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优秀教案

欢迎阅读《大禹治水》优秀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幼儿进行过“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

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培养孩子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技能目标:

1、提高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2、对策

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最感人的句子相互交流,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

②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相关资源,学生自己上网获取信息,分析交流,谈出感受。

三、学习对象分析

1、学生特点

本课面向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同时,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

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该阶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热情很高。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的查询及理解能力还很欠缺。

2、相应对策及学法指导

①利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其能动性,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找到答案。

②在教师引导下各小组学生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③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教法设计及教学策略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索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习的广度。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认识得到升华。

2、教学策略

①提供资源,方便学生查阅。

②师生互动,个别辅导,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总结归纳提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1、教学媒体

①全部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②利用Realplayer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景象。

③利用网络(Internet)查找资料(学生操作)

④教师制作:

A、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

B、生字游戏

C、“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配乐

D、歌曲《为了谁》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习课文过程中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查找资料的兴趣。

5、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会写6个字,并且做到端正、整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体会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

四、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了解:大禹是什么时代的人?他是谁?

2、生字卡片。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大禹)同学们,你们知道大禹是谁吗?(学生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并进行概括提炼。)

(板书:治水)“治水”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2课,看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读),有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助你。读完课文把生字画下来,再读一读。

2、小组同学在一起读生字卡片,互相帮助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可指读、开火车读、分组读)。

4、自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和同桌交流。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治水?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为什么要治水?(第一自然段)

(1)播放录像资料:洪水泛滥的景象。

看完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读一读“无家可归”这个词。

(2)如果你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

(3)朗读第一自然段。

2、大家都渴望安定的生活。开山挖河,治理洪水,参加治理洪水的人多不多?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体会“成千上万”的意思,读一读这个词。%课件出示句子:“他们不辞辛劳,日夜苦干。”

你有什么感受?

3、大禹就是这成千上万人的首领,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句做出标记。

4、集体交流,读中体会大禹的敬业精神:

5、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1)“……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读一读“牵动”这个词。身边的人见到这种情景会对他说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

(2)“他毅然转过身……”

请学生做一做“毅然转过身”的动作,说一说这个词的意思,读一读这个词语,再读句子。

(3)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重点词语:牵动、望了望、毅然,帮助学生体会大禹的心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但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的模样。”第二次路过家门,大禹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不进去?

第三次路过家门,身边的人又会说什么?大禹怎样做?

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父亲,他会怎样问妈妈?

妈妈又会怎样回答他?(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从孩子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大禹的敬业精神)

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自读,指名读。

经过十三年的苦干,河道疏通了,河水被制伏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8、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整体感知。

大禹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太久远了,但是他治水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下来?你们最想对大禹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大禹的精神是人们所敬佩的,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五)作业设计。

1、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你还知道上古时代哪些部落首领的事迹?可以讲给同学听。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 篇4

一.导入: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流传了很久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来,咱们一起读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对其中哪一个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

——(生)“大”,通篇讲“禹”,为什么在这里多加了一个“大”字?(评价:读得仔细。)

——(生)“治”,谁治?为什么要治?怎么治?结果呢?(评价:一连串的问题,不急,咱们慢慢来研究。)

二.在比较中学:

师:孩子们对课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通过预习,有的我们已经能回答。请问:课文中讲到谁与谁治水,有什么不同结果?

——(生)鲧和禹治水,鲧失败了,禹成功了。(师板书结果,插问:他们是什么关系?一对父子。)

师:由于年代久远,鲧和禹长什么样子已没人说得清了,这是孩子们通过想象为他们画的像。(贴画像)

师:鲧和禹这对父子先后都治理过洪水,结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你能通过自学课文相关内容回答我这个问题吗?

——(生)因为二人采用了不同的治水方法,一个是堵塞,一个是疏导。(师板书。)

师:为什么堵塞的方法会导致失败呢?(学生勾划书上相关词句作答.)

师:书中提到鲧窃取了息壤.这是一种能自生自长的土,当然,这是人们传说的.在距离我们很久远的上古时代,人类面对大自然往往会产生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他们幻想存在一种神奇的力量,并希望通过这种力量去战胜自然,这就产生了神话。在这里,鲧已经借助了神力,但洪水仍然没治住,看来,人类还是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来战胜自然,于是,禹出现了。和父亲不同,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自读,找到句子:“禹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请孩子们注意这几个动词(贴出词条“开凿”“挖通”“垒起”“引到”),在书上标出来。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聪明的禹进行了这么浩大的工程,采用了这种叫做“疏导”的方法,那么,是不是仅有好方法就能治好洪水呢,还需要什么?(学生自学三四段。)

三.自读感悟:

——(生)治理洪水还需要勇气,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师:禹具有这些精神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找书上的句子回答,分析,作朗读练习.

——(生)“晚上,……只好拄着棍子走路。”(师:非一般人所能忍受的艰辛,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师:你发现了什么?)

——一组数据:“三十岁”“四天”“十年”“三次”(分析:说明了什么?)

——几个词语:“才”“仅仅”“就”“却”(读,体会:对句子表达的作用。作一个小的说话练习。)

师:禹治水十年,这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他曾三次路过家门,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吗?(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自由谈论.)

四.回头想:

师:禹的精神可贵,在这方面和他的父亲鲧有相似之处吗?(读二段末句)这又反过来说明:做成一件事,只有精神还不够,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禹实现了父亲的嘱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成功!(引读五段。)

师:如果没有禹,大地还是——(引读一段。)禹给人们带来了安宁与幸福,你知道我们为什么称他为“大禹”了吗?

(孩子们自由谈论。)

五.小结:

师:大禹因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爱戴,我们敬仰他“伟大”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大无畏”的精神!作为他的子孙,我们感到骄傲!

附: 《大禹治水》教学随笔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作为上古时代的,传说中的英雄,今天的孩子对他并不很熟悉,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大禹这个人物,这引起了孩子们对他的极大兴趣。

有了课前的一些铺垫以后,我们在课堂上要突破的难点有两个:一,鲧和禹治水方法不同与带来的不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二,要做成功一件事所需要的智慧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前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处理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孩子在比较中分析,研究不同方法带来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后一个难点,则充分尊重孩子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自读,自悟,自由讨论交流,强调从具体词句中分析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在老师适当的点拨下充分地领悟,一个孩子甚至用“爱心”“信心”“恒心”高度概括出取得成功的关键,博得了大家的赞赏。

大禹是伟大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语文的方法充分体会这一点,是值得思考的。除了强调重视对文中语言的体味之外,各种形式的朗读,默读,引读也是训练的要点。此外,一些小的说话练习(如造句,对话)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短短一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我非常感谢孩子们给我的启发,同时很享受与他们一起度过的语文学习的快乐时光!

《大禹治水》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如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想像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会是怎样感人的情景。

4、识字11个,写字11个。积累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文,展开联想,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大禹的资料。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大禹治水。

2、学生简介大禹。请学生在课文中是怎么介绍大禹的?读一读。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请学生对课题质疑。(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这些问题在那些自然段告诉我们了?(1、3、4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认读。(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3)“四处逃荒”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细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出示自读要求:

(1)用喜欢的方法读,找出大禹治水时表示动作的词语,结合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大禹治水与父亲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同桌就以上问题讨论一下,然后再试着读一读。

2、汇报学习结果,出示第三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用红色标注)

指导朗读。想像大禹治水时的千辛万苦和聪明才智。

学生练读,齐读。

3、默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这些词和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些词,行不行呢?

想像一下他三次过家门时感人的情景,说说当时他会想什么?指导朗读。

4、细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

(2)小组讨论:大禹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联系三、四自然段讨论。)出示讨论的提纲:

在长达十年的治水是建设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怎样的奉献精神?

(3)汇报讨论结果。

六、总结课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