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07读后感

欢迎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1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2

创新就是能够在同行业中“赶”在前面去沟通,在同类技术中总结、对比和分析,让优秀成果“超”额产出,大力倡导“走出去、请进来”做法。

要想赶在前边,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不能靠常规性质的思维进行处理问题,比如能从钢筋料头材料的节省想到对于大体量的工程,能否考虑定制专有材料,打破常规的加工尺寸,同时在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对应这一项内容的专用其他材料也可以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相关业务整体的提升,从点到线、面、乃至整个体的变化,不断创造出优势的产业和技术。

超额成果的利用,并不是最终的结尾,还要勇于突破,大力倡导走出去,到新的项目中去实践,并进行评价,开展纵、横向的应用讨论,从而确定该成果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突破唯我独尊的心态,在自我对比中进行优化,不断超越自己。

作为企业,对于员工更要进行大力提倡,让大家都动起来,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每位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创新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在不断的尝试中,让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3

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虽然写于多年前,但是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仍如此广泛。通读一遍后,我对书中内容和一些观点颇有感受。书中第18章节:生态利基战略提到三个战略,我就其中收费站战略和专门市场战略谈点体会。

收费站战略专指蕴含丰富市场机会但规模不大,别人不敢做的产品或服务市场(小专市场、特定市场)。生态利基战略的目的在于在小范围内获得实际的垄断地位。最成功的“生态利基”战略整个着眼点就是尽量使自己不显眼。

结合公司得意产品在宽体轻客中——大空间,高承载竞争优势最为明显的特征,我们通过前期市场调研了解到那些重载需求的得意车型使用者(粮油图书五金等行业)认为该产品是“必须的”,即使得意产品价格再降低也不会增加需求,即需求刚性。不使用该项产品的风险远远超过产品本身的成本。一旦占据了这个生态利基,无论其产品有多好,价格有多么便宜,其销量往往取决于市场对主要产品的需求。采取该战略的公司不能滥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剥削、敲诈客户。

就专门市场战略,结合欧胜8AT专用房车底盘分析,在新兴蓬勃发展的的房车和旅居车市场或新趋势形成的早期,我们就必须抓住时机,系统的寻找高端房车有关专门技术的机遇,然后充分利用时间研发这些专门技术。利用拥有与众不同的8AT技术,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高承载房车专用底盘技术来保持领先地位,依靠专业改装厂把产品推向市场,提升销量。

此外,书中还有以下内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反思:

1、企业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认为自己比顾客“更了解”产品或服务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被如何销售,以及应该具有何种用途。生产厂商通常认为:一件产品的品质是由生产的难易程度以及成本的高低决定的。其实不然,顾客只会给对他们有用、为他们带来价值的产品买单。

2、对高价格的错觉。企业应该始终将“高价格”看作是一种威胁,一种易受攻击的危险手段,而不是机会。

3、追求最大化而非最优化。常见陷阱:厂商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产品中添加了一项又一项的功能,最后,原本很简单的功能装置被设计的很复杂,厂商将这个装置的功能最大化了,结果这台设备不再满足任何人的要求。该产品会变得昂贵,使用操作变得复杂,维护成本也上升了。

4、一个“仁慈的垄断者”(德鲁克创造的名词)会在竞争对手降价之前就自行削减价格,而且,它会在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之前,就主动淘汰自己的旧产品,同时推出新产品。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篇4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很早就列好在必读书单中的一本,他在豆瓣的评分高至90分,是大家公认的大事经典之作,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领域的同学说,实乃入门必读之书。

三天的端午假期,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如果让我评价,仅从第一遍的阅读感受说,只能算一般,有很多收获,但谈不上过瘾。与阅读《智能时代》、《运营之光》、《把时间当朋友》相比,它给我带的惊喜并不多,那种我期待的电光火石、茅塞顿开的观点似乎少了些,而且内容的理解上也比较晦涩。

我想,这可能是自己的现实工作中还未经历过书里所说的那些观点,也或者是大多数经典的书籍仅仅在读一遍的情况下是很难领会到它的精髓。

但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评为经典,必有其经典之处,所以后续我仍然会多读多理解几遍。

就目前读完的感受说,有几点对我启示很大。

其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让我明白了创新的含义,之前总是听到各种各样的创新理论,比如颠覆式创新,微创新等等,但从没有具体思考过,什么是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去界定创新。

日常生活里,我们听到创新的第一反应是高科技,或者是将创新与创意、好点子联系在一起,也或者是人们开创了一项新的生意也被称为创新,这些观点是不完整的。

书里给出的观点比较全面,一种定义是指,将资从产出和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及产出较高领域的方式方法就是创新,比如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不错的美国餐厅早就开始生产它所供应的最终产品了。

但是凭借的应用管理方式的创新,他们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工作流程设定标准,基于标准培训人员,麦当劳大幅度的'提高了资的产出,这是从供给端定义的创新;另外一种定义是指,创新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了新的价值和满意度,甚至创造了新的客户,这是从需求端定义的。

基于以上的定义,创新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产品的创新--即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及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他们推向市场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

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的定义,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无比重要的企业增长、社会进步的动力。

于是,我在想,创新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创新的?有了这些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创新落地到企业真正增长的业务?

这也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

我们之所以有机会创新,之所以有机会创业,不是凭空捏造无端想出的,其本质是在于变化,是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是国家政策、人口规模、消费趋势、新技术等等的变化。

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才给了企业创新的机会,让察觉到变化的企业在巨头还未察觉或已经察觉但并未行动时快速揭竿而起,快速增长,成为下一个巨头。

所以说,当公司以同样的产品满足同样的客户群体,但每年的收益却每况愈下,不是的产品不够好,很可能是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要有重视变化、拥抱变化的意识,(fsir)这一点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这几年的折腾,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拥抱变化的重要,不再视变化为威胁和恐惧。

那么关键问题了,在拥有重视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如发现、寻找变化呢?进而给我们创新提供条,让公司的业务能弯道超车。

书中给出了部分答案,书里认为,创新的一半自于七个方面:

1、意外的事

2、不协调事

3、程序需要的创新

4、产业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

6、认知的、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7、新知识

相信作者已经总结的比较完整了,我们从需要关注着七个方面,从他们的的变化中去发现创新的机会,然后重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去落地创新的方案。

但我认为,真正在落地时仍然困难重重,比如你是如何去鉴别这些变化的,什么样的差异在你看就是书本里说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还能引起你的重视?

或者说,我们应该重视怎样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它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这很难有标准,只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商业感觉了。

所以我越越理解,创业也好,管理也好,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边走边想,并且实践尤为重要。

另外,书里的另一处观点对我启发很深,或者说打开了另外的思考维度。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不论是销售部门、运营部门、技术部门,他们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这名管理者能够根据当下团队的现状、市场现状、产品现状、以及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发现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协调资去解决这个问题。

并总能在不同阶段发现并解决困扰当下的问题,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已然是高手,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找到问题的核心,并解决它。

但这本书给出的观点除了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提到管理者不光要把精力放在发现并解决问题上,还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机遇,比如书里前半部分提到的意外的事、不协调事等。

这些机遇很可能是下一次创新的开始,这就好比是不仅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天空,发现变化并基于此创新,这是不同纬度的观点,它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管理的能力,还需要有创新、战略的能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