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优质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清明上河图》优质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上河图》优质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 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四、自学第五、六自然段。(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五、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六、朗读欣赏。(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市郊景象 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 汴河两岸 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历史价值

市井街道 珍贵资料

资料提供者:

《清明上河图》优质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新课

1、师:随着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轻轻推开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了解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欣赏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出示课件)

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了解《清明上河园》吗?这是《清明上河园》的一部分,因为你们的年龄还小,没有鉴赏这幅画的能力,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鉴赏这幅画的。

2、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名扬中外”

3、理解“名扬中外”,说出近义词(举世闻名、世界闻名、名扬四海、名满天下。)孩子们平时很注意积累词语,这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学单

1、请大家打开课本P4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认真听老师读一读,略读提示

2、昨天老师发给你们的预学单,有没有进行预习?下面我们来看预学单的第一板块

指名读词语

3、第一板块孩子们预习的很好,第二板块就有点难度了,指名读第一句

预习的不错,这个字音读的很准确,我们一起读,还有一个音知道读什么吗?

理解作坊,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地方

指名读第二句,这个字音你是不是第一次听到,以前我们只知道读cheng,乘,量词

理解“乘”,再组个词,(千乘之园)

4、我们来看预学单的最后一个板块。指名说,第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三句话,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走进画卷,感受热闹

课文对这幅画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请大家默读课文2—4自然段,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边读边想边画出有关语句

1、探究学习

第二自然段体会人多好几百人(500多人),作者用七个地方描写了这五百多人,谁来读一读

2、画了那么多人,看出画家张择端真的下了好大的功夫,就像文章中说的,出示:

3、读完这句话,你有没有对张择端产生一种什么心情?(崇拜、敬佩、佩服)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第三自然段体会热闹

过渡:这幅画仅仅人多就能名扬中外了吗?板书:街、热闹

A、从哪里看出街热闹的?理解形态各异,用书中的句子来理解,

B、仿照这句话说一个句子,有的....有的....有的....(由易到难)

C、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过渡:仅仅人多街市热闹就能名扬中外吗?

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有意思?指名读,你觉得自己读的有意思吗?指导读,师生合读

张择端把这样一个类似于交通事故的情景,那么逼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用文章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那么传神

过渡:这幅画能够名扬中外,除了张择端画技高超、画的传神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让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前的风俗人情,看到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境,它的'历史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板书:古都风貌、生活情境、历史价值

四、赏名画

通过学习也让我们确实感觉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议名画

如果让你给别人介绍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名画,你会怎么介绍呢?

(这幅画校长完整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如果你是讲解员,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这幅画)

老师这里有一首诗,看一看这首诗是怎么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读诗句、指导读。

这幅画可是我国的无价之宝,名扬中外,你读的时候有没有一种自豪感?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我国的无价之宝,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每当提起《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自豪的说:......

小结:其实在中华传统的宝库中,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瑰宝还有很多,下课后,请孩子们去查一下资料,去感受一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清明上河图》优质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画面的美。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清明的时候会和家里人做什么?你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我这里有一幅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画,名字叫《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这幅画很长,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画面。(教师事先准备有关张择端的相关事迹)

二、欣赏整体画面。

教师出示挂图,提问: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看来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热闹,繁荣)

三、欣赏画面中的人和物。

幼儿观察讨论。

提问:画面中桥上、桥下及桥边各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怎样?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那时候人们使用哪些交通工具?

那时候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你见过这样的房子吗?在哪里见过?和现在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集体交流,进一步欣赏。

各种人: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人、看热闹的人、桥下的人、船上的人、桥边店里的人。

各种交通工具:毛驴、马、独轮车、轿子、船等。

各种建筑:桥、茶馆、饭店等。

四、总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桥头繁荣热闹的景象。这幅画总长528.7厘米,一共画了1643个人,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在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和珍贵的。现在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里。

五、学学画画。

幼儿选择画面中喜爱的人物、交通工具或建筑画一画,或将自己周围人们赶集、逛街的场景画一画,将幼儿的作品贴在墙上。

【活动反思】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我请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找到课文中描写这一片段的文字,通过朗读,体会画作的内容。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这副画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大教育,要提倡交叉学习,我想:只要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课堂就是成功的。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张择端的`相关资料,上课已始让学生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根据阅读提示让学生读课文,整体了解这幅画,之后让学生自学,自读课文将字读准,并反复读文标出自已的感受,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在学生交流感受时,我再对学生的读进行指导,并引导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当与现实的进行比较学生感知了图后,孩子们不禁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接着我让学生自已选自已喜欢的那一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一下。结尾时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课文的描写顺序(总分的结构)。最后是播放课件,欣赏古画《清明上河图》,并让学生谈谈感受,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欣赏图,通过图片播放,学生从整体感知,再具体出示部分图片让学生具体欣赏,结合作者的描述达到合作者共鸣。与现实的进行比较学生感知了图后,学生们不禁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还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清明上河图》优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二、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