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

各抒己见

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3、看游山心得这一部分,作者有什么心得?

明确:现在的人要想做事情有所成就,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天下的珍奇异景往往在一些偏僻、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而大多数人会因为其艰险、难找而选择放弃,所以越奇特的地方被人发现的越少。

5、既然奇景异观常人很难看到,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从文中归纳概括。

明确: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目标明确,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板书“志”)

二是“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如果气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很难到达理想境地。(板书“力”)

三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客观的条件也是我们成功的必备条件。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板书“物”)

总之,志、力、物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

6、虽然作者讲到“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对此,作者又有什么心得呢?

明确: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四)拓展延伸

王安石在游览了褒禅山后得出了“有志”“尽吾志”的观点,抒发了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作用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做?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查找一下王安石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王安石其人。

五、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以前学过的文言游记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游记。

(师生共同回忆。)

“记”是一种文体,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2、介绍王安石。

(师生共同回忆。)

3、相关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4、相关山水资料。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X”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3)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5、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2、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

(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3、讨论: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

4、写作特点。

明确: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道

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3)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4)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5)然

至于X,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6)其

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②用作副词

A、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B、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C、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③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

2、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3、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

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于”)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随”后省略“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后省略“之”)

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

(2)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4)文言固定句式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游记──重在感悟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

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

【重难锁定】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

【解析】“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

(一)音谬之思

1.齐读一段。

2.师生探讨“华”发音。

(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

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

“深思慎取”。

4.范读四段。

(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

1.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

2.生读二段,共同探讨。

(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

3.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

①古人观自然有得。(例证)

②志——险远。

③力——不怠。

④物——幽暗昏惑“相之”。

⑤无悔,无讥。

4.所悟。

(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

三.拓展延伸

1.王安石写作缘由:

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补充作者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2.同游之人共鸣

父(甫)的探讨,志同道合之游之感。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

一、启——导入课题

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

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

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

补充提问:

(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

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

禅院 → 仆碑 → 华山洞 → 仆碑 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

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①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有碑仆道)

上刻什么字? ( 花山)

②华山洞有二洞。其前洞情况如何?( 平、旷)

前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如何?( 众)

其后洞情况如何?(高、寒)

后洞洞壁上题记之人又如何?(少)

③王安石一行人在洞中又有什么经历?往洞里走愈( 深) 愈(难)其见愈( 奇)。而随洞深入, 题记者( 少),乃至( 加少)。

④在游洞过程中,有怠者呼“不出,火且尽。”当时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随怠者出后,他又有什么表现?( 悔随之出)。

三、转——说理记文

主问题:在这样的游历经历中,作者感悟了什么道理呢?

次问题:

(1)作者是如何将文章从叙事转为议论的呢?

明确:通过“于是余有叹焉”。

(2)作者“叹”的是什么? 作者又为什么叹呢?

明确: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2作者有力足火明却游而未尽,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3)作者认为如何才能“不悔”?

明确:

1.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到达目标)

2.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尽力却没到达目标)

(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欣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明确:志、力、物首先要有“志”;虽然有失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主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时他论说了什么道理?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四、合——叙议结合,结构严整,思想深刻

1、回到我们之前的问题: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作者又是如何论说华山洞的经历的?

明确:游览顺序和说理顺序一一对应,叙议结合,行文严谨,首尾呼应。第三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说华山洞的经历。

2、作者本文中一共论述了两个道理,请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这区区一篇游记中论说这些道理呢?

补充材料:从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字样,据此可知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明确:

1.作者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他主张改革的远大理想,并指出,要达到这远大理想必要有志、物、力;倘若条件齐备却没有达到理想,作者“无悔”。以文言志,表明作者改革的决心。

2.又在途中遇仆碑,想起文坛流弊,指出学者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