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9-02读后感

欢迎阅读《桃花扇》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扇》读后感 篇1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所著昆曲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桃花扇》一名的由来是香君血溅扇面,杨文骢等人补画成桃花。“一折桃花情满扇,两燕纷飞国家亡”。诉尽了秦淮歌妓李香君和才子侯方域在明清交替乱世中的悲欢离合。而孔之意图显然不局限于此,他自述此书乃是“借离合之事,写兴亡之感”,以李侯爱情为线索,爱情故事镶嵌在国家兴衰变迁当中,详尽记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一代兴亡的始末。

侯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是悲凉的,他们一心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已经不堪一击的南明小朝廷,不料自己却被他们深深热爱的朝廷作践了。本来是想完成衷心,却不料成了这个结果。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孔老先生的后人孔尚任也对这种历史转折时的民族大义有另一种诠释。究竟在亡国之际是该怎样选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尽管在当今这已经不重要,但仍然对我们的人生有新的启示。有些人注定就是悲剧,尽管他无法改变,但或许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岳飞不能退缩,郑成功不能投降,不然也不会成为民族英雄。

如书中所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诗有史诗,剧难得有史剧,相比牡丹亭、西厢记等其他名剧的才子佳人爱情味,桃花扇除此之外,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对于我有更强的感染力。

《桃花扇》读后感 篇2

历史总是昭示: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代时的大梁皇帝朱温以及明太宗朱棣,两人同属阴谋篡位,然许石林先生称“朱温称帝,行盗贼之法,以至于国灭惨死……百代以下,仍称其为贼寇;朱棣以反叛起兵,夺位登基,大行王道……百代以下,犹追誉其功德,越宗而祖。”同样的开端,同样的成事,千差万别的人生终局。纵观这两位帝王,他们帝业的巩固和发展壮大,皆与人心向背有着莫大的关系!——读着许石林先生对“成王败寇的真正含义”的评论时,不由得让人心生凛然!

许石林先生乃高人也!读《桃花扇底看前朝》这本书,见他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赫赫有名的帝王、名臣武将,下至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遍及各个历史朝代,仿佛穿越到过去作为一名目睹者那般,如此轻松自然,这样信手拈来,便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历史时代的三纲五常、社会情状。他说这些的时候,并不局限于如此说事。他博古通今,说前朝历史诸事,论当今社会各种情状,端了一颗悲悯之心写就这些历史小评论。又见其文字多有辛辣、幽默,让人读时忍不住大笑了起来,把一本正经的历史文化评论小书写出了诸般趣味。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许石林先生说到古代医患关系,举有明一朝皇帝来评论。明朝皇帝普遍性格暴躁,如此太医们给他们看病如履薄冰,造成医患紧张,于是开的都是一些四平八稳的药——但求无险,不求治愈。最终朱元璋看出端倪,下令充分信任太医,由此,太医都端起责任之心给他们看病!古今同源!看现代医患的紧张关系,亦非一日之寒。病人需要医生的宅心仁厚,医生更需要病人的尊重理解。若医患之间都能够做到多相互理解,多包容,彼此多信任一些,那么患者对医生恶语相向,无礼行凶的可怕现象一定会减少很多!其实何止是患者和医生之间,就是普通人和人之间,都是要多些理解尊重和信任,那么这人间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清明!

本书说及到的还很多,诸如:帝王的为政之道。朝臣的为官之理。世道人心。仁义道德。社会情状……

这是一些添加了评论的历史往事“大杂烩”,无论怎么说,它都是点化人心向正,人心向善!

《桃花扇》读后感 篇3

《桃花扇》是以侯朝宗和李香君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并把他们爱情生活上的波折与国家兴亡的命运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以生花之妙笔,写亡国之痛剧,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桃花扇》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作者孔尚任虽然是孔子之后,但其为官之初,只是一个深受儒家理想影响的官员,并没有太强烈的遗老遗少情绪。真正开始计划写《桃花扇》,源于他在扬州三年地方官的经历。扬州接近南京,是史可法殉职之处,也是当年南明小朝廷的核心统治区域。孔尚任在这里拜访了大量的南明遗民,还跟与侯方域齐名的冒辟疆做过长时间的深入交流。正是这些探访和交流,奠定了《桃花扇》的写作基础。只要不是太迟钝的人,都能够读出《桃花扇》中强烈的怀念故国的情绪。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桃花扇》的艺术价值当然不只是给遗民们提供黍离之悲这么简单。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堪称是以戏曲形式呈现的一部“过明论”。《洪业》等史书中分析的明朝败亡的原因,在《桃花扇》中几乎都有所呈现。首先说党争,复社与阉党之间的争斗是导致南明朝廷严重内耗的重要原因。这部戏中,并没有对阮大铖、马士英等奸臣做脸谱化的刻画,这在阮大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当时其实是有意结交侯方域,跟复社党人结成同盟的,这从他为侯方域带来迎娶李香君的妆奁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抱泛道德主义的观念,就应该知道,团结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是残破的南明朝廷最好的选择。然而可惜的是,在李香君的坚持和其他复社党人的影响之下,侯方域最终退掉了阮大铖送来的妆奁。这不只使得自身遭受阮大铖的迫害,也使得南明文官沦为复社和阉党余孽这截然分明的两个阵营,争斗不已,严重内耗。而事实上,标明为正义化身的复社党人自身并不是纯洁无暇。正如魏斐德在《洪业》一书里所言,与其把东林党和复社称为有着共同道义和理念的政党式团体,倒不如说成是基于共同地域和利益取向的缙绅共同体,因为他们几乎都出自江南的士绅阶层,家底殷厚。这样置团体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团体,实为有效中央集权之大敌。复社中的许多人士先后投靠大顺和大清,就是对他们宣扬的正统道德的最好讽刺。

明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军阀并起,中央弱化,这在《桃花扇》里也有生动的描绘。《桃花扇》里有好几折描写左良玉的清君侧行动和江北四镇军阀的不听号令。无论是左良玉还是江北四镇的将领,都不服从南明福王政权的中央号令,一言不合即行讨伐,左良玉的清君侧叛举,和史可法根本指挥不动江北四镇的现实,都是在农民起义不断的背景下,地方军人势力崛起的明显写照。一个不服从号令的军人团体,加上一个孱弱、昏庸的文人统治集团,这样的组合怎么可能抵挡清军的进攻呢?

谈了历史,自然不能不谈谈爱情,毕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是这部戏的主线。《桃花扇》在描写这段爱情上的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把李香君这样一位红粉女子,塑造成维护民族家国大义的刚烈形象。这出戏之所以在抗战时期会非常火爆,正是因为李香君的这种形象,迎合了大众对于抗战到底的激情与坚持。而在《桃花扇》之前,我们熟悉的兴亡之变中的女子形象,大多是杜牧笔下诗句所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和王安石的“自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当然,李香君的这种刚烈是与侯方域的懦弱呈现在一起展现的。孔尚任之所以把李香君塑造成深明大义的形象,也是从侧面对当时士大夫阶层操守的暗讽,嘲讽他们的气节还比不上一个烟花女子。从当年钱谦益、侯方域和洪承畴等人的真实故事来看,孔尚任的这种剧情安排是事出有因,也是有明确指向的。

《桃花扇》读后感 篇4

《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