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学习心得

欢迎阅读甲骨文学习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甲骨文学习心得 篇1

我看过许多的历史书,能让我印象深刻的却寥寥无几,但是这本《甲骨文学校之大明紫禁城》的书用穿越时空的方式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悠长的历史,还有着最深刻、最古老的灵魂的召唤!

本文的故事是围绕主人公悠悠、田田、小布丁三位小朋友的经历展开的。她们在暑假游学故宫时,小布丁在慈宁花园遇到一只会说话的蛐蛐儿,因为蛐蛐儿是穿越而来的,所以悠悠三人就和蛐蛐儿“爱因斯坦”一起穿越到了明朝。认识了明朝皇帝朱瞻基,他安排“爱因斯坦”参加了斗蟋大赛,最后他们还和几位神仙救下了建文帝,也让紫禁城不再发生失火的事情而展开的美妙经历。

读完这篇故事,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我也非常想去北京,去看看故官。我想故宫一定是又美丽又神密的大宫殿,就像文章中说的“红色的宫墙是那么鲜艳、黄色的琉璃瓦是那么灿烂。”我真想一睹为快啊!

故宫是那么的雄伟壮丽,当年被雷电一次次击中烧毁、重建!我想在明朝时又没有发达的科技,没有当今那么多的建筑设备,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具有智慧,坚持并团结,才会建成如此瑰丽的建筑群。

如今的我们,也依旧继承着这种匠心和团结精神:如我们的新时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抗击疫情、战士们一起抗洪抢险、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一次次的成功和胜利告诉我们,只要有团结一心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而且我们现在也相信科学,不再像以前那么迷信了,以为只要放几个神兽就能镇火防灾,现在科学家发明了真的能防雷电的针,叫避雷针!这样就不用再担心下雨天的雷电击中房屋了!

通过这次阅读,我感觉自己也跟随着聪明,勇敢的主人公来了一次冒险经历,这次经历,让我收获了“一大袋子”的知识和感悟。

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与她们一起去冒险了!

甲骨文学习心得 篇2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甲骨文学校》。它讲述的是悠悠、小布丁、田田他们在现代遇到的各种问题,无法得到答案,于是他们穿越回古代,想一探究竟。他们跟着古人,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古代发生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无比新奇:“蜻蜓眼”演变为现代的玻璃珠,“蹴鞠”演变为现代的球类活动……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象形字,比如说:甲骨文“弃”这个字“”,像是用双手把孩子扔出去的样子;甲骨文“赤”这个字“”,像一个人站在火上烤……;这些文字十分形象,从中我能深刻感受到古人伟大的智慧。

看到这,我就想,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原来他们也想沟通,也要记录,就将这些事物画出来、写出来。比如说“日”,在古代是一个太阳的图案,慢慢演化成了一个圆中间一个点,最后成了我们现在的“日”。通过我的查阅,发现中国文字的演变也经历了很长的历程,甲骨文之后演变为了金文,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年;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就是小篆;隶书,盛于汉朝,书写速度快;之后又有楷书、草书、行书等,最后到现代简体文字。

不仅是文字,与文字相关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就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蔡伦造纸术。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龟甲、兽骨、竹片来记录文字,后来人们用蚕丝织成的帛来替代。可是帛还是太贵了,不能够普及,于是人们继续研究记录文字的替代品。到了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可以造出麻纸了,可是麻纸还是太粗糙,也不太适合写字。于是又有人将造纸术改进了,那个人就是——蔡伦!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他把破衣服、破麻布、树皮、稻草等剪碎或切断后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捞出来晒干,就形成了纸张。这种纸张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一直沿用至今。

纸张发展至今虽然好用,但不太环保,因为它需要的原材料是树木和竹子,而大量砍伐绿色植物会破坏生态环境。而比尔盖茨发明的微软office软件,通过office办公软件人们可以电子化记录文字、编辑文字,并且可以更好的保存,能一定程度替代纸张,让人们可以无纸化办公,创建一个绿色环保的家园!

我看完这本书,决定通过努力学习,做一名科学家,为什么呢?因为我也希望能有所创新,也能发明前所未有的东西,在历史上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留下可供后人参考的“甲骨文”!

甲骨文学习心得 篇3

就今年四川的那篇以甲骨文等文字书写的高考作文,最后评定仅得6分,我为之可惜,但能在短时间内以甲骨文等文字写出一篇高考作文真的很不容易。说起甲骨文是刻在甲骨片上,旧称“龙骨片”,说到龙骨片我们又该自卑的是,日本收藏龙骨片之多真是令国人感到耻辱。

大和民族对我们的文化“掠夺”历史悠久。从倭寇到八国联军,再到日军侵华,被掠夺了璀璨的国宝无数,上至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唐宋时的瓷器,下之明清的字画,大量流入日本,无所不包,这对我们的文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王羲之的《丧乱帖》就被日本王室收藏。

转回那篇高考作文,最近关于高考能否用甲骨文议论颇多。我觉得适当地质疑有助于现代汉字的普及,但对于在评分标准中说明禁止使用甲骨文等古汉字,的确有其优点。反过来想一下,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中学或小学课程中极少涉及甲骨文,而真正在甲骨文上作研究的大多为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大部分学生想系统地了解起码要到大学吧,甲骨文研究是很“冷”的专业,所以那些人可以理直气壮地禁止使用甲骨文,似乎在情理之中。但他们有几个真正懂甲骨文的?

既然是语文,要用汉字必须了解汉字演变过程,接触甲骨文是必须的,但不是推广用甲骨文,中国人了解甲骨文是应该的,研究甲骨文要有兴趣的。禁止使用等于压制了学习甲骨文的精神,对汉文化的轻视。外国人开孔子学院,除商业抄作外他们的确在汲取汉文化的精髓。有一点必须清楚,汉文化不仅仅包括现代汉语,何必为高考是否能用甲骨文做太多争论呢?

不一定在这件事后一定要掀一起“甲骨文”热,但何不乘此机会好好宏扬民族文化的精髓呢?过去我们落后了,挨打了,但现在我们的“观念”是否又落后了呢?

外国人抢了你的钱,但你却说这类钱今后不能用了,呵。用李叔同的一句话“贻笑于外人矣”。

清朝时,有日本人举《史》《汉》事迹置我留学生,而留学生茫然不解所谓,且不知《史记》《汉书》为何物,至使日本人传为笑柄。本文就此打住。

甲骨文学习心得 篇4

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到的中国,却比很多中国人更深刻。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大概要不就是过于愤青批判,要不就是选择无视隐藏的规则。这是个优秀的作者,很多生活化环境描写会让人有时光穿越的感觉,大概这是每个在那个时候生活过的人都能感知到的。有一处写的“这是春天里一个温暖的晚上...",读完真的会觉得自己离那个温暖躁动的时刻那么的近。

真正好看的小说,或者说纪实文字,故事从来都讲得很好。或许这也是作者为什么选择从一个个人物出发,去描述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而且每个人物都有一定的阶级,所以不同阶级的读者都可以产生共鸣。比如他笔下描写的emily,那个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当下,却有自己独特想法,愿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女生,就会让我这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女生心生敬意。

其实作为一个外国人,作者是懂得中国的,他其实已经融入了——菊儿胡同,是他在喧嚣都市中里的绿洲。他懂得很多中国人的从众,中庸,他也试图去理解中国发展路上必定会产生的一些不平等,不完善的因素。他愿意去倾听人们的故事,去理解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文化的人,哪怕他们的行为在他看来并不是正确。倾听人们的故事,收集好多人的人生,是一件多有趣的事情。

哦对了,其实他很会用讽刺。不过对中国的一些讽刺手法,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却也并不过分。本身,当代中国就是这么矛盾,也有很多人,仍旧矛盾地生活在矛盾之中。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做一个有趣的人,收集好多个有趣的故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