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1
本学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2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
培养优生,要注意: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三、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3
新年到了,当大家团聚在一起,共享者欢乐时刻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敬老院里那些残疾、孤寡的老人们呢?
我们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分队,去敬老院里献爱心。首先,我们去超市买了些饼干什么的。谁知大家都没带钱,只有我和王诗慧身上有些。我们把钱凑了起来,买了7包饼干。
我们上路了。一路上有说有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了敬老院。一打听才知道,敬老院的院长是我幼儿园时的班主任。可是老师今天正好不在,门也锁着,无法打开,我们被堵在了门外。更糟糕的是,门卫室里居然没有人。“不会搞错吧,连门卫也没有”“我们不会白来了吧”同学们发起牢骚来。这时,在院内草丛里,走来一位老人,“啊、啊”的叫着。我仔细打量起着这位老人来,他已有70岁左右的年纪,两鬓发白,脸色通红,一张脸上长满了皱纹,看上去老态龙钟、有些痴呆的样子,等了许久,一位戴着帽子的中偏老年人走了出来,问我们:“你们干什么?”周思琪答道:“新年到了,我们来帮老人们做做好事,还买了些饼干送给阿公、阿婆们。”那个大概是门卫的人就放我们进去,我们刚进门,一条狗就冲我们“旺、旺”叫个不停。那门卫喊道:“去、去”,那狗才停下。大概是狗的叫声,吸引了许多老年人围了上来。我拿着饼干一一分给他们,老人们乐呵呵地笑着,我们用普通话向他们祝贺时,他们却听不懂。转念一想,这些老人也没有多少文化,大概听不懂吧。于是我们用方言向他们祝贺,老人们就更高兴了。大家还帮老人们叠被子、理衣服、倒茶,然后用手机照下了精彩瞬间。
我们走了,但我们的祝福却留在了老人们的心中。虽然我们只带了些薄礼,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愿天下的孤寡老人们过得更开心、更快乐。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二,感触颇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有这样的意思:“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军人。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5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寒假的酸甜苦辣,在我心中是挥之不去的。正月初四的下午,我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去儿童福利院看望小朋友们,并献上了一份爱心。
正月初四一大早,我和哥哥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去超市买了些水果和零食。我们还精心准备了几个节目。下午两点半,我们就兴奋地来到福利院。进大门上了二楼,我们便看见20多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小朋友坐在教室里看少儿节目。我们刚到门口,他们就异口同声地喊:“哥哥姐姐好!”我听了,一股热流在心中涌动。走进教室,我看到的是一群有着各种残缺的可怜的孩子,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哥哥把带去零食分给他们,只见他们个个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接下来,我和哥哥就每人吹了两首歌曲给小朋友们听。
仅管我们的表演并不是十分精彩,但是,我从他们那一张张笑脸中感受到了他们是那么的快乐。然后,我们又去参观了他们的房间。他们的房间很整洁但比较简陋,床硬硬的,被子也不厚。这又又使我起了怜爱之心:他们失去了父母,得不到母爱和父爱,生活条件又不是很好,真是太可怜了!最后,我们还跟他们进行了交谈,玩游戏……我跟他们交谈的时候,虽然有时听不清楚他们在讲什么,但我仍然很努力地想听清楚他们讲的话,想听一听他们的心声,想多给予他们一点快乐。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要回去了。临别时,那一只只小手抓着我们的手不肯放,有的小朋友还主动伸过手来让我们去握。看来,他们是多么渴望有人去疼他们、爱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欣慰和幸福呀!他们是多么渴望生活中多一个人去爱他们呀!
让我们一起去关爱他们吧!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能让那些孩子们感受到虽然失去了爸爸妈妈,但是有社会上许许多多人去关爱他们,使他们觉得生活是快乐而幸福的。而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快乐是无限,心灵是满足的。
虽然寒假已经过去,但这件事却一直烙印在我心头。它使我永远不会忘记爱,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可怜的孩子,我还要去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