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爱的教育》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1
初夏的阳光如同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越过了阳台,逗留在一对深情相拥的母子身上,在斑斓的花丛中少年正轻吻着他面带微笑的妈妈——这就是《爱的教育》的封面。这一角天地中,静静的暖在蔓延着。我把这本书捧在手上,就着温暖的阳光翻动起书页来。
一个个人物鲜活了起来:纯真善良的恩利科、正义勇敢的卡罗纳、聪明大方的德罗西、欺软怕硬的弗兰蒂、励志上进的波列科西……栩栩如生的阳光少年们在串联的故事中凝结成了生动的画卷。作者将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道来,民族之魂、师生之情、家庭之暖、同学之谊,在爱的主旋律中缓缓流淌。亚米契斯是一位精心的锁匠,用爱的钥匙轻启读者的心扉,或许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亚米契斯把这部作品取名为《心》。
阳光从脚尖爬上眉睫,我慢慢合上书,却依然沉浸在无痕的爱的教育中。书页中墨香飘逸,故事中温情隽永。爱的故事,宛如盛放的鲜花,娇艳欲滴,芬芳馥郁。大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生活中有了爱的点缀,才有了蜜一般的甜美。教育中有了爱的润色,才吟唱出动人的歌谣。
的确如此,在我的班上也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他们积极阳光,他们纯真质朴。不知不觉间,六载光阴悄然逝去,一个月后他们即将从曼小毕业,背上行囊踏上另一段精彩的旅程。今年令少年们欢欣雀跃的“六一”,却因情况特殊,表彰与活动都改在班上进行。为了纪念这弥足珍贵的节日,在孩子们群策群力下,有声有色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悄悄挪移着脚步,十点整访谈环节开始了。絮絮话语诉说着各自内心的期许,一首首抒情小诗荡漾在教室里的每个角落,诗中饱含的是对同学的祝福与不舍,对老师的感恩与依恋。可能是情之所至,一个腼腆的女孩站了起来,62道目光齐齐投向了她。“我要…感谢……”断断续续的话尚未表达出,女孩就红了眼眶,哽咽着再说不出话来。空气好像凝固了,我悄悄的扫视了这群可爱的人儿,从他们微微张着的嘴、悄悄湿润了的眼、若有所思的神情中,我读出了情在流淌,我想,此时这一群少年们的心一定也在被爱浇灌着。我走过去抚着女孩的背问她:“你想抱抱你的朋友吗?”她重重地点点头,用那双潋滟着水光的眼睛里搜索着另一双与之对视的亮晶晶的眼。“去吧!”就在这一对女孩相拥的那一瞬间,我彷佛听见了鲜花绽放的声音。
记得在冰心在诗中有言“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爱的教育》中,“爱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是芬芳的,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一股伟大的力量。爱在左,情在右,我们走在教育的路上,为着一路拔节的莘莘学子,拨枝斩棘,便也觉得幸福!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2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栔斯所著,是一部伟大的日记体小说,这本书完全是通过意大利某市立小学一位四年级学生亚力克的眼光感受身边的世界,并记录自己的成长。读每一篇文章都能感受到一个“爱”字,“爱”始终贯穿于该书的每一个章节。这本书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却让人感动不已。“探望贫民窟和妈妈的信”告诉我们总要怀着感恩的心,来纪念那些死去的人们。这样,我们对于身边爱我们的人,对于那些为我们而辛劳的陌生人,自然会更懂得感激,也更懂得珍惜。“每月一读---少年侦查兵”说了一个龙巴地小男孩为了侦查敌情献出了自己的小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之情……
当我每每读到父亲或母亲给儿子的信时,我常常想:生活中的我们是怎样的呢?好像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宽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励,多了些批评……自己希望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原本是可爱的,在其成长的路上真的需要爱的鼓舞、爱的教育、教会孩子学习,让他拥有爱心,让他懂得做人。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领悟到了许多的道理,对我们教育孩子是大有裨益的。作者以单纯而幼稚的心,充分表达了心中有爱。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3
有人说:“爱是阳光,普照人间;爱是甘露,滋润万物。”而我认为:爱,是平行线。每个人都会得到爱,也会付出爱。只有平行,这爱才会永恒。否则,就会交叉,就会产生矛盾。这是我读了意大利著名儿童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爱的教育》之后所发现。
《爱的教育》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安利柯在一个学年里的记事,期间还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的,真实的“每月故事”。这些记事和故事像汩汩清泉流进我的心田:斯塔尔迪教导我有志者事竟成;勇敢的伦巴第小哨兵教育我爱国……他们是一个个良师益友,让我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其中,《弗兰蒂被开除了》和《弗兰蒂的母亲》这两篇日记让我陷入深思。弗兰蒂是一个野蛮的人,经常以大欺小,把别人打伤,偷东西,不肯学习,蛮横无理。上课时,他故意将炮仗点燃,扔到老师脚前,把老师吓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老师气得浑身发抖,最后,劣迹斑斑的他被学校开除了,这可苦了他的母亲,弗兰蒂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孩子很坏,希望他能改好,这是她一生的愿望,因为她爱自己的儿子。母亲求校长留下她的儿子,拯救她家的不幸,几乎要跪在校长面前了。校长被母亲的诚意打动了,将弗兰蒂留下了,可弗兰蒂一点儿也不领情,竟然还在笑。这真是一个不知廉耻的家伙!母爱竟然未能感化他。读到这儿,我真想冲上去将弗兰蒂这个不孝子撕个粉碎,我同情弗兰蒂的母亲,为了不争气的儿子,她吃尽了苦,遭尽了罪,可怜的母亲付出的爱太多太多,而弗兰蒂从来不知回报,最终伤及家庭,多么不行啊 !我恨恬不知耻的弗兰蒂,不过,他作为反面教材,告诫我:得到的爱和付出的爱应该平行,爱才为永恒。
正当我沉浸在故事中时,屋外响起了吵闹声。我放下书本,走到窗前倾听。后面的李叔叔正和他的母亲在吵架。我仔细地听着:“儿啊,你多少给我一点钱吧,我养你成人不易啊!”“娘,我刚造好房子,孩子要读书,拿不出钱!”……我听明白了,李叔叔的母亲年逾花甲,身体不好,要求儿子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可李叔叔推卸责任。听到这儿,我有点懵了:“怎么会呢?李叔叔的儿子小刚与我同班,他花钱大手大脚,穿的都是名牌,还在我们面前一个劲地炫耀他爸有钱。李叔叔给儿子的钱,分一半给他母亲,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李叔叔爱孩子没错,可他不能管了孩子,忘了娘啊。这样的爱,不平行。”
这时,妈妈走到我身边,静静地听着屋后那母子俩的争吵,叹了声气。我把刚才的想法说了出来,还加了一句“李叔叔太不体谅他母亲了。爱,应该是平行线!”
妈妈看着我:“好一个平行线,那你呢?”我听了,脸腾地一下红了,想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事:那天,我一直高烧不退,住进医院。妈妈急坏了,一直陪着我,连个安稳觉都没有睡过,直到我烧退了,出院回到家,她才放心地躺在床上。可不懂事的我却把电视音量开得很大,让妈妈睡不着。妈妈让我轻一点,我却和她顶嘴:“你睡你的觉,我看我的电视,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妈妈听了气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举手要打我,幸亏我逃得快。
“瞧瞧,你也是个不孝之子吧。”突然,书中的弗兰蒂跳了起来,站在了我面前,得意地狞笑着:“看,你在学我的样吧?”弗兰蒂的母亲也赶来了,她蓬乱着满头白发,伤心地望着我:“孩子,你可要好好的,要听话知道吗?”我拍拍头,发誓不学弗兰蒂的坏样。我要懂廉耻,要孝顺父母,要懂得回报。得到多少,也应该付出多少,这样才是我认为的“爱的平行线”。从那天开始,我对父母的孝心与父母对我的爱平行渐进。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是我的一面镜子,我要大声呼吁:爱,是平行线,让爱永远传递下去!
读《爱的教育》有感 篇4
《爱的教育》,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齐去探寻案。《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能够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持续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能够让他们仿效的榜样——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一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好处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此刻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简单,每一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能够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就应远离我们,个性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