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科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小苏打的特征,了解小苏打在生活中的用途。
2、尝试用小苏打和醋制作泡泡龙实验,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实验材料:小苏打、醋、装饰成恐龙形象的瓶子。
2、茶杯、关于小苏打用途的ppt。
3、幼儿用实验材料每人一份:小苏打、醋、可食用色素、装饰成恐龙形象的瓶子、勺子。
【活动过程】
一、实验泡泡龙,激发幼儿的兴趣。
1、导入活动。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个大嘴恐龙先生。(互打招呼)恐龙先生会变魔术,想看吗?
2、师做泡泡龙的实验。
师:恐龙先生变了什么魔术?恐龙先生用了什么材料来做实验,想不想知道?出示醋和小苏打,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二、观察小苏打的特征,了解小苏打的用途。
1、出示小苏打,告知幼儿名称。
2、每组一份小苏打,看一看、摸一摸小苏打是什么样的?
集中交流:白色的,细小的颗粒。
3、了解小苏打的用途。
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小苏打,一起来看一看。
图1,发黄的茶杯:这是一只怎样的茶杯?你们的爷爷、爸爸的茶杯用久了是不是也会像它一样黄黄的?(今天老师教你们一个把茶杯洗干净的好方法,就是用小苏打洗,小苏打是清洁高手,一些难洗的污渍小苏打都可以洗干净。)
图2,鞋子:这是宝宝的鞋子还是大人的鞋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有时候我们把鞋子脱下来,会闻到臭臭的味道,用布包好小苏打放在鞋子里可以除臭,它也是除臭高手。)
图3,蔬果:你看到了什么?洗水果和蔬菜的时候,放些小苏打有什么用呢?(现在的水果和蔬菜在生长的时候很多都是打了农药的,这些农药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害的,所以洗水果蔬菜的.时候,在水里放些小苏打可以去除农药,让我们吃得更健康,而且用小苏打洗不伤手。)
图4,面包:香香的面包你们喜欢吃吗?面包吃起来感觉硬硬的还是软软的?(面包师在做面包的时候,会放小苏打,这样会让面包有一个个的小洞洞,大家吃起来就软软的。)
三、幼儿实验,制作泡泡龙。
1、了解实验的材料。
师:我们认识了小苏打,知道了小苏打的很多用途,还知道了恐龙先生泡泡魔术的秘密,把哪两种东西放在一起会冒泡泡?
2、实验操作要求。
师:还有很多恐龙先生也来了,他们也想变这个魔术,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个魔术怎么变?
师:第一步要把杯子里的醋倒进恐龙先生的大嘴里。第二步为了让你们的泡泡有美丽的颜色,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有颜色的水,也给恐龙先生喝,用勺子搅拌一下,让颜色和醋融合在一起。第三步给恐龙先生吃小苏打。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每人一份实验材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苏打,还知道了小苏打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用途,它是清洁、除臭高手,其实小苏打还有很多用途,回家可以问问爸爸妈妈,或者查查资料。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蔬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有气味的菜孩子们都很挑食,所以我特意选《认识洋葱头》生和熟进行计较,尝一尝。让孩子们知道有气味的菜也这么好吃,营养一样的丰富。
【活动目标】
1.认识洋葱头。
2.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感受洋葱头的气味。
【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识洋葱头的形状、颜色、味道。
2. 区分洋葱头生和熟的味道。
【活动准备】
1.菜刀、菜刀板各一个,篮子4个。
2.全班分成4小组,每组一份已经分好的洋葱头,以及各种蔬菜。
3.一份烧熟的“洋葱头炒鸡蛋”。
4.音乐《买菜》。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出现教师手提菜篮从菜市买菜回来,并向幼儿介绍各种菜的名称,最后出示洋葱头,并出示课题。
基本环节:
形状——颜色——味道
1、出示洋葱头,小朋友们你们认识知识什么蔬菜吗?(洋葱头)它是什么颜色呢?(紫红色)请你摸摸看它的表面是什么样的?(圆圆的、滑滑的、亮亮的)
2、下面我们来切洋葱头,看看它是怎样形成的,它是由一片片叶子紧紧包在一起形成的。
3、闻一闻洋葱头有什么味道?(有异味、刺鼻子、刺眼睛)
4、请小朋友一起来品尝《洋葱头炒鸡蛋》,并教育孩子不要挑食,每一样菜都有它丰富的营养。
结束环节:歌曲《买菜》
1. 今天的天气真呀真正好,我和奶奶去呀去买菜。
2. 操作活动,剥洋葱头。
延伸环节:各小组相互交流说说每种菜的吃法,有的吃里、有的吃外、有的吃叶、有的吃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认识洋葱头的'教学,在整个环节的设计中我按照目标层层递进,通过活动基本达成了我预先设定的目标,在这节课我的教学流程安排我觉得很合理,时间分配也适合中班的教学要求。课的设计比较新颖,幼儿们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所以整节课幼儿学习气氛浓。从认识洋葱头的形状、颜色、味道,然后到从外到内,再到闻一闻,尝一尝。时间安排紧凑,幼儿没有时间去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在操作活动环节每位幼儿都得到了动手动口,相互交流,从而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习惯。但是我觉得延伸环节做的不够理想,达不到课的要求。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
2、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杯子里有什么?
2、如果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简单介绍记录表
2、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实验情况,提醒幼儿进行记录。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幼儿讲述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让幼儿或教师进行演示。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活动三:让油和水混在一起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把油和水混在一起的方法。
2、体验实验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油水混合物数瓶
2、洗洁精、肥皂粉、盐、筷子若干
3、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师生共同回忆“油和水”的实验情况。
上次我们做了一个油和水的实验,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2、提出问题
老师这里有三样东西,请你们猜猜看,哪样加到油和水里会让它们混在一起?
二、猜想、记录
1、幼儿猜想、记录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
(1)每种材料都要试到。
(2)试一样记一样。
(3)可以用筷子等材料进行搅拌。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指导
四、交流、讨论
1、你刚才试了几种材料?
2、那几种材料加到油和水里会混在一起?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萌发对蛞蝓的兴趣,进而发展为对动物的兴趣。
2、了解蛞蝓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知道蛞蝓是害虫。
3、能对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蛞蝓,激发对动物的兴趣。
难点:能区别蛞蝓和蜗牛的异同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蜗牛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收集关于蛞蝓的资料。
物质准备:组织幼儿捕捉蛞蝓和蜗牛,每组一个盛有蛞蝓和蜗牛的盒子。
【活动过程】
一、观察蛞蝓的外型特征。
1、出示盒中的蛞蝓。
先让幼儿讨论再告知正确的名称――蛞蝓。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蛞蝓和蜗牛的异同点。
小结:蛞蝓身体圆而长,没有壳,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没有脚,而是在接触地面的腹部生成一种能动的肉足,也叫腹足两只小眼睛长在长触角上。
二、知道蛞蝓的生活习性。
1、在什么天气、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蛞蝓?
2、为什么也叫它鼻涕虫?身上的粘液有什么作用?
3、蛞蝓喜欢吃什么?
4、蛞蝓生活在哪里?怎么过冬天、夏天的?
小结:蛞蝓的身体会分泌粘液,它爬过后粘液留在地上就会留下一条白线,所以也叫鼻涕虫,它生活在阴沟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夜晚出来活动。喜欢吃蔬菜、果树等农作物。
三、认识蛞蝓对人类的危害。
蛞蝓在夜间爬出来活动,被它爬过的食物变脏,衣服变脆,专门破坏农作物,是害虫,为了防止蛞蝓破坏植物,可在菜园和果圆周围撒些石灰,它们就进不来了。
四、鼓励幼儿提出有关蛞蝓的.问题,大家讨论。
活动延伸:在自然条件下观察蛞蝓。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蛞蝓一般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虽然常见到,但幼儿因怕脏而很少去仔细观察。通过本次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幼儿明白不管是益虫还是害虫,我们都应了解它,从而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关注之情。此活动首先通过实物及幼儿自己的发现让幼儿产生观察、探索的兴趣,并在幼儿产生好奇的时候对蛞蝓和蜗牛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使幼儿很快地了解到蛞蝓的特性。活动中还让幼儿了解蛞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因此这一部分要深入探讨,并可插入一些关于生态平衡的知识。
二、效果分析
幼儿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对于不认识的的动物等特别好奇,因而在实物的帮助下幼儿提问较多,但因为幼儿很少去仔细观察,很多幼儿虽见到但不知道它的名称。由于幼儿对蛞蝓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幼儿能逐步地解开蛞蝓之迷。现在幼儿的环境意识越来越浓了,当知道蛞蝓是害虫时,就表示要消灭它,老师借此机会向幼儿介绍了有关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粗浅知识。幼儿对此兴趣较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