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胡杨赞》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23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赞扬了胡杨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让人感到震撼。表达了作者对胡杨无比敬佩之情。
二、说设计理念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综合能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依据阅读学提出的直接目标、间接目标、潜在目标理论,将本课时的教学定位为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通过朗读激发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感悟,即以读促情,读中感悟之所在也。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四、五、七自然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文本的描写,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与感悟。
(2)通过自己的语言赞美胡杨,进而升华文章的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四、说教法
赏析词句法、感情朗读法
五、说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眼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紧扣文眼,整体感知
1.过渡:读读这篇赞美的.文字,看看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2.生自主读文三遍(出示阅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连贯、流利。
(2)同桌读(齐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3)自主默读,思考: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
3.汇报初读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师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2)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哪些地方?(师相机板演: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三、自主品读,披文入情
1.过渡:作者钟情于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默默奉献的胡杨,读了课文,你对怎样的胡杨动情了,请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把你动情的原因写下来,再动情地读一读。
2.生自主阅读,勾画、作批注,有感情地朗读。
3.同桌交流感受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四、交流体会,精读感悟
1.过渡:作者为何对这样的胡杨情有独钟?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些词语背后的意思。
2.汇报交流,朗读感悟
(1)无人关照的胡杨(第3段)。
抓住“眼泪”一词,引导“胡杨的眼泪是什么”“它为何要流泪”,体会胡杨受了伤就流出“泪”来为自己包扎伤口,是为了继续生长,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2)弓腰驼背的胡杨(第4段)。
可从“惨不忍睹”一词入手,引导说说“什么叫惨不忍睹”“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3)粗茶淡饭的胡杨(第5段)。
①抓住“粗茶淡饭”一词,“粗茶淡饭在生活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里呢?”(生长条件极其恶劣)“胡杨粗茶淡饭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②“它是在夏季酷热……只有粗茶淡饭”,引导:读这个句子,你想说什么?(板演:顽强的生命力)
③能把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4)默默奉献的胡杨(第7段)。
①“它的树干木质坚硬……从来没有索取。”引导:你读懂了什么?
②“彻底”说明什么?(体会胡杨对人类的奉献是毫无保留的。)
③让我们把胡杨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读出来。(齐读)
3.小结:无人关照的胡杨,弓腰驼背的胡杨,粗茶淡饭的胡杨,这些词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它的生命是那样的(顽强),所以,它才会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腐!(板演:千年……千年……千年)这样的胡杨,怎不叫人动心,不叫人爱呢?
4.问: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几次用到了“千年……千年……千年”?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
五、升华情感,书写敬意
1.过渡: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了作者,作者又用隽永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你对哪段文字感触最深,请你尽情读一读,赞一赞。
2.生自主朗读,背诵。
3.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背诵。
4.师: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也有话想说,想赞一赞这西域的美丽风景――胡杨。赶快写一写,赞美赞美胡杨吧!
5.生自主写话。
6.出示背景音乐,胡杨组图,指名读出学生的赞美。
板书设计:
胡杨赞
长相——惨不忍睹 千年不死
胡杨 环境——最为恶劣 千年不倒
精神——无私奉献 千年不腐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本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学情
1、我们班共有45个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好几个长辈都围着自己转,孩子们在那么多人的关注下似乎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太会去关爱父母,回报别人。而《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会让我们班的孩子从文中学生的改变受到启发,进而也学会关心父母,回报别人的教育。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阅读能力。它还是学生以后读文章、写作文的一个扶手,是日后学习其他方法的'台阶。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我先以故事《妈妈的礼物》开头,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再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故事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故事导入)老师配乐讲述《妈妈的礼物》,听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那种深沉、无私的爱,便于引入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也是跟爸爸妈妈的爱有关的文章。
2、(质疑导向)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出示题目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3、(探究体验)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比较课本上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自己说、找文中句子读一读等方式明白了教室的气氛为什么由“热闹——沉默——热闹”发生变化。
当然,学生在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互相提升。
在合作探究中通过一个问题:“不说话不代表孩子们此时不在思考,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说话练习: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沉默着,心里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一向觉得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4、(学习升华)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孩子们在沉默后行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5、(拓展延伸)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课文联想到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表现更好,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孩子会回报父母的爱了,那我们小朋友们呢?你会回报父母的爱了吗?快跟你的伙伴们讨论一下,说说以后你打算怎么样回报父母的爱?”以此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说板书设计及说明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无价 伟大 无私
爱
(快乐) ( 惭愧 ) (享受)
感受 思索 回报
设计说明:
1。 课题“可贵的沉默”置于板书的最上面,让人一看一目了然。而一个大大的爱心颜色鲜红,在板书的正中间,特别醒目,一看就知道爱的重要,明确这是爱的教育。
2。 以爱为中心,纵向思维,用箭头指示法,让学生在热闹中感受爱的快乐,在思索爱的沉默中懂得惭愧,在再次的热闹中享受学生回报爱所带来的感动。以爱为中心,横向思维,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学生的情绪会有热闹、沉默再热闹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体会学生感受爱、思索爱和回报爱的这个可喜的变化过程。
3。最后让学生在爱的回味中感悟爱的无价无私和伟大以及回报父母爱的重要,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预计
1、相信通过学习课文,班上的孩子们能受到启发,感悟到父母的爱是那么无价、无私和伟大,我们也应该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典别人的对我们的爱。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这种方法,对以后读文章、写作文时有一定的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口耳目》是一篇象形字归类识字的课文,十二个字按器官、动物、天体现象、植物来分类。并且把画画、古文字与象形字对应起来,融儿童情趣与识字为一体。
本课是识字教学中的第二课,我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识字的兴趣,以小熊贝贝为线索利用闯关的形式安排教学环节让孩子们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抽象的汉字和枯燥的认字过程成为孩子们爱做的事,使识字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提高识字效率。
一、从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学程序,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也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从平均用力转向突破教学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汉字在他们眼中既陌生又熟悉,加上本课生字均一色象形字,都是高频字,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经接触过,因此障碍不大,所以我在学习了2个象形字以后,我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剩余的4个字,让他们自己去读、去记、去想,在前面两个字基础上,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让他们用自己的观察与想象巧妙地将汉字事物联系起来。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能锻练学生独立思索、想象的能力。
三、以课内为中心转向课内外结合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汉字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特意安排了“认标牌”的小游戏,我希望通过这一小游戏,能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交际、生活中开动小脑识字,让识字自然地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让孩子们进一步提高识字兴趣,并且以识字为荣。
(一)、本堂识字课我研究的的重点:
鼓励孩子运用各种方法认字,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根据象形字造字的规律学习生字,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及识字的能力。
(二)、策略:
1、教学方法多样化
情境中识字
针对我班学生好动、爱玩、做事没耐心的特点,在本课中我以小熊贝贝为线索,通过闯关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孩子能主动参与,大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
游戏中记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情境中,我又穿插了诸多游戏来调味课堂,例如,儿歌诵读、找朋友、归类游戏、认标牌等,其本质都是识字,复习生字,可是学生学得不累,总觉得老师还设置什么新花招在等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正是学生所期盼的。
2、抓“典型字”教会学生学字方法,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识字
在课始我便抓住“兔”字的教学,使学生通过象形字学法和熟字加笔画法来巩固此字,并通过“兔”字的学习,迁移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记忆另外的4个字。本课里均是象形字,每个字都可以对比事物来记忆字形,此种方法固然巧妙,但是象形字毕竟只是汉字的一部分,让孩子们尝试多种方法来记字形,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根据本课的“木”、“禾”等字的特点,我希望引导学生能用加减笔画,编儿歌等方式来记字,使记字方法更为丰富。
(三)、在研究中我碰到的新问题:
在本课之前,我们课文中学的汉字基本上都是靠学生反复读儿歌来强化记忆的,既没有给孩子们分析字的结构,笔画,也没有特意要求学生如何记住这个字的外形,因此,在备本教案时,从一下子重音过渡重形,我很担心当我问你如何记这个字时,学生除了能对比事物来记,其余毫无方法。甚至会出现像学习拼音那样“兔,小白兔的兔”。
这六个字的教法,虽然我安排了扶两个字,放4个字,并通过情境与游戏参与,可是我发现备来备去,六个字的教法与学法还是十分雷同,这使很苦恼。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你呢?谁是你的好朋友?(生抢着回答)
师:昨天老师碰到了困难,好朋友伸出了热情的手,来帮助我,让我感到很快乐。那么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朋友是怎么帮助你的呢!(生自由发言)
小结:是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麻烦,是我们的朋友伸出友爱的双手,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任何困难都会随之解决,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温暖,更加美好。(出示课题)
(课堂的导入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进入课堂,让课堂体现生活。)
二、听故事,悟道理
1、创设情境,老师把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
故事中的小女孩遇到了什么困难?阮恒又是怎样帮助他的呢?(点击)如果你是小女孩的朋友会怎么帮助他?请你们来说一说好么?(学生讲看法)
讨论:刚才同学们讲得都很好,但你觉得哪个同学讲的更好,为什么?
谁帮助的方法更好?为什么?
小结:是呀,看来当我们看到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义无反顾的去帮助。对待朋友就要真诚无私。
师:那么当你们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每次都得到了帮助吗?
使学生明白:(1)有付出就有回报。
(2)只有你真心对待朋友,朋友才会真心的对待你你。
(生活情境的再现能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与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朋友交往和朋友相处的态度,这就是生活的经验与积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的本质。)
三、演演“爱心剧”
1、师:明白了这些道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心剧场”真正体会一下阮恒的内心世界。(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师:是呀,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有了困难,都能主动的伸出双手去帮助他,这样互帮互助,更何况是好朋友呢?帮助朋友多重要。虽然自己很矛盾,但为朋友,即使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3、再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非得给学生机会训练其道德行为不可。爱心剧场是来源与生活的情境再现,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朋友和朋友需要我们的时候很多很多。它符合道德行为必须加以训练的规律,因此足以让学生在读文中真正感受到朋友的重要。体味到生活的滋味)
四、情感热线
1、师:再次读了课文,老师知道小朋友都已经懂得了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去帮助朋友。那么当你得到朋友的帮助或是帮助了朋友时一定有很多想法和感受吧,你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心连心情感热线”吧!
2、说说真实的事例,说说内心的感受。(学生上讲台,说自己的感受)
3、看故事《两肋插刀》,听听小熊的感受。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得到朋友的帮助时我们很快乐,当我们帮助了朋友,同样我们也感到了快乐。但是帮助朋友必须是正义的,有益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课件)
师:小熊受人欺负的时候,小猴也帮助它找了许多朋友去打架,给它解恨。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有什么感受呢!(生说)让我们一起听听小熊的感受吧!
(回忆生活的点滴,畅谈心中的感受,此时此刻,学生已经从课堂走进了生活,情感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五、齐唱《朋友》
师:是呀,小熊说的对,只要帮助朋友是对的,但要讲方法。有好的会温暖伙伴的心!有害的也会伤害朋友的。让我们共同伸出自己的手,来唱一首朋友的歌。出示歌曲〈朋友〉
六、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了。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建立纯洁的友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帮互助。和你的朋友手牵手,唱一唱《朋友》
(歌曲是情感的延续,课堂的延伸,现实生活的回归。让课堂回归了生活。)
七、教学反思与分析: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是说,
人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课标的基本思想特别强调了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上。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课堂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现德育与生活教学结合的目的。
一、从生活入手实现道德教育
语文教材上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然而,我们的教材只呈现一个生活状态,一个范例,不是特定学生当前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我们的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环境千姿百态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我们教学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层面,组织活动,展开活动。
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努力挣脱教材的禁锢,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课堂教学的素材,为孩子们打开生活的窗户,从具体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能更加容易的被孩子们所接受,也更能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这就为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
二、让孩子在生活中丰富道德体验
生活是学生成长土壤,更是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品德发展的基础,让孩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无疑是丰富学生生活的有效手段。
三、让孩子在实践中为生活增添色彩
通过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挖掘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儿童文明健康地成长,积极向上的生活,即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学以致用”。即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让他们在广泛的生活世界中提升自我,谋求与社会、和谐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富有意义的生活。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课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课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只有将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学习才有兴趣,情感才能激发,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