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我是一名新青年教师的我刚刚大学毕业,走进小学来任教英语学科,既紧张、惊讶,又欣喜、惶恐……对我而言,小学这个地方既陌生有熟悉:曾经儿时的我就是从这里起航的,如今回到了起点,却发现小学的教学对我来说是有点措手不及的;曾经长达6年的小学生活,学到的知识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是多么的简单,但是要将这些浅显易懂的知识教授给这些孩子却非易事。
每当我面对这些二年级的孩子们的时候,心中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自信心,不知道该怎么来带他们,有些茫然,更别说怎样能够让他们健康成长。有时一节课上完,我都不知道他们是否都听明白了,有没有掌握还是个问题。渐渐地我发现,要想教会孩子,得从孩子的心灵入手,知道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的思维是如何运转的,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走进他们的生活。
作为一名新教师,被家长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的质疑会让我更快地成熟起来。然而,对于一个缺乏经验的人来说,不知道该怎么讲课,不知道该怎么管理班级,不知道该怎么与家长沟通,不知道怎么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太多的不知道摆在自己面前,虽然师傅很照顾我,在很多事情上都给予指导和帮助,但是那毕竟是师傅教的,不是我自己的,属于自己的方法还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在我还没有总结出方法之前,就只能跟着“感觉”走。按照常识来引导他们。比如,“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会爱上这门课,成绩也不会好”,这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心声吧。因此,我也正努力来让他们喜欢我,从而喜欢我这门英语课。同时如果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肯定,那我就离成功不远了。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我深知在二年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学习知识要更重要。比如进教室前要先敲门,得到老师允许之后才能进入;和别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表示尊重;同学之间相处要学会宽容、大气……同时小学生并不能完全明白《行为规范守则》,因此小学生的行为教育需要教师将条条框框的条例转化成学生们明白的方式、用小学生明白的话语来示范。有时这种教育的随机性特别强,随时发现问题,就要随时针对这个问题给孩子们讲明白该怎么做,这时便没有了教科书的指导,凭借的就是老师的“感觉”,即生活常识。
我觉得我和我的.学生们在相互学习,我把我的常识教给他们,他们把应该属于二年级学生的“常识”反馈给我,让我了解更多,感悟的更深。教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我很自豪我是这平凡的人群中的一员,以自己的平常心对待我的工作和我的学生,因为一切只道是寻常。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我很庆幸自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最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最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资料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个性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齐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此刻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
开始拜读陶老先生的教育理论著作,总觉得教育家就是教育家,他的理论真有一定高深,初读的理解不是甚深。一点心理体会感悟也是很不够精准。但是我还是想把一些读书体会付诸于笔尖。
陶老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列举了教学合一的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这不正是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追求的新目标吗。陶先生的深邃的教育思想让人叹服!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以学定教”的思想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现在的`课堂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倾听、归纳总结、进步。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难道不会提高?回头想想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前我总认为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容易,领着学生走,他们可以少走些弯路。但是恰恰是这样做,养成了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什么东西都等着我来讲,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往往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毫无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老师,等着正确答案的揭晓。等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学生不会思辨,考试时老师没讲过的、平时没做过的题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其实,书本上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增加。六、七百字的课文阅读,一般孩子都能借助拼音、字典完成自主阅读。老师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所以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的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了出来。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后进生。学生的相互讨论,实际上是好学生教后进生的过程。后进生在自学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懂了课文,会做自学检测,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师德操守令人钦佩,也广为流传。这也正是教师无私奉献、崇高师德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小学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不仅在于要继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师德优良传统,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还要谨记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
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 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
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基本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习,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习,这是现实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找出驱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经过这种分析,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更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读了这本书,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称职的服务者》,就是说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为帮助学生的学习服务。那么我们又是怎样服务于学生呢?我觉得在我现在的教育中,教师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醒悟,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
又如《谁是学校的主人》让我知道了学生、领导、教师谁是学校的主人呢?我们常说学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就此而言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主人。可是决定学校大事的时候学生有没有决定权呢?那么学生何来主人之言。那么教师是吗?领导是吗?我觉得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校的一切,那们你就是学校的主人。还有很多内容如《把困难当作机会》……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一百条建议都比较有其独特的内涵,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