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篇1
唐时杜子美既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是一份牵挂,也是当面不能言时的交谈。我知道的名人家书中有麦家的《致儿子的一封信》,对青春期儿子的絮叨与执着,像极了过年才吃的那碗“福羹”,热热乎乎,粘粘糊糊;还知道《曾国藩家书》,严肃求实,犹如良药苦口,对子孙颇多教诲。《傅雷家书》则是求同存异,有浑然天成的中式书卷之气,又自带旁征博引、开明开放的西式格调,情感冷静、凝重,却传递着温暖的亲情。
《傅雷家书》记录了傅聪与父母的家信往来,父子交谈人生的哲学,朱理为人之道;母亲则关心生活细节、交流年轻时的经验。在这一封封包含深情,富含教育智慧的书信中,傅雷先生对人生,对艺术,对祖国的原则和坚守,汩汩流出……
仿佛就像一艘精神驳船,将家族高尚的品质,纸短情长,在这尺素间传承流淌。
傅雷先生品行贵重,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注重潜移默化,是子女身边最好的榜样。傅雷先生在翻译英法经典上颇有建树,这一切的成果均与他个人的刻苦、敬业密不可分。但在家书中无一字不向少年气盛的傅聪灌输着做人的根本——“敬业、谦虚、忠实、朴质”。正因为傅雷以身作则,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地追寻那心目中神秘的文学力量,傅聪也更加地奋发练琴,细细琢磨浪漫而哲学的肖邦。
傅雷先生与长子傅聪的情感,是分享与建议的教育方式,亦师亦友,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值得现代家庭借鉴学习。文字的珠玑中,无法准确地概括为人父对小辈的呵护情怀,它就如同清茶与茶叶,不沉不浮,相偎相依,为国家文化弘扬而贡献自己绵薄之力,为社会风尚进步而燃化自己短暂的生命,为大我之成而淡化小我之利,即使是在身体力行,最艰难的时刻,互相勉励。傅聪的恩师,杰维次基赞美傅聪“……爱自己的祖国很深,出色的音乐技巧与天才似的头脑,注定要为自己的热爱的母国争光……”
傅雷先生在对傅聪严苛的音乐培养的点滴中,都渗透着父亲独特的慈爱,而这种爱意的载体,是对爱国,对敬业,对谦虚严谨的为人之道的言传身教。家书中谈到“先做人,再做艺术家,次做音乐家,后做钢琴家”的朱理学为人哲学,都附着在这单薄的、漂亮的“双鲤”间往来流淌。
傅雷先生对生活的热情,对家庭的热爱,对事业的孜孜不倦,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关爱与对于华夏大文明的探索,傅雷一生的未尽之憾,对后人都是一种热切的盼望。盼望当今之少年能以“星火燎原”的势头,在更好的环境中充盈自己,冲破屏障,向前瞭望!
世界不会因你的静止而停转,那么就继承先生的梦想,接过希望的火炬,承载着这艘驳船的精神力量,继续航行,新生活的曙光等待你的瞭望!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篇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书——《傅雷家书》。
它不仅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是比较刻薄的人,这正是他的身世所决定的傅雷在幼年丧父,童年母亲的严厉家教。在细节上修炼自己的品德,虽然家书中是许多教育儿子的话。
但实际傅雷自身都做到了,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养身教胜于言传吧。当然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蕴的儒家文化,又有从头到尾的接受唯物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其实,我们身边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他们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从这里边我想到了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许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来越低,以致于现在的孩子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正是中国父母的悲哀,所以培养一个孩子,最好是要在他小的时候,该给予自由就给予,该让他自己去冒险,就让他去……不要过分溺爱,让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
告诉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所在的社会,以及这个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应该了解的东西。永远不要说:“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之类的话。那样他会不珍惜童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再说人自己一辈子都活不明白,有时候只能顺其自然。你给予了他生命,有责任。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
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温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风的,大自然中的树木才能经受狂风暴雨。
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篇3
千百封书信寄托着说也说不完的爱,一句句殷切期望背后是数也数不清的情。说到《傅雷家书》,那其中蕴含着的浓浓父子情,被人们口口称颂。在阅读这“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傅雷那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父爱,也会感叹于傅雷教子的成功,可很少人又去思考过,傅雷除了在笔头上教育孩子,实际又是怎么做的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一、在教育孩子时,傅雷永远身作则。
傅雷、朱梅馥和全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都希望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也会提出一些作为过来人的建议。书中写道“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而傅雷也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奉劝儿子要多努力,因为“勤奋比天赋更重要”。而他自己也一天花费十几个小时来进行他的翻译工作,他所翻译的《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全集》《幻灭》《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至今都是不朽的名作,后人还专门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来表彰那些近代优秀的发育翻译家们,他在学术方面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尽管儿子在国外留学,他仍然时刻培养儿子爱国的思想观念。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大多人们并没有足够文化艺术素养。对于以音乐表演艺术来谋生的钢琴家傅聪来说,在国外发展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傅雷在信中多次提到“你不是抱着一腔热情,想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吗?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用音乐去安慰心灵———虽然这是你最主要的任务。”尽管傅聪不能通过音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去,但他可以通过用事实使别人受到他实质的帮助。
同时,傅雷也在思想方面教授了傅聪许多中国优秀哲学。书信中写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在你我是一条极崇高极可羡的理想准则…。。或许是气质不同,并非多数中国人全是那么淡泊。我们不能把自己太理想化。“傅雷对于巴尔扎克笔下那些为了追求富贵奋不顾身的那些人十分不理解,并要求孩子要学习传统的中国哲学,可以看出他至始至终不忘初心。
傅雷从1940年开始一直从事外国文学译著工作,同时参加马叙伦、陈叔通等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他应该是最希望党、希望国家发展的更好的,也是最最不应该被扣上“反党”的帽子的。或许傅雷倾注一番心血在这上面,到头来却受了当头一击,极度的失望或许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吧。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观念现在看看也毫不过时。我认为现代家长们也应该学习他的教育方法。
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篇4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是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像是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是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
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