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欢迎阅读初一语文《散步》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2、领会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品味精巧自然朴实的语言。

【 课前预习】

自学要求与步骤(一定按照要求做哟!)

1、有感情的朗读,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不要看课本!)

分歧( ) 一shà( )时 chāi( )散 各得qí( )所

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 你就背( )着我 我背( )上

4、《散步》作者( ),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诗礼人家》等。

5、读了全文,你从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 导学探究 】

一、整体感知:(放录音或诵读)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简要的用一句话概括)

2、学生讨论,围绕“散步”这件事概述事情的经过。

3、整个散步的过程,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家庭?

二、研读探究:

4、深入探究,把握主旨,体会亲情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产生分歧,谁做的最好,你最欣赏哪个人物,为什么?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

(2)朗读文中最动人的场景,体会句子的含义“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既然母亲不算重,儿子也轻,我和妻子为什么还这样做?)

A“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表明 。

B“整个世界”表明。

(3)本文通过( ),体现了( )。

(4)我说我家的故事(通过本文学习你体会到家庭中这种尊老爱幼的浓浓亲请了吗?)

5、品味语言 (我们喜欢这篇文章不仅因为喜欢这家人,也喜欢这篇散文清新隽永的`语言,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语句,朗读出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示例:我喜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的特点,话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6、探究技巧

你能发现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吗?

(1)我发现:本文选取了祖孙三代( )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这一重大的主题,这是采用了( )的写法。

(2)我发现:文中通过对母亲进行( )和( )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对孙子的喜欢与爱护,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恰当的描写很重要。

三、小结全篇

【 能力提升 】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给你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买。啰嗦。”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你们那儿今天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嗨!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还不是下雪。”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南国,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有时竟是这样地残酷?

他想,在下次寒潮来临时,他仍会赶在北风之前,向深圳投去问候和叮嘱,可是他的第一个电话,应该是往哈尔滨去的。

1、 这两篇文章的他与我在对待长幼的关系上有什么异同。

2、读了《散步》和《北风乍起时》,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你自己会怎么做?

课外阅读与积累:

1、《主题学习》丛书中找出相关亲情友情的章节,并做摘记。

2、节选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毕淑敏《孝心无价》)

名人名言:

3、 人和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她)们的生活状态,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国家的文明程度。

4、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的最好。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泛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四、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五、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八、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引入: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2、听文入境

问: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生:……

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非常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始!)

3、读文生情

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尽显和谐。

(听着大家刚才投入的朗读,我也仿佛沉醉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通过刚才的朗读,一定读出了很多)请大家回答问题。

A:归纳文章写了什么事情?

B:散步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第一段……,除了这一句,还有哪些句子也能现人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帮老师解决疑问:莫怀戚的《散步》语言非常精炼,但文章第一句写到……,我觉得很啰嗦,直接写“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有何不好呢?我弄不明白,谁帮帮我。)

C:写了何景呢?(第四自然段)

※生读

※生评析(情感角度、重音、节奏)

※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呢

※生回答并进一步谈感受

D:景物描写在全文中到底起到怎样的一个作用呢?

——情节安排上、结构上、铺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为后文描写做好铺垫……

E:文中有很多句子很美,比如,……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使文句有音韵感,文句对称,形成一种和谐的句式,使文章增添亮点。

还有吗?找找看。

※找读

※一起朗读这些句子,一人与大家对读

4、这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很是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D: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搅了一家人的兴致、

E:“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世界“这是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小结: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体谅,学会忍让和宽容,要有一种保护幼小,善待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这篇文章所告诉我们的。

对于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5、品文入理(一个和谐的家庭,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认为谁做的最好?

※在这个家庭中,谁的权利最大?

——一家人每个人都做得好,权利一样的大。问题的提出是在进一步引导我们不断地品析人物形象,而不在于非得每个人的观点一样。

A:讨论,师巡视

B:交流

C:小结(这种互相听从,构成了一条亲情链,始终链在了一起,确实一个家庭不存在着权力的大小,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关爱,于是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其实孝顺父母古来有之,我们的孟子曾经说过:“老吾老……”,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5、我手写我心(习作)(是谁在日落昏黄中倚在窗口焦急的等我们归来,是谁……)

课堂总结:

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让我们一起用爱担起家庭的责任,用情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吧。最后老师把这一首《让爱住我家》送给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万千感慨吧,请掬捧起你脑海那思维的浪花,拿起你手中的笔,以“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下你现在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篇4

一、知识目标:

依偎妩媚粗犷小心翼翼潇洒涟漪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

2、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来。

三、情感目标:

在阅读中体会《散步》这篇散文表现的亲情和温暖。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思路结构:

《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

第二部分(②~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

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

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三)、写作特点:

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含义丰富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意在言外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细节动人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一幅温馨、明丽的风景画,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对生命的一种使命感。

四、朗诵教学建议

朗读课文,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

1、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

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

2、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重音?"重要适度,不等于一定要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

3、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建议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当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在初次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可用提问法引导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赞扬了什么?(或者批判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句子比较重要?将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勾画下来。这样带领学生逐层回答,便可顺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点。

通过初读《散步》,进行整体感知,明确以下要点:① 本文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②我是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如何③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比较阅读,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比较阅读有多种方式,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

本课书后练习题中要求将《散步》与《送小龟回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不局限于练习题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蕴含的道理,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点等。总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要求。

大家都在看