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艺术《量一量》教案

欢迎阅读大班艺术《量一量》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艺术《量一量》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 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长短直尺、卷尺、三角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大班艺术《量一量》教案 篇2

备课内容: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课题:《量一量》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 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2、分米2、米2等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厘米2、分米2、米2等面积单位。

三、教学准备

学具:大小不同的方格纸(面积为1厘米2和分米2)和格子纸。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数学书,你有办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

(二)玩中学

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

(1)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

(4)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5)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

(1)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

(2)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3)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

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

(1)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3)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

(4)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47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事物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

2.完成47页"练一练"第2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表示格子纸上图形的面积,老师对个别学生应给予适当指导。

3.完成47页"练一练"第3题。

通过此类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

①一个信封面约2( )。

②黑板的面积约5( )。

③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 )。

④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 )。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平方厘米)

图①面积是( )平方厘米,图②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图③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

①投影出示一张2元纸币。

2.实践应用。

(1)先估计学校操场的面积,再调查一下。

(2)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并动手量一量,分别找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并把它记下来。

1平方厘米的有:( )

1平方分米的有:( )

1平方米的有:( )

大班艺术《量一量》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探索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会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

3.积极参与测量活动,独立完成操作任务。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若干,回形针,长棒,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讨论:怎样测量图形。

(出示正方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图形,看一看,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边一样长吗?有多长呢?(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正方形的边的长度呢?)(知道,你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的呢)

二、尝试用自然物——回形针,测量边长,在实践中感知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1.没错,我们可以用很多工具进行测量,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回形针,这个回形针也可以来测量正方形的边的长度,

2.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我们要测量这一条边的长度又是到哪里结束呢?(幼儿自由讨论,交流。)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①将一条边全部量完。②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首尾相接排起来,再数一下用了几根回形针。③记录在画黑线的边上。

4.交流:请小朋友拿起你的记录纸轻轻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请2-3个幼儿交流)你量到正方形的边有几个回形针长呢?你们测量的结果是这样的吗?

5.教师小结:原来刚才由于两个小朋友放回形针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两个人测量出的正方形的变长不一样。在测量的时候,要从边的这一头开始,把回形针一个接着一个,首尾相连,一直放到正方形边的最后。这样量出来才准确。

三、用相同的工具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的边长,知道不同长度的物体即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1.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我们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用回形针去测量不同大小的正方形,测量的结果还会一样吗?

2.后面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和回形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量一量,你的正方形四条边各有多长?量好后把你的测量结果用数字记录在记录纸彩色线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测量和记录。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量一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大班艺术《量一量》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活动重点:

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活动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