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

多美网

2025-09-05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文化苦旅》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1

曾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直没有好好去实践过,今年暑假趁着学院的读书月的动力就把余秋雨教授写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悠悠五千年,浩浩文明史。若问古今同,莫忘语言一。博大厚浑,诞于孔子庄子,精妙含芳,李杜灿烂纤诗。黄沙漫卷丝绸路,难吞华语细细。驼铃缓摇响中外,并随华语袭袭。记否,塞北沙场,母语唱为泪。记否,江湖草泽,母语吟为词。若留于异国,勿忘故乡家族缕丝。纵漂泊流浪,岂离始祖民族咫尺。曾是跌跌撞撞,穿时空越历史。众湮没,惟华语传今日。国人口齿噙香,轻吐,托起广博文艺。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尤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其中蕴含的韵味。

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天一阁”的描写。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毫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而且读书为的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为那黄金屋或是颜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则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万事大吉,毫不顾虑别人,更不用说是监守岗位和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了,一点都没有范钦那样的奉献精神。

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深思。

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应该得好好感谢他们父子两为中华文化瑰宝所作的贡献,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有民族历史责任感才得以让华夏文明代代相传,一脉相连,经久不衰。

相比之下那些可恶致极的贪婪官员污吏,他们丝毫没有一点职业道德,为了个人的利益竟不惜牺牲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简直像行尸走肉一样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回想五千年的华夏很多文化瑰宝就是因为这些人以贱价流失于海外,现在国家每年都要花巨额资金从外国人手中买回来。哎,有时候想想真是国家的不幸,历史的悲哀。咱们民族的瑰宝岂容他人践踏呢?一直以来都蛮喜欢看《国宝档案》,每当看到这些节目就有一股愤怒感,一方面为国宝流失感到惋惜,一方面为曾经那些盗卖国宝的人感到无比的厌恶和不屑。范钦好比是天使,而这些贪婪官员,滥用职权的人就是恶魔,总有一天这些恶魔,会被天上的那些像范钦这样的天使给带去,进化那肮脏的心的。

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状: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出去……我想,古人读书时所崇尚的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会使他心旌神摇、羡慕不已。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自不意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为搓责和困难而放弃学业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2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这是余秋雨说走就走的苦旅,这异常艰难的文化之旅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那一处处神韵醉人又神秘的古迹背后,人性的深层蕴藏给我内心的震撼是强大的。

起始我读《牌坊》《寺庙》《信客》,并未感受它的“苦”,只是感到绵绵的文化传承,潘木公传承给善良的石匠,美丽的女教师传承给乡村纯真的.孩子,老信客传承给年轻的宋达,但这就是余秋雨全部文化苦旅的起点,他在“如梦起点”这章以大多童年的眼光展望,将来以成年的目光和脚步踏上苦旅。

中国之旅是作者将中国各地相连接,记叙许多文化遗址,无论清新淡雅的南方,还是壮阔旷达的西北,这一章让我认识了王圆箓和令我想不到的崭新的苏东坡,在遥远神秘的敦煌莫高窟与王圆箓的关系难舍难分。我曾经目睹过莫高窟的真容,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几近一半的壁画被破坏,盗取。丰富的莫高窟文化在“流血”,美丽的敦煌在“流血”,如今我们都埋怨王圆箓无知的行为,竟将文化瑰宝以三十英镑卖出,可他却只是一个无知、愚蠢、讨饭吃的平民而已,又有什么方式来阻挡他们呢?只能感叹古代的中国惨淡、柔弱,而这经过千年起礼的莫高窟怎么能不看破这一切,他害怕,多少眼睛虎视眈眈,他害怕,怀中的宝物一件件流失。“冒险家”们纷至沓来又满载而去,它只能无声哭泣……

苏东坡算得上是历史的传奇人物,是宋代时的“大明星”,但他任杭州知州时,没有陶醉于美景之中,是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他率先意识到西湖的重要性,拯救了“人间天堂”,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这起事件使我真正见识了舆论的力量,足以压倒一切清白的事实,而官场失意激发了苏轼千古杰作的灵感。

“时间与文学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我们中华少年应像秋雨先生如此,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3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有: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文化苦旅》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初读时并不觉其中之奥妙,再读之方觉其中之大智慧。《黄州突围》让我看到了一个文人经历如此艰苦的生活,屡遭贬谪,竟能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写下前后《赤壁赋》这般千古绝响。《黄州突围》这样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马行千里,不洗泥沙。(高渐离)

读《文化苦旅》有感 篇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近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系列性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密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而我感触最深的,则是《道士塔》。

王圆,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原是湖北的农民,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无数珍奇异宝因此流失海外。

当时是20世纪初,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新世纪的突破。为了寻找灵感,他们中有人已将目光投到瑰美神秘、源远流长的东方艺术上了。但在莫高窟,王道士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这些文物的美,不懂得它们是多么宏伟的杰作。

一天,王道士在洞窟里转悠,觉得里面的壁画暗乎乎的,看着眼花,就用石灰厚厚地刷了一层。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什么也没有了。洞里一片净白。古代工匠们无数的心血,就这样永远被彻底掩盖。他还觉得中座的塑雕过分惹眼,就去借了几个铁锤,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成了泥巴。他雇了泥匠,塑了几个怪模怪样的天师、菩萨。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疯了!那么精美绝伦的壁画,他却刷上了厚厚一层白色石灰;那么令人叹服的雕塑,竟被他眼都不眨一下就无情地砸烂。这是何等滔天的罪孽!但在他看来又好像是合情合理——我是管这儿的,这儿是我的,我觉得不好,就可以刷,就可以砸。我是道士,当然要在洞窟里摆天师菩萨,而不是那奇怪的雕塑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清理洞窟中的积沙时,墙壁裂开了一条缝。打开一看,里面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他不会知道,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这都是古代中国人民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他们最深的文化积淀,最宝贵的心血结晶。

他捡了几个经卷带给县长看,顺便说了这事。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知道了。他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犹豫了。只有王道士随手取出来的一点,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我又为中国官僚的表现感到吃惊、失望与悲哀。王道士虽愚昧无知,但他毕竟是个普通人,太卑微、太渺小,让我们无从怪罪。但官僚们都是读过书的啊!都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啊!怎么会不认识那些珍贵的文物?他们都是明事理的啊!怎么会为了运费而任那些无价之宝荒芜?中国是穷,但看看那些官员家中,有几个不是锦衣玉食、奴婢成群?有几个没有万贯家财、奇珍异宝?这笔钱,绝不是筹不出来,而是他们一点也不想去筹。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能下定决心,好好地将这笔无价的国家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呢?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赶来。王道士从他们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1905年10月,俄国人博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头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

我痛心、我心痛。前人费尽无数心血、耗尽无数精力才留下的这些瑰宝,就这样远“销”海外。也许王道士是很开心的吧,无意中找到的“破烂”,却让我得了这么多银子!

我无言。这几句一个当代中国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勋爵的诗句应该可以描写我的心情: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是铁板着脸,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他们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王道士倾泄。但是,让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历史毕竟是历史,我们要做的,是不让悲惨的历史再次重演。不管那些文物身在何方——伦敦、巴黎、彼得堡、东京……它们都深深地烙着中华民族的烙印,永远无法抹去。

这,也是唯一能让我感到一丝欣慰的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