待的,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记得薛主任在讲题目枣核的作用时,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枣核是文章的线索,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外,还发现了文题和文章语言风格的关系,两者都是质朴无华的。并由此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色于辞藻华丽的文章。这一点让我映象极为深刻,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向薛老师学习,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4
集体备课是发挥集体智慧和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资源共享合作互动的有效途径。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特意制订了集体备课制度。
以级部为单位,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以确定的时间和不确定的时间相互结合为主
不确定的.时间交流教学心得,用确定的教研日交流备课思路,坚持“低起点,高视点,新背景,热问题”。
集体备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看备课内容是否有新意,是否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是否体现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是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学校在时间、地点上对集体备课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按年级组把个教研组组分为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四个备课组,安排四个备课组带头人,对每个备课组进行了有效地负责,我校教师对集体备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组内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充分做到了课前制定计划,并对下周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交流讨论,有了初步的共识。由于我校语文教师均为教龄在7年以上的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较为熟悉,并且每个教师均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大家在通过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长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主动性。
但这样做也有他的缺陷,由于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而学校在集体备课中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布置,这样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我也在反思,对于不同学生应在集体备课中实行分层讨论,更多的考虑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5
(热)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3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