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孔乙己教案一等奖(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乙己教案一等奖 篇1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介绍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
三教时。
学习方式:
朗读法,语言品析法,讨论
第一教时
一、自主学习
1.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2.字词学习
⑴注音
阔绰(chuò )羼(chàn)绽出(zhàn)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3.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
提示: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二、展示交流
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至第3节)。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
1.提问思考:孔乙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活动的?
2.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个场所的势利与冷酷?
三、点拨升华
3.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绘环境?又为什么要写柜台、温酒、喝酒?
4.就在这冷酷势利、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计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
四、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孔乙己苦人儿
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势利冷酷
“长”“里”“坐”“荤”站着喝
(笑)→而凉薄
“短”“外”“站”“素”穿长衫
孔乙己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生活内容;他的语言、行动,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他为什么穿长衫,又为什么只能站着喝酒呢?那就得认真剖析了。
五、达标反馈
1.熟读第一部分。
2.根据鲁迅第一部分的描绘,用漫画的笔法给孔乙己画像。
第二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自主学习
请同学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
圈划出孔乙己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语句,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3、交流展示
1.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2.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思考:文章中哪些动作描写最精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
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
3.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例如: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与“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性格。
4.孔乙己神态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鲁迅小说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极简炼,却意蕴深刻,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的灵魂。
①“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②“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
③“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④“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达标反馈:
1.摘录文中精彩传神的描写语句,并赏析。
2.熟读第4节至第9节。
第三课时
一、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自主学习
启发思考:孔乙己好些天来,他的遭遇如何呢?
(1)指名朗读第10节。正音解词。
打折(shé)服辩(fúbiàn)
(2)学生回答:他被打折了腿。
2.展示交流
思考:这件事深刻地揭露了什么问题?作者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叙事写人的?
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侮辱、损害,而且肉体上遭摧残。
文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有功名,爬上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一个没有进学,跌下来,受折磨。丁举人有地位,有权势,本性凶残,手段毒辣,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先“正名”,后动刑,接着再慢慢地折磨,明明吃人,却不担吃人罪名,冷酷而暴虐。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喝酒的人与掌柜的对话中叙事写人。
3点拨升华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肖像、声音、神态、动作有何变化?
(1)指名读第11节。
(2)抓关键词语说明。
(板书)
别人对他的嘲笑、哄笑、说笑仍然是一样,无丝毫同情与怜悯,有的是冷漠、寡情与势利。
4、总结。
1.请同学就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进行归纳。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迂腐,好喝懒做,偷盗,中封建思想意识的毒而不自觉,毫无社会地位,但精神上又接近不了“短衣主顾”,脱不了那件长衫,成为鲁镇的多余的'人,废物。他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特有的语言行动,成为可笑的人。他是清末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挞丁举人之类的冷酷暴虐。作者平平淡淡写来,刻画得维妙维肖。放在社会悲剧里写出乡村潦倒文人的性格悲剧,笔触平淡,寓意深刻。整个悲剧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进行的,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文中没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可人们读后却感到心里有阵阵的隐痛。作者运笔确实收到鬼斧神工之效。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均做到个性化。用词精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5、达标反馈
1.看幻灯,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运用传神的词句。
2.抓住孔乙己肖像特征和语言动作,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3.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孔乙己教案一等奖 篇2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 重点和难点: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要素。
说明:
为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的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
为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按照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的过程来分步进行。
由于时代的差别,加上关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学生比较缺乏,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应对这方面内容作适当补充说明。
又由于这篇小说是以几个生活片断组材的,情节的连贯性不强,教学时,可以以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解决情节结构问题。
要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不可硬灌。
三、突破口
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
说明:
选定这一突破口,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文关注人物形象问题。因为这一突破口涉及两个人物,提示学生通过作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作用,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作思辨。了解小伙计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情节结构问题;了解了孔乙己的作用,可以学会确定主要人物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四、 基本教学流程:
(一)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默读单元教学要求,并作圈画、批注。
2、 交流圈画批注的内容,教师作归纳、补充。
说明:
这一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重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采用默读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这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 初读课文,熟悉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提纲,以小伙计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2、 抽学生复述,全班补充、修正。
3、 教师作引导,明确:
(1)小伙计所见所闻孔乙己的遭遇,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小说要素之一)。
(2)熟悉内容是阅读小说的第一步。
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阅读小说的第一步骤;二是对小说的情节有所感知,为落实有关知识打基础。
提出列提纲的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来理清小说情节结构,要求复述是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交流的需要。
(三) 再读课文,了解小说的'环境。
1、 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有何特点?
2、 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明确有关环境的知识。
说明:
这一环节是为了落实有关小说环境描写的知识及对其作用的认识。教会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小说环境特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方法。
具体操作时,可启发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从小说的内容中寻找依据。特别是从不明显的,容易疏忽的内容中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的特点。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关系联系起来。
要顾及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必须在大量的学生活动之后,再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传授方法。
(四) 提出突破口
1、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几个画面,为每个画面编个小标题。
2、 集体讨论。
(1) 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遭此不幸?
(2) “我”、孔乙己各与小说的主题有何关系?
3、 教师引导、补充、小结。
说明:
经过前两步教学流程,学生已对小说的情节、环境的特点有所了解,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并通过比较,了解人物的不同作用,学会确认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
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再次细读课文,加深对主要情节理解。第二步,通过讨论认识人物形式及其作用。在比较中认定主要人物。第三步,得出结论,归纳方法。
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的活动,讨论要充分,结论才容易被接受。
(五) 归纳、巩固。
1、 由学生自己归纳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2、 交流后,老师小结。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是起复习巩固作用。让学生自己回顾学习的过程,总结收获,培养善于疏理及时小结的好习惯。为了弥补缺漏,强调方法,教师有必要作最后的小结。
孔乙己教案一等奖 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二辩三辩
第④节第⑥节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而“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㈠也有观点认为“排”字反映孔乙己的贫穷,钱来之不易,故付帐时小心清点记数。同样是买酒喝,阿Q从城里中兴回来,一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字活生生地描绘出阿Q得意洋洋的炫耀情态。一“扔”一“排”,一暴发一窘迫,符合人物身份。
孔乙己教案一等奖 篇4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六、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