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
3.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串。
2. 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去理解字词。
3. 了解水乡秋天的特点,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激发兴趣自主识字、读词,写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大家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么?常熟是我的家乡,你们去过常熟么?电视上见过么?那儿可是个水乡小镇,不但风景优美,物产也很丰富。你们想不想去张老师的家乡看看?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我的家乡,那儿的水特别多,所以也叫水乡。大家看看,图上画得是什么季节呀?你怎么看出来的?想知道水乡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么?读了这些词语你就知道了。出示韵文。
二. 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1. 请大家看着拼音自由读一读,看谁能读正确,并想一想,哪些词读的时候要注意。学生自由练习。
2. 交流。你觉得要注意哪个词的读法?为什么呢?请你领大家来读读。谁还想说说。(注意翘舌音,后鼻音)
3.刚才小朋友们说得很好,现在请大家再次读读这些词语,要读好刚才说到的注意点,看谁读得正确,没有错误。谁来读准第一排,四组分四排读;两排一读谁行?男女生分两排读。四排词语连起来谁行?点名2人,齐读。
4. 去掉拼音谁也会读?学生练习,你会哪一排你就大胆站起来读。齐读。
5. 这些词你们都读准了,好样的,但还不够,还要读懂,读出味道来。
三. 读词成串,边读边想。
1.现在我就领着大家去水乡看看吧。出示图片,秋天的水乡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放眼望去,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水面上飘荡着一层雾气,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水乡变得更美了。你们觉得美么?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吧,谁来读?点名读。师范读,我读得美么?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美?因为,我一边读,一边想,当我读这排词语的时候,我的眼前好象就出现了这幅画面。你们也来试试,读得慢些,要边读边想。点名读,评议(慢些,听出来了,你很喜欢水乡)男女生读,齐读。
2.水乡的荷塘更美呢,,看,你喜欢图上的什么?相机认识菱藕。这排词语,你也能读好么?一边读,一边想,自己试试看。点名读,评: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出来了,你特别爱吃菱藕。荷塘真美啊。
3.站在荷塘边,向远处看,你又看到了什么?船队为什么要唱着渔歌呢?天色晚了,天上飘着晚霞,湖面上飘着歌声。船舱里装满了鱼虾,这场面多美呀,你喜欢么?能读好这排词语么?注意边读边想,自己练习。点名读。评议。
4.夕阳终于落山了,夜晚来临了,水乡的夜景也很迷人。出示图片,美么?看谁能凭自己的本领把这排词语读好。点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四. 连串成篇,形成积累。
1.每一排词语你们都读得很好,连起来读,你们还能读好么?请四小组分别读一排词语。读得真好听,真上口,这里有个小秘密,瞧,一、二、四排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所以读起来特别上口,听起来特别悦耳。
2.听了你们读,我也想读。师配乐朗读。我读得好么?知道我为什么读这么好呢?(边读边想)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学生练习。
3.点名配乐读。(评议:停顿,想象。你读得真好,封你做读书大王)这么多人都想读,这样吧,请你离开座位,去找自己的好伙伴,你们两个相互读给对方听。读好了就回到自己的座位。都读好了么,那就请大家起立,带着心情,带着表情一起来读一读吧,会背的可以闭上眼睛边想边背。配乐齐读。
五. 示范指导,认真写字。
1.课文读得真不错,这些词语你们都记住了么?出示生字。谁能熟练地读出它们?点名读。齐读。把拼音去掉也行么?点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看来你们真的都记住了。
2.现在我出个谜语考考大家,春天头发青,秋天头发白,远看像棉花,风来起白浪,猜一植物。谁猜到了?你怎么猜到的?看看是不是它。你真聪明。
3.接下来我们就来书写这两个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都带有草字头?还发现了什么?对,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上下两部分要写得扁而宽。观察范字。师范写,并提示注意点。学生描红。(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 出示田字个格“苇”,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进行范写。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2.了解水乡金秋十月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指导用文中词语造句,以及文中插图的说话:“游水乡”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水乡景色,幻灯片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幻灯片出示)。
金秋 烟波 水乡 夕阳 归舟 渔歌
芦苇 菱藕 荷塘 枫叶 灯火 月光
上节课,我们已跟这些词语见过面了,谁来为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2.抽读这些词语。
3、朗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二、指导感悟
1.激趣促读。
小朋友,现在你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水乡,实际上水乡美得很哪!你们还是自己坐上小舟再到水乡游一游,细心地看一看,我相信你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来!(介绍边读边展开想像的读书方法。提示: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认为哪儿最美?把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互说互读。
4.反馈指导。
全班交流,大体步骤为: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行:通过“烟波”感悟湖面的苍茫、广阔。语速较慢。
(2)第二行:荷塘多彩明丽,摇曳多姿。语速较快,表达出兴奋之情。
(3)第三行:一幅“渔歌唱晚图”。晚霞映红了湖面,渔民们唱着悦耳的渔歌满载而归。语速稍快,抒发了丰收的喜悦。
(4)第四行:湖面的枫叶红得像二月花,湖面的`点点灯光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在明亮的月光照射下,水乡更显宁静和迷人。读的时候语速稍慢。
5.整体感悟。
(1)了解叙述顺序:白天(湖面、荷塘)——傍晚——黑夜。
(2)练读全文。(提示:边读边联起来想像一幅幅画面。)
(出示)金秋,我们乘着小舟到水乡游玩,先看到( ),接着,我们来到荷塘看到了( ),太阳落山了,我们看到了,听到了( ),夜幕降临了,我们又看到了( )。
a,自读,再口头填空。
b.反馈说,评议,再说。
C,进一步感悟水乡的美丽富饶。
三、指导熟读
1.体会押韵。
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是押韵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自读体会。
2.指导停顿。
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3.练读全文。
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四、练习造句
1.自己从韵文中找一个词来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最好。
2.指名造句,评议。
3.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选两三个词来造句。
五、指导看图说话
1.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踊跃,但还觉得不过瘾,下面我们再来比试比试。
2.多媒体课件出示金秋的水乡图。
(1)同学们能不能按顺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自己说,同座位互相说互相听。
(3)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
(4)能不能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一些好词呢?
(5)说了这么多的水乡景色,你想发出什么赞叹?
就把这句赞叹句作为文章的结尾。
(6)指名说,比赛说。
语文教案 篇2
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学生刚刚接触古诗,也是孩子第一次接触课文。所以,上好这一课,意义重大。
课前经过了解,有很多同学其实都已经会读课文了,因为他们在幼儿园学了或者爸爸妈妈提前教了。上课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读得都很熟练,但是有拖音现象,停顿也不够准确。我放手先让会读的.孩子和同桌相互读一读;然后,重点抽查拼音基础较弱的孩子读,进行指导,孩子提高很快。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阅读。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1、你喜欢春天吗?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三四五月是春天。春天已经来了。春光明媚,百花齐放,一切会变得十分美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诗歌。
2、出示课题、齐读。
3、“春天在哪里”是一篇很美的课文。它要求我们多读课文,要读得熟、读得好;还要注意学习字词,学习句子。
4、“春天在哪里”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后面可加什么标点符号?
5、练读,注意语调往上扬。
6、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四次,都表示提问,句末语调都要上扬。不过,在课题中,并没有标点,也不表示提问,就不必把语调往上扬。(再读课题)
二、范读,了解大意
1、那么,春天到底在哪里呢?一边看课文,一边听录音,把说春天在哪里的句子划出来。听课文录音后,学生回答。板书:枝头草地竹林田野
2、看插图,理解词语“枝头草地竹林田野”
3、学说话:春天在枝头,在草地,在竹林,在田野里。
三、自读,读准字音
春天的枝头、草地、竹林、田野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自己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首诗有几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边评议边正音。
3、针对学习中有困难的字进行指导。
(1)认读6个生字。
雾薄换笋探蚕
(2)指导生字的书写。
洒: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西字,第五笔是竖弯。
探: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枝: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支,支的第一笔横要短。
野:左边是里字旁,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是予。
暖:左边是日,右边是爰,这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蚕:上下结构,天字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讲评学生的书写。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了解每一节大致写了什么。
3、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五、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春天的枝头、草地、竹林、田野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节
1、女生读。思考:春天的枝头是怎样的?哪两行诗回答了这个问题?
出示: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
2、“柳条儿跳舞”是什么意思?动作演示柳条来回摆动,好象在跳舞。
3、朗读指导,语气中有欢快的感觉。
4、“桃花儿脸红”是什么意思?
桃花开出粉红色的花朵,像涨红了脸。
5、表情朗读。
6、柳条儿为什么会跳舞?桃花儿为什么会脸红?(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7、理解“微微”(动作)
8、春天的风轻轻的,暖暖的,非常柔和,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摩着我们的脸。
9、小结:这节主要说了春天的.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是用一问一答两句话写的。我们也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读。
三、学习第二、三节课文。
过渡:春天在草地上和竹林里又是怎样的?
让我们按“读读课文,找找句子,理解词句”意思的顺序来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几行诗告诉我们春天的草地和竹林是怎样的?
男女分别读草地和竹林的内容
2、看插图,理解“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春天来了,小草重新长出嫩叶,像刚睡过一觉刚刚醒来,换上了绿色的新衣。
3、理解“薄薄细细”雾是由小水滴组成的。这些小水滴很轻很轻,很细很细,漂浮在空中,形成了雾
4、指导朗读,注意声音稍轻。
5、指导动作演示,理解“探出头”。探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钻、露、长)
6、句式训练:竹笋探出头来
竹笋从哪里探出头来?(从地下)
什么时候,竹笋从哪里探出头来?(春天)
小草也是从地下长出来的,用这个句式怎么说?
用小草和竹笋合起来,一起说行吗?
读句:一阵春雨过后,小草和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7、用问答的形式朗读第二三节课文。
8、小结:让我们来做春天的使者,把春天的气息带进教室,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读短文学词句
1、春天的田野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色?让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四节。
2、理解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3、朗读体会。
4、配上动作,朗读全文。
5、春天里,柳条儿、桃花儿、小草儿,许许多多的景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自然现象同春天的自然现象有很大的关系。书上怎么写春天的自然现象?读有关的句子。
6、读句: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豆花儿香。
三、总结朗读全文
四、练习
五、完成课后练习2
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春天还在哪里?(小河里、树林中)那里怎么样?
板书:
1、春天在哪里
枝头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草地草儿醒过来,换上了新衣
竹林竹笋探出头来
田野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发生在意大利的一个故事:小约翰每天到“我|工作的店里,只花了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虽然很想,确从不多花钱买两根香肠。后来我发现他每天给人送报纸挣钱,还知道他家并不是经济不好,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我明白了约翰 父母这样做是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能力,认识到这样更有利于他成长。
学情分析
我们班有十六人,基础整体来说比较薄弱,三个人成绩优秀,四个人成绩中等,五个人成绩属于中下游水平, 四个属于滞后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仍有小部分人自控能力差,还不能独立完成预习课文的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读课文,学习约翰从小就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精神。
3.正确,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约翰从小就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精神。
难点:体会到生活能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细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内容
五作业 同学们,你们能够说说“成长”两字包含的意思吗?
总结:是的'。成长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婴幼儿——少年——青年——成年的成长过程,即:个子的长高。二:思想的成熟包括性格,观念的变化等等。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健康成长,最后成才,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这个每个人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成长》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约翰外貌,语言的句子
2.和小组中的同学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相互补充。
3.请同学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一谈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4.从学生一的回答中,你体会到约翰是歌什么样的孩子?
5.读一读这句话
6.外貌描写跟故事有没有关系?去掉行不行?
7外貌描写二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语言描写(四个描写语言的句子略)
1.从这些语言中你觉得约翰是歌什么样的孩子?
2.读读这句话。,读出亲昵的感觉
谈谈你对句话的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1.约翰的成长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约翰成长后,你觉得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课文最后写道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在成长过程中我个子一天天在长高了,
生:我比以前懂事了,帮父母干的活多了,没有以前那么随便发脾气了......
生答外貌描写一:长得虎头虎脑,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师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聪明可爱机灵)
外貌描写二:第五天雨停了,约翰穿着一件红大衣,戴着一顶红帽子,有来买香肠了。(很有礼貌) 让学生理解成长的意思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文本,走进约翰
引导学生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找出四处描写语言的句子,感受句子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探究中自己明辨道理,自己懂得教育自己。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成长 开端:只买一根香肠,一听可乐(设下悬念)
发展 我的推测
红衣男孩雪天送报(加深悬念)
高潮:约翰有足够的钱却从不多花(揭开悬念)
结局:合理支配金钱,培养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