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进击的智人》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 篇1
近期看了一个一席讲座——进击的智人,国家博物馆解说员“河森堡”的作品,有同名书籍,感觉将来也可能会拍成电影。
主要讲了不同人种间的进化历程和绞杀。凭借其出色的讲故事能力为知识增添了奇幻的`温度。很多情节看似平铺直叙,却让人印象深刻,在自然而然中将知识与故事融合了。故事中有很多颠覆我们认知的点,比如我们和北京猿人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分多个有生殖隔离的人种的。
其中的一个环节使我得到了启发——智人让剑齿虎等猛兽灭绝。怎么做到的?我的第一反应或许是实用工具,我想还有一个关键是智人能发动大规模的协作。生存下去或更好生存质量的关键是个人和团队双向并进的,也就要求我们在注重个人成长的同时将一部分精力用在协作沟通组织等团体活动中。后者同样是意义重大,只是往往前者决定了后者的质量,但这种团队意识还是要有的,机会来临时要舍得时间和精力。如同饭局一般,久经饭局的人所具备的素质同样是一笔生存财富。
时代赋予我们不同的使命,让我们珍惜并走好这条美好新奇又略显老套的进击之路。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 篇2
看完此书,不得不感叹,我们生而为人,只是在数百万年生命与匮乏的博弈中侥幸胜出的一个物种。这种因为匮乏所带来的前进力量,是如此暴力,又是如此浪漫。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物种与物种的`相遇、竞争与淘汰又是那么的惊心动魄。在自然界的规矩和变化下,人类应该更加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因为,说不定太阳稍微伸伸懒腰几个太阳黑子偷偷懒降低温度,地球感冒了打个喷嚏火山喷出火焰,人类,可能又要面临前人也面临过的匮乏了吧!
现今的人们呀,总是和历史分割得很远。殊不知,人类的底层逻辑和基因,从古至今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自以为文明程度高的人,饥荒时可能会吃人吃的更凶。所以,以史为鉴,才能更加理解人性。
考古和现代科学的结合,无论是全人类的基因都指向同一个“亚当夏娃”,还是中国的五大基因源头,都使远古变得鲜活有趣。
感谢河森堡的这本书,带我走进了古人类的浩瀚知识中。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当古代智人走出非洲的那一刻、与尼安德特人相遇的那一刻,确实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王朝更迭,更加荡气回肠。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 篇3
读完本书,感触很深,不禁思考一个问题: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应该是生存。为了生存,人类可以从树上到地上,从爬行到直立,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甚至肤色的变化、寿命的延长、生殖方式的变化等等。但这个生存,是一个大概念的生存,是整个人类或群体的生存,不是个别个体的生存。
可以说,只要能生存,能更好地生存,怎么改变都是不过分的。比如,割掉一只耳朵是不可想象的事,但与砍掉脑袋相比,估计会笑呵呵地争着去割耳朵。
那对人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当然是自然。
自然的力量是毋庸致疑的,人类虽然能够短时期内改变环境,但大趋势仍是自然在调教人类。人类更象是自然的一群实验动物。
人类的底线是什么?没有底线。
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仁义道德、礼仪廉耻,但其实呢?感觉最无耻的事莫过于同类相食,大自然也对我们设定了一条规则,食同类者死,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坐在自己的屎尿里傻笑着死去。但规则总有例外,一次偶然的基因突变使我们这些万恶的食人者变成了幸存者。不过就算到了文明的时代,每遇灾荒,易子而食、人相食的词句还是频繁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一方面固然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无奈和悲苦,但也表明了人这个物种与其他物稳种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华丽的外衣一脱就是尖牙利齿。
作者一直在重复一个词:匮乏。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人们想不到挨饿是一种什么感觉。人类不挨饿的历史很短,多少万年的饥饿感已变成恐惧深深地印在基因里,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吃啊吃啊,直到胖得提不上裤子,直到脂肪堵住了血管。
人其实也是一个残缺品,自然造人的时候可能真是怕他们会变得太厉害,所以加了诸多的限制,得频繁的进食,得不间断地喝水,得解决七情六欲,得面对各种对手……不去这样做就会难受,也是在这一点一点的满足之中获得幸福感和生存的意义。
作品题为进击,解决了身体的匮乏后,再解决精神上的'匮乏,都解决了之后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作品里的一些观点非常新颖,感觉玄乎但又证据确凿。比如,人为了提高智商而脑袋变大,但又增加了出生难度,只得提前出生,所以我们都是早产儿;尖下巴为什么更美?因为之前食物缺乏,只有贵族能吃上软的食物,而贱民们只好啃硬邦邦的,下巴越用越大,这是身份的象征,故我们欣赏的是高贵;而女人寿命的延长是为了帮助女儿照顾孩子,另一个原因是灾难来临时年龄大的更有经验逃离;非洲才是我们的祖先所在地,也印证了之前一直传说的山海经描述的地方其实正是非洲,而昆仑也是非洲的某某山。
这本书能让我们站在一个相对高的地方从宏观来看待自己,能从另一个方面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 篇4
河森堡本名袁硕,国家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袁老师会讲故事,把博物馆里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让我们穿越了时空,了解了百万年人类史。本书主要是围绕着“匮乏”这个命题展开,讲解人类演化过程中许多科学知识,让我长见识、拓视野。书中讲到: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直立行走,拿起工具;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褪去毛发,开口说话;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走出繁茂的雨林,挺进苍凉的草原;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组建更大的团体,共振彼此的心灵。总之,匮乏让人类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穿上衣服、学会语言;匮乏让人类走出非洲、发明文字、熔化金属、驯化动物;匮乏让人类组建城市、建立王朝、孕育文明、拥抱科学。其实,“匮乏”也体现了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丑陋的一面:因为匮乏互相残杀,因为匮乏出现吃人的现象,因为匮乏出现种族灭亡……
《进击的智人》,所谓的进击,就是与匮乏的对抗中,一边搏斗,一边前行。河森堡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行为都有其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匮乏是一个无穷的话题,人类无论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有其匮乏之物,如优质生活的匮乏、权力的匮乏、知识的匮乏、科技的匮乏等等,所以我们要一边搏斗,一边前行,不断弥补匮乏。当然,匮乏也罢,演化也好,河森堡探究社会文化行为的自然科学逻辑,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和视角,让我们可以沉浸在亘古绵延的历史里,漫步在新鲜有趣的故事里,徜徉在日新月异的科学里,更好地读懂历史、读懂人类、读懂自己。谢谢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